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有元一代,柳贯以文名世,其书法也有一定的造诣,深受后世称誉。本文论述柳贯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书法的影响,特别是柳贯传世楷书以及新发现的柳贯题款书法艺术技巧与成就。
[关键词] 柳贯 生平 书法
元代儒学大师柳贯(1270—1342),博以儒学,长于诗文,亦擅书法。柳贯一生好学不倦,博古通今,于礼乐、兵刑、阴阳、律历、地志、字学、族谱及老佛家书等无所不通,擅书法,尤工文学,一时“名闻四海矣”。《元史·黄传》记述:“贯……与(义乌黄)及临川虞集、豫章揭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柳贯作为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书画鉴赏家,其品行文章皆为世所重,《元史》也为其列传,而在近100年来,学术界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有分量的研究柳贯的学术论文;研究柳贯书法的论述就更为少见了。本文从目前可见的《柳待制文集》二十卷等文史资料入手,从传统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着眼,对柳贯生平思想及其书法艺术本身等方面做一番考索和分析,以弥补研究柳贯书法的空白。
一、柳贯生平
至元七年(1270)八月初一,柳贯出生于婺州浦江县通化乡横溪乌蜀山(今浙江兰溪市横溪镇柳村),因自号乌蜀山人,又号静俭翁,门人私谥曰文肃。因其官至翰林待制,世称柳待制。据《蜀山柳氏宗谱》记载,柳贯原籍河东解州闻喜(今山西运城一带),自南宋建炎年间其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由于时任参议大夫的柳贯先祖柳铸不满秦桧议和卖国,辞官避隐浦江乌蜀山下,之后代代或隐或仕,诗书传家,至六世祖柳金考中南宋咸淳年间右科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门生宋濂曾为柳贯之父柳金写《宋高邮令行恒一讳金字时声公象赞》,曰:“有绰厥政,流播在民;有蔚斯文,笃美于身。孰委于外,不原于内,曷以其恺,悌花封出,宰不回倚。”
经今人考证,柳贯乃柳下惠后裔。《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有序赞、碑铭、世系、墓图,注解历代先祖生死卒葬等。其中有柳贯十三世孙、乡贡进士柳兆丰,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朔日撰写的《柳氏源流纪略》一文中记述:“柳氏本姬姓,由鲁孝公公子展为展氏,展禽食邑柳下为柳氏。柳氏初居鲁地,后籍河东……至北宋吾族始祖(柳)铸公,以秦(桧)相柄国来隐横溪。”《元史》总裁官宋濂在《元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行状》中提到柳贯先世柳铸南迁的大概:“其先出于有熊,至展禽仕鲁为士师,食采柳下,因以为姓,自后子孙寝盛,世家河东,宋建炎中,先生七世祖铸始从赵忠简公鼎自河东迁杭,子森复自杭迁婺之浦江。”
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便称他柳下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个教育家,曾创办私学,在家中授课,招收学生,传播文化、礼仪等知识。据记载,他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有100余人。孟子赞扬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称他为“和圣”。柳下惠死后葬汶水之阳。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记载,柳下惠的后代分为两个姓氏,一支依然姓展,另一支取封地“柳下”的第一个字为姓,柳氏由此而生。柳下惠祖籍山东,其后人又迁到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柳贯在其《柳待制文集》的七言绝句中有“余上世自蒲徙南,亦邦人也”,可说明柳贯的先世来自河中府。柳贯的怀乡诗句中有“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可见其身世渊源。
元代大德四年(1300),柳贯31岁时以察举(元初,废科举,以“察举”代之)任江山县教谕,8年后升昌国州(今浙江舟山市)学正。考满到京,名声大噪,名公巨卿,争相延誉。延佑四年(1317),吏部因众论所归,特升柳贯为湖广等省儒学副提举(相当于现在教育厅副职)。延祐六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当时天下又逐步趋于安定,稽古礼文之事,皆以柳贯所论为准。当年,有关勋戚大臣请谥的奏章,朝廷之议,文移山积,柳贯奉命阅裁,三日便完成。泰定三年(1326),56岁的柳贯以文林郎出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至顺二年(1331)秩满归乡后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朝廷常派人“过门承问”。至正元年(1341),朝延更化,征用老臣,因台阁近臣推荐,皇帝亲布诏书,以“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正五品)起用柳贯于家。72岁的柳贯欣然赴阙,他说:“以陈尧舜之道,以赞太平之治,死不恨矣。”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初九,柳贯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任上。
二、柳贯与书法
柳贯的文学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峰,而他的书法造诣也颇为深厚,后世评价较高。宋濂在《柳先生行状》中认为柳贯“善楷法,工篆籀。京兆杜公本谓其妙处不减李阳冰”。黄谓柳贯“工书法,于大字得体,善楷法,工篆、籀,妙处不减李阳冰。行书纵横遒逸,亦鲜于枢之亚也。”[1]。清代地方志也记载柳贯“擅书法,又精赏鉴,对古彝器、书画,能辨其真伪”[2]。遗憾的是,柳贯留于后世的篆书及大字至今几乎难觅踪影。柳贯见于著录的楷书有《虎丘诗》等。另外,柳贯的楷书题跋有:《跋褚遂良书倪宽传赞》(至顺四年〈1333〉闰三月,柳贯题写)以及楷书《题范仲淹道服赞》(至正元年〈1341〉十一月,柳贯题写)。其中,清代《三希堂法帖》收入了柳贯楷书《跋范仲淹作品〈道服赞〉》。柳贯的草书题跋有:《跋赵孟草书千字文卷》(故宫博物院藏,至元四年〈1338〉五月,柳贯题写)等。
1.柳贯的楷书艺术
柳贯楷书《跋褚遂良书倪宽传赞》,书于至顺四年(1333)闰三月,它与书于至正元年(1341)十一月的楷书《题范仲淹道服赞》,虽间隔了8年之久,但书写风格与书写状态却基本相同。两幅作品皆体式端庄,韵致凝重,与柳贯端正、厚直的为人风格甚是吻合。《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书写的楷书法帖,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除柳贯题跋外,还有赵孟坚、邓文原、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但明代张丑认为:“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3]
柳贯《跋褚遂良书倪宽传赞》,用笔一丝不苟,沉着稳健,落笔收笔,交代清晰,转折提按,无一懈笔;点画笃实,有隶书和魏碑意趣。结字方面,开阔凝重,多取横势,大小自如,因字成形。其挺然奇伟,体严法备,带有古人写经体的意味,也注入了隶法的古拙,给人感觉是庄而不拘、正而不板,神态笃实又奇姿逸态,具有松龄鹤寿之象。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柳贯楷书风格继承了钟繇、王羲之、王宠及黄道周小楷的某些特点。柳贯楷书横画较细,字体修长,转折沉重,内涵魏晋书法之高古,兼有高士书法特性。同时代后起的倪瓒,其楷书也是长撇长捺、风华秀逸,结字参差错落,具有高士书法特性。这有可能是在元代这样一个特殊社会环境里文人学士追求着的一种高逸风格的社会审美思潮,当然,也有可能是两人在思想个性方面或许存在某些共同点。这些特点在柳贯楷书《柳府遗经堂主页(节选)》中也有体现。
2.新发现的柳贯行书——《题款》
2006年,在浙江兰溪黄店镇新发现了一幅名为《舒氏家乘》册页,当地人把它称之为《折联》;在兰溪黄店,同时又发现了柳贯老师金履祥的题词。这些作品的真伪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待考证。《舒氏家乘》册页为64页,20多米长,内容记载了由宋宝谟阁学士慈溪杨简撰文的《舒文靖公墓志铭》和《舒氏家乘序》《舒氏家乘后序》,详细记载了唐代名相舒元舆一家的情况,并附有宋元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柳贯等人的题词[4]。
关于柳贯的行书,元人认为,柳贯行书纵横遒逸,挥洒自如,遒劲飘逸。从这幅柳贯行楷落款看来,评论基本符合实际。这幅落款吸取了隶书、钟王阔朗的遗意,笔调清雄俊秀,风格古朴拙重。书写时不假雕琢,笔画点划质朴,多取横势,严整而有规矩,有隶书笔意,收笔顿挫有力,显得旷逸多姿;字形挺直,行气自然而显宽舒,章法整齐疏朗,在严谨端庄、厚重静穆中又有一种潇疏的韵致和自足的意态。
三、柳贯生平思想对其书法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书法家往往兼有朝廷官员、诗人、文学家等身份;书法也常被列为文人学者之余技。它往往以信手便札留传后世,却反映着书家学者的人品学养、才情禀赋以及笔墨功力等等。追寻柳贯书风的渊源,除其书法本身的笔墨技巧,即对钟王等书脉的继承外,还可以从传统知人论世出发,研究柳贯生平思想对其书法风格产生的影响,也许在他的古朴厚直的书法中,正体现着他中正质朴的人格、品格以及博古通今的学问涵养。
柳贯书风首先是端庄凝重、廉正不阿的人格反映。据记载,柳贯自幼品行端庄,好学不倦。年少时随父游高邮神庙,拾得价值万贯的珠宝,而后静候失主,原物归还。他平日生活俭朴,任满秩归故里后,在乌蜀山下盖了几间仅能遮风蔽雨的小屋,过着“粥或不继”的贫困生活,但他“处之裕如”[5]。柳贯作地方官能明察公平,为京官则正直敢言。南康一仓官因“飞粮”罪,株连百余人,省宪二府行文请柳贯“谳其狱”(审判定案),柳贯明查暗访,以充分证据为其中大多数人平了反。一次,中书省已下令“洛阳神降,应赐封爵”,柳贯却认为,“神奸能鼓民,不治将乱,请檄所部禁戢之”;一柄国大臣要求把其祖列享孔庙,礼部官员不敢说话,独柳贯把他顶了回去。他曾为元代书法名家李倜请谥号,李倜的儿子想请柳贯妥置李倜任临江路总管时遭江西肃政廉访副史臧梦解弹劾事,而柳贯则力排臧议,为李倜评反[6]。当时,龙兴郡学久废,柳贯请求当地长官造新校舍,聘名师讲学,由此学风大振。其他书院凡不领官饷的教师数十名,其工资、经费全部到提举署领取,确保教师薪金,并且不加重学生负担。提举署有一员司利用职权炮制文件做买卖,从中贪污,柳贯将其开除公职,遣送回家。他属下的学官、提举以伙食费名义,每年从各府州县学的官费助学金中支领米80石;柳贯带头拒领,从此革除弊端,确保办学经费。一道士建三灵庙和塔,侵占东湖书院学地220多亩,柳贯多方奔走,拆庙搬塔,所侵学地全部归还。柳贯平生以奖进人才为己任,谆谆劝诱,至老不倦,人有一善,播之唯恐不及,学子都很亲近他,愿拜其门下。宋濂称柳贯为“负魂雄绝特之才,蓄峻大刚方之德,发而为文则沉雄而雅劲,见于行则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于面,媚古不出于口。所学以圣贤为师而不戾俗以为异,所至以教化为重而不阿近以为同”。柳贯在一个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且由文治转而崇尚武力的时代背景下,立下宏愿大志,一生苦学力文,献身教化,为维系中华文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许正是柳贯这种端庄凝重、廉正不阿的人格品行使其书法偏向于“儒意”,中正而厚重。
柳贯书风也与理学思想有关。元朝的等级制度以及对汉人、南人知识分子的歧视政策,并没使柳贯象倪瓒那样以隐逸终其一生。柳贯幼年从学于宋元教育家、理学大师金履祥,得闻朱氏正统之学, 承婺州学术精华,在理学上造诣颇深。金履祥,字仁山,浙江兰溪人,为理学名儒,精研经史、礼乐;宋亡后,他筑室仁山下,讲学著书,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下。柳贯在金履祥处治经学,刻意问辩,好学不倦,于朱熹学说多所发挥;又与来自本地及广东、温州、淮阴,南阳等地的著名师友学习文学、历史、杂家之学,学史从牟应龙,学文从方凤、吴思齐、谢翱以及方回、龚开、仇远、戴表元、胡长孺等,能汲取各家长处而自成特色。凡经史、百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释道诸书无不贯通,成为贯通经史的著名学者。柳贯著作宏丰,仅史志记载的著作就有:《柳待制文集》(一作《文集》,又作《文肃集》)二十卷、别集二十卷、《近思录广辑》三卷、《字系》二卷、《金石竹帛遗文》十卷。其为文承继唐宋八大家,雄浑严整,长于议论,沉郁涵濡,文字明白晓畅,信笔而书,情真意切;为诗古硬奇逸,诗语宏丽,与其雄厚端重的书风相统一。在柳贯的著作中,反映出他的文艺思想兼重义理、事功;其文章、论文主张明道致用,论诗主张自成于心、发乎自然,二者并非截然分开,有其矛盾与会通之处,体现了金华学派到金华文派的嬗变轨迹。柳贯思想中,儒学、理学思想占主导,儒家的入世、仁爱等思想反映到他的书法里就有一种“中正”的味道,其与颜体书风也是相通的,这种理学思想对他严谨端庄的书风影响是最明显的。
四、结语
柳贯书法在历史上虽多有良好的评价和美誉,但书名终归被为文名所掩。目前学术界对其书法研究甚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之际,柳贯能不为时风所动,在晋宋情韵之外上溯汉隶之朴拙;虽不能称其为一位个性强烈、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既有钟王的奕奕神采和颜鲁公的厚直肃穆,又有博学高人的萧散虚静。而从柳贯对古代作品的多处题跋看来,他在鉴赏古物和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是颇深的,这点后人在历史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和评述。柳贯的博学多识、嘉言懿行,使其书法之艺术价值更高。
(倪旭前/中国美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