董会慧
我们贴着地面——
择地而耕
择向而行
理想与现实的漫溯
这个佳期
注定要为心中的教育深深呼吸!
——题记
2013年10月18日,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礼堂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领导、教师共同参与了新作文杂志社主办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全程参与,用心感受,仔细聆听,反复思索,受益匪浅。如今,活动虽已落幕,可余音依然绕梁,一幕一幕的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就如同辅延小学内的桂花香,浓浓的、雅雅的,沁人心脾,难以忘怀!
纪实篇:不同的姿态,相同的追求
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聚焦到那6位专家和一位主编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一道昂扬奔跑的风景。有的深邃,有的智趣,有的沉静,有的激情……各不相同的姿态,却为了同一个追求——改变习作教学现状,提升习作教学品质!
一位德艺双馨的主编
第一次见到《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主编——聂艳宏先生。他很朴素,着装简单,走在人群中似乎很难把他和新作文杂志相联系;他很爱笑,笑容中满是淳朴又略带一丝羞涩。无论和谁交流,总是面带微笑,诚恳的话语、真诚的眼神传递出信任与鼓励,第一时间拉近了编读之间的距离,消解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如同邻家哥哥一样亲切、和气;他很睿智,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病。如在18日晚上的论坛活动上,当两位专家对孩子写想象性的文章持有争议的时候,聂主编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皮皮鲁外传》这本书的开头描写阐释了如何让想象更有意义,也为自己的发言奠定了事实基础,随后他一语概括:大部分学生在写想象作文时缺少写实和虚构之间的过渡、桥梁,所以出现了胡思乱想的现状。我茅塞顿开!相信与会老师也都如此;他很敬业,连续多年为《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写卷首语,篇篇文章直指教学,直面现状,直引思想。
两节别样的课堂
本次活动共推出了6节作文教学,有课内习作与课外习作,也有作文评讲课。同样是作文评讲课教法又各有侧重点,一个是从局部微观指导,一个是从整体宏观领略。视角不同,带给学生的思维体验也不同,但从课堂效果看,无论哪个角度的讲评最终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在这异彩纷呈的课堂中,有两节课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1.费洁老师的《学用象声词》
很喜欢费洁老师的课堂风格:温婉而和悦、沉静而灵动。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从“猜象声词”到“积累象声词”再到“运用象声词”,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是为了下一个环节的开始,由未知到已知,再由新的已知到下一个未知。最后,费老师又借助范例,比较分析引领学生意识到运用象声词要恰当、要合情合理。至此,象声词的概念、内容、写法、用法已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润物无声地潜进学生的思维之中,合理运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于溟慧老师的《跳跃的视角 创意的表达》
于老师的课堂更注重的是学生思维力的开发,她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为源头,提炼出跳跃的视角这个概念,继而列举大量的实例巩固认识,教会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及这个视角下的心理来描述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然后再引导学生实际动笔,练习创作。可以说,于老师的这节课是个大胆的尝试,她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带动学生思考角度的大翻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与顺时性,同时也带给听课老师全新的体验。她用实际证明:学生“思维力”“言语表达力”“生命成长力”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三场精彩的讲座
本次活动共安排了三场讲座,分别是吴忠豪教授的《本体观照下的习作教学改革》、管建刚老师的《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于溟慧老师的《三阶作文 踏阶而上》。三场讲座,场场精彩。吴教授是理性的,从中外语文教学的差异、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习作领域本体性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高屋建瓴地指出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管建刚老师是感性的,从“故事力”“敏感力”“构思力”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心得;于溟慧老师则是中性的,从自己8年的作文改革实践中总结了作文教学难在“五个无”,并提出了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十大策略”。
如果说小学习作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原”的话,“新作文”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就如同“星星之火”,努力地创造燎原的那一刻!如果说小学习作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圆”的话,“新作文”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就是圆上的一个个分散的“点”,每一个“点”都努力地绽放光芒,照耀着周围的一个个“小点”,影响着、激励着他们,营造着一个幸福生活的“场”,去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思考篇:课内习作,路在何方?
在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上听到多位专家发出同一种声音——课内习作毫无价值!主要表现为内容杂乱零散,单元与单元之间跨度过大,缺乏训练的条理性与序列性!对于一个主题的训练,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马上又转换成另一个领域。再者,课内习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诚然,专家们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们即使放弃了教材,依然可以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习作内容与教学方式,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深处打井。事实上,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大部分是普通教师,教学时主要依靠的是教材,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宽与补充,如果他们脱离了教材,教学可能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此,我提出个人的教学主张与各位专家商榷,我认为课内习作是存在诸多毛病,但也有它自身的价值,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课内习作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同步的
同样文体的习作内容,不同的学段要求的重点则不同,以“写人”与“看图写话”这两个方面来透析其中的奥秘。
从上表可以看出,习作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品质是紧密相连的。同样是写“人”,三到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逐步提升的,习作选择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三年级是概括描写一个人的外貌,点出性格、爱好,四年级是选择一个突出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五年级则是选择一两个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六年级则需调查访问,整理成文。选材触角更是不断延伸的,由自己到身边的同学、老师,再到社会上的名人,引导学生慢慢地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充分展现他们所属年龄段表现出来的应有的现实基础。endprint
同样是看图写话,不同学段的要求不同,同一学段内不同年级要求也不同。从上表可看出:随着学段的提升,图片内容由单幅图到多幅图,由卡通图片到现实照片;习作要求由单纯写画面内容到写画面上没有的内容,由看图创编故事到续编故事到完全放手编故事,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升。当然了,这样的提升是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水平一脉相承的!
二、课内习作为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安排了58篇习作内容,包含写人、记事、看图写话、创编故事、写动物、描写景物、自述等多种写作方式。学生通过这一组一组的训练内容,能够懂得完成一篇文章的行为过程是怎样的,形成正确的写作行为观念与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顺应不同的写作情境,实现写作的目标。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基本的行为观念的引导与方法的规范,给学生指出某一言语行为过程是由若干的行为要素构成,应注意哪些环节,哪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哪些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哪些行为是需要纠正的,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至于这些行为的组织怎样达成最优化,则是每一个学生自己的事,这唯有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去摸索、反省和领悟,使对言语行为的调控逐渐趋于“自动化”。就如同金字塔的构建模式,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多种文体感的训练,培养的是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是决定塔身与塔顶的“底座”。
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不喜欢教习作,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习作教学之差,到底谁之过呢?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1.习作教学差,教师之过
不可否认,一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运用教材上的习作题目进行简单施教,一没有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系统,不明确每个学段应达到的习作能力;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三不能有效唤醒学生写作的欲望。教学在盲目和随意中行走,收获必然微乎其微!
2.习作教学差,评价之过
现阶段的习作评价过于追求的是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忽视了常见的表达格式,总是希望孩子的表达能够变异,不循常规,期待学生拿出的篇篇都是好作文。显然,这种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偏难偏深,达不到要求,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畏惧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再者,思想健康这一标签如同紧箍咒般如影相随,同样阻碍了孩子们的写作思路!
除此之外,教材的编排顺序,学生的领悟能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唯有识透教材,悟透学生,深入生活,静心思考,反复琢磨,仔细推敲,才能把握方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才能如费洁老师一样轻松愉悦地教作文!一句话,课内习作,路在脚下!
两天的观摩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触动,还有行动! 我愿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作文”精神规范自己,挑战自己,发展自己,相信终有一天可以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相信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写作生活!
因为,我们都朝向共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