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研究

2014-02-14 19:21南长森
西部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路径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号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这既为合作共建打下政策沟通和民心沟通的现实基础,也为西部地区人民加强边境开放、合作交流、提升区域生产力吹起了号角。我国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上海新合作组织的整体推进的优势,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力量,多做符合我国尤其是西部人民的利益之事,也是符合欧亚人民的利益之事。勾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愿景应遵循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前瞻于超前设计的原则,在欧亚大陆桥和国家间合作的大背景中进行。围绕愿景和目标,从区域传播角度创新设计和创新路径,应从地缘性、先行性、层次性、阶段性、生态型、互动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区域传播;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国家主席这一倡议,不仅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也回应了古丝绸之路与中国相邻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新发展,使我国西部与相邻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将处于崭新平台。本文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以区域传播为立足点,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的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所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西交通的统称。那么,“丝绸之路”叫法起于何时?“丝绸之路”起源于何时?最早应见于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尔(F.von Richthofen)的《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他在书中将公元前114~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又称“河间”)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Seidenstra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成“丝绸之路”[1]58。其实,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是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通线的总称”[2]7。经过张骞“凿空”西域之道之后,汉、唐诸朝就成为西亚乃至欧洲通往的欧亚大陆桥,历史上不知演绎出多少商贾云集、民族交往的故事。如今,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派员考察,已经形成“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山地丝绸之路”。从概念泛化角度看,丝绸之路概念衍生出其它语义,说明人类传播活动有向文明演化的特征,人类不仅仅是限于物质传播,精神传播进而形成文化起着互动的作用。这种互动作用担当于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的责任,使人类从文明智慧走向合作与和谐。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它是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和地区物质与精神相互交往和合作信息交流的互动意识。这种互动意识,现实发展回应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造福于欧亚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为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现实背景

“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的两端罗马与汉帝国的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全面发展”[3]200。作为对历史的回应,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促进了欧亚大陆跨界民族的丝绸、茶叶、布匹、陶器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双方的交往与传播,成为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贸易通衢。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古丝绸之路也焕发青春,显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1989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后经其他观察员国的加盟,已经变成有广泛合作基础的新组织。新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领域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0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实现了商品、资金、服务及技术自由流动的经济合作目标,又广泛开展了政治合作、经济合作、教育合作以及对外交往。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及相关文件。凡此种种,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发展传播学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和梦想。在社会变迁与转型中,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思想价值领域的理性等社会各方面的互动转变的过程。而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域传播经济合作和市场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并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双赢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焦点和关注点。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发扬、发挥古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欧亚大陆商贸和物流通衢的优势,凭借现代交通(空中、陆路、海洋)广泛深入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习近平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提到:(1)加强政策沟通;(2)加强道路联通;(3)加强贸易畅通;(4)加强货币流通;(5)加强民心相通。这既为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政策沟通和民心沟通的现实基础,也为全国加强与欧亚各国人民广泛合作与交往敲响鼙鼓,尤其是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加强边境开放、合作交流、提升区域生产力向现代化幸福生活迈进吹起了号角。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

2013年9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支持、协办的欧亚经济发展综合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4]。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刘庆柱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放在世界平台上,做好现实与历史、本体与环境的两个结合”。他建议“从已经开展的面向国内西部大开发的舞台,向建设中国与中亚、西亚新丝绸之路的舞台转移”[5]

从国家发展与区域传播的来看,传媒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支持力量,提升传媒的影响力,也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32。传媒作为软力量包括“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等。在国际传播中,文化作为对意识形态和相关产业的属性的反映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故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形成七大战略“区域极”,这些增长区域包括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京津唐区、西陇海兰线区、长江上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加之台海经济区和港澳经济区等,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东西部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这一现象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发展的议事日程,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轮工程,国家在西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向交通、能源、矿产、航天、科技、生物、化工等方面倾斜,呈现出“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综合发展的态势。

如上所述,国家在发展战略中明显呈梯次推进的发展模式,这就形成了东南沿海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要改进、改革这一梯次推进的模式,首先要意识到西部信息产业所包涵的交通、能源、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促使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向信息化建设发展。其次,也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值性。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产方式”[7]19。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第三,应高度认识新闻传媒的舆论力量,中外媒介史表明,舆论有推翻现行制度的功能,也有创建未来社会的功能。“新闻就是力量,或者更明确一点,为了取得权力、维护权力,就必须控制新闻传播工具”[8]6。新闻传播媒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打击“三股势力”的影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上海新合作组织的整体推进的优势,利用新闻传播的力量,多做符合我国尤其是西部人民的利益之事,也符合欧亚人民的利益之事。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行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后,不仅从地理空间、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已成熟并蕴含巨大的可能性和机遇,而且从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其可行性也是完全可以实践和实现的。

众所周知,“区域传播”是源于政府行政学和经济学的“区域主义”的理念,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是指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组织机制,加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意识。[9]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10]2。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蕴藏巨大的商机等待开发。而区域传播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目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从国内层面看,它主要关注的是对地方的传播研究,如地方传播、民族传播、区域传播等,从国际层面看,它关注的是经济一体化基础各国联合性的区域传播问题和模式,如跨国传播、跨组织传播、跨区域传播等。区域传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下列特征:(1)种族间的信息交流;(2)民族间的交流;(3)国际间的交流;(4)同一文化的交流等[11]8。因此,区域传播作为传播的应用学科在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自然与生态之间、社会与文化之间等都有广泛的信息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在逻辑关系上应把握国家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政治与文化之间等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传播,遵循习近平主席以政策传播为导向、以亲民为突破口、以文化为媒介、以生态保护为目的,逐渐形成西部区域传播、西部与东部区域传播、西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东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中国与欧亚传播等梯次推进、互动交流的传播模式。在区域传播中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构成对角关系: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自然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地区、军事与安全等区域传播的关节点,毕竟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性和艰巨性,应该从区域传播主要方面以舆论先入文化先入做铺垫,形成信息互通。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区域传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各省市对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文化建设都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也赢得了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东部地区支持西部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逐渐发育了关天城市群、黄河上游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北疆城市群、南疆城市群、哈中北部城市群、费尔干纳盆地周边城市群、伊犁河谷—哈东南城市群等。以这些城市群为支点,贯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形成古丝绸之路发展优势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转型,可以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提供了可行性。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与路径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

古丝绸之路发展启示人们: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原则,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如今,上到社会精英下到黎民百姓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愿景,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继续升温,人们会继续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建议。

在2013年9月28日召开的欧亚经济论坛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深化欧亚经济合作,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循序渐进,率先推动中国与欧亚国家的贸易建设。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应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的沟通合作,依靠技术产业支撑牵头,和沿线城市衔接。欧洲物流协会主席乔斯·马里努斯认为,加强各国的交流,以及市场营销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欧亚大陆桥的市场价值。中亚陕西商会会长吉延伟认为,丝绸之路是普通商人走出来的,普通商人应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

在此之前,最早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学者之一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宝通研究员,他说两年举办一次的欧亚论坛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在能源、金融、旅游等行业领域的对话交流平台。其实,吉林大学朱显平、邹向阳就提出新丝绸之路的内涵、时机以及战略目标以及新丝绸之路的功能转型等。[12]从社会精英到黎民百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发展贡献群智,应该说以后还会有新愿景出现。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看,笔者认为勾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愿景,应遵循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前瞻于超前设计的原则,在欧亚大陆桥和国家间合作的大背景中建设愿景,这就要求起于行、成于思、重于果,本着基础设施先行、文化建设先入的原则,着力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工程建设,以文化亲民普惠于欧亚大陆,形成长久地、广泛地异于古丝绸之路能载入世界历史的全方位合作区域。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路径

应该承认,古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欧亚贸易的畅通发展,也使宗教文化以互动形式传入相邻之地。承认历史的继承性,才有现实的创新性。而历史告诉人们,欧亚大陆与我国各民族世代相好,以诚相待、互信共荣,为我们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的逻辑来看,自从1997年党中央发布西部大开发以来,经过国家发展战略西移,尤其是国家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全国建成内陆经济开放的战略高地以来,又布局了陕甘宁经济区、呼包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和天山北坡经济区等,从现实看,这些经济区也应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雏形,我们在规划好的蓝图上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代人的盛事,而且也是几代人世代人的努力目标。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制度设计到创新路径都应有全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较之于我国海洋环境陆地环境是相对安全的,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之梦铺垫了道路。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从区域传播角度应创新设计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规律的创新路径,笔者认为应从地缘性、先行性、层次性、阶段性、生态性、互动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具体说来,应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特点,带动亚太、东亚、东盟等合作组织向纵深发展,以西安丝绸之路为起点,横架欧亚大陆桥,以罗马为终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寻求人类和平发展经济增速的愿望。因为西安作为起点,西接阿拉山口,北靠北京、天津,连接韩国、日本以及南亚地区,通达蒙古、俄罗斯直到欧洲。另外它可以带动亚太、东盟等合作组织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无论从地缘到政治、抑或经济文化都体现出人类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

从基础设施先行和文化先入来看,应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物流、贸易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沟通西安自河西走廊到新疆再西亚、欧洲的交通体系。利用文化交流、感情沟通的优势,以各国人民信息交流作为前哨,促使政治、经济、贸易的广泛交流并取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化相连。恩里克·达赛尔说,“人类生活是文化生活。人类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荒漠之中。如果人类消灭文化,就消灭了自身生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所以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物种(昆虫、动物等等)的灭绝,而且也是文化的灭绝”[13]136。在欧亚经济论坛结束不久,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就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14],看来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已被实实在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从层次性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放在国际背景来认识。这就要讲求西部地区之间、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西部与全国之间、全国与跨国之间区域传播等的关系,本着平等性、互动性的原则,既要寻求传播的渐进性,又要寻求传播的深入性。同时要注意传播不是单向的单极传播,而是互动传播,你来我往,互惠互利。另外,要注意西部自然环境恶劣,保护生态是头等大事,一旦破坏,世代难以恢复。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讲求阶段性,一代人做的事情、事业,要对下一代人有一个完整的交待,否则,只顾建设,不顾保护,下一代人就坐吃山空了。

总之,从“古丝绸之路”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转型,而应视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欧亚大陆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中国社会战略转型所勾画的最新图景。她在国际背景上以地理交通为空间,以沿线交通设施和中国城市发展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手段,以实现中国经济长久增长为目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区。她不仅是一代两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而其也是世代人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孟凡人.丝绸之路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燕.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M].西安出版社,2010.

[3]斯塔利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惠,王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隆国强.华商报,2013-9-29,A08版.

[5]刘庆柱.华商报,2013-10-16,A16版.

[6]张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6.

[7]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 (美)J·赫百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1989.

[9]陈瑞莲,孔凯.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9,(5).

[10]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周鸿铎.区域传播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2]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

[13](墨西哥)海因兹·迪德里,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江泽林.华商报,2013-10-21,A02版.

作者简介:南长森,陕西兴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合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信息需求与传媒信息供给及舆论引导研究”(10YJA860018);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大众传媒与区域发展研究”11jjd86000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路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怎样做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经济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路径探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