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男
一条大河的流动带来的生命气息。
它从最初的狭隘不断地走向开阔,如今,就像一个人在孤寂中的突进,在平静的时光中缓了下来,与一个诗人对视。
作为一个代表思念和乡愁的传统意象,说到秋天,我们一般会想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秋天的流水,在无边落木中缓缓流动,则可能更加加深我们这种人生的感慨——寂静空旷,看不到生命热烈的回应。但作为一个现代诗人,黄斌却绕过了这种个人的悲喜,展现的是一种深刻的疼的领悟。
秋风中
江水流动着油画的笔触
那一点点波光
在浩渺的大江之中
生成 显现 然后破碎
一开始,他是平静的,印象主义的风格,却没有拿调色板。色彩的缤纷可以带来文字的斑斓,比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景情相生,语言也因此摇曳多姿。但他拒绝了色彩,只说“江水流动着油画的笔触”。“流动着”“笔触”……是什么意思?是江水在河面自己作画?秋风的吹动,江水的流动,它们带来的可能是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画。加之油画是有色彩的,诗人对色彩的隐去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个想象空间的色彩是明艳的还是灰暗的?诗人没有说他是在什么时候来到江边的,但我倾向于是薄雾笼罩的清晨或者天色将暗的傍晚,它的色彩是灰暗色系的。因为诗人说到了波光,说它一点点“在浩渺的大江之中生成、显现,然后破碎”。如果是秋天的高阳,就表现不出这种从生成、显现到破碎的急促感。
同时,在对这个灰暗色系确认后,我觉得我们还应该重点注意一下“浩渺”这个词。这个词一般在描绘水面旷远、辽阔时用到,这里说浩渺的大江也是准确的,但这里的浩渺显然还有与江流上短暂显现的画面相对应的意思。——一条大江从远古流到今天,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逝者如斯夫?”它应该还包含了诗人对天地恒在、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
实际上,在诗人与河流的对视中,流水兀自流向远方,诗人孤寂而落寞。
但孤寂归孤寂,落寞归落寞,诗人并不因此而悲愁哀怨。他既不像孟浩然一样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谴怀,也不像杜甫一样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伤世,而是呈现出一种内心短暂不宁后的释然。这种释然让他感到了疼,但有一种审美维度上的深刻领悟。
如果我执着于那一瞬
如果我感叹我们所共有的浮生
这些生成和消隐
不仅是美的 还是疼痛的
并且是无需记忆的
这里,为什么诗人接着连用两个假设?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的呢?是我们所共有的浮生吗?这种假设其实是一种隐去答案的自问,它真正的意义指向是执着的不值和感叹的虚无。其中的“一瞬”指的是前面江面上短暂形成的画面,“浮生”是指虚幻的、无所寄托的人生,同时它又与江面上瞬间画面的漂浮状态形成巧妙的续接,构成一个饱满的意义空间——我们所感叹的人生不过是浮生,不过是江上那一点波光瞬间形成的画面。
不过如此!看起来似乎很洒脱,坦然,但这里并非是要体现苏东坡《赤壁赋》中的旷达,诗人欣然领受命运的这种馈赠,却有着深刻的疼痛感。当他说“这些生成和消隐/不仅是美的,还是疼痛的”,他实际上表达了对命运的深切认知。——那图画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生成是波光在大江上灿烂的展开,消隐也是一种华美的落幕,因为存在过,它仍然是美的。它就像余华小说《活着》所传达的那个深刻的寄寓: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尽管它让我们感到疼痛,甚至还有一丝孤零零的味道。
甚至也不需要记忆,因为这一切已经和我们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当秋风吹过大江,又吹过一个从大江边悄然经过的诗人——这就是命运的交错,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些瞬间的、秘密的遭遇中领悟到它的美和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