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语境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建构研究

2014-02-13 07:00徐向阳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师范生实践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提出了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互助与引领。

[关键词]实践理性 师范生 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1-03

[作者简介]徐向阳,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陕西汉中 723000)

鉴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逐渐从封闭式、定向型向开放式、非定向型转变,多元化教育师资培养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有效性不强、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和自我发展的瓶颈。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未来多元化师资培养的格局中如何赢得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关百年教育梦的实现。

一、困境与壁障:问题的提出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在师资培养格局中生存的先决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课程开设、实施及其评价等活动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关怀,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被严重弱化,阻断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技能培养的唯一方法,目前一些高校也采用了微格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但总体而言,实践环节设置较少,加之由于缺少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训练方法与形式,使师范生往往得不到系统的培养。而且,学科专业课程庞杂,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低,实践性课程匮乏,教育类课程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程数量仅及1/4,科目也只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且内容陈。一些高校教学论的研究只注重国外教育理论原典的译介,缺少批判和转化意识。由于缺乏本土意识、实证精神,使教学思想体现出挪移西学与模拟因袭的含混态势,加之中国学术的经验主义影响,导致严重的话语抵牾。

1.教师培养模式单一,轻视教育实践,师范性趋于淡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作为未来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日显重要。有学者认为,教师知识应该包括“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与教学评价技能”,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是建立在基础技能之上的两大应用性技能,涵盖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课程改革在文化本质上反对单向的、权威性的、控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权威霸权,也反对过分单一的灌输式、模仿式、经院式的传统范式。如果没有教育的现代性,就没有学生“人的解放”,而教师魅力在学生审美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教育国际论坛上,美国麻州大学严文蕃教授介绍了一项经典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观察了同样处于中等发展水平(50%)的学生,遇到不同水平的教师以后的发展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遇到优秀的教师,他们可以达到优秀(平均90%),遇到平庸的教师则降到较差(平均37%)。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也是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构,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认识观念中“重学科专业轻师范职业”、“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误区,更需要倡导开放型的知识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精神的培养。但在当下师范生培养模式上,教育课程比例偏小,教育心理知识、现代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方法在课程结构中严重压缩。而且,一些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材使用雷同,专业特色隐退,师范性日趋淡化。在教育实习上,国外发达国家教育实习时间多在15周以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式灵活,制度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周左右。教育实习时间固定,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以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见习为主,且属于一次性、终结性实习,教师培养周期长、见效慢。

2.学科壁垒森严,缺少对话意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认识是实践活动环节,认识的本性首先表现的是实践创造。从整体上看,我国师范生教学能力水平不高,师范院校文理兼容性差,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强,人文精神匮乏。在人的认知图式上,语言逻辑与数理逻辑可以彼此借鉴,席勒曾提出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在感性基础上相统一的问题,李泽厚也有将审美心理过程纳人数学方程式的所谓“比拟性的说法”。所以,教育学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打破自设的知识学界限,推行通识教育,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使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向师范生发展本位转变。

教育乃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唤醒,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重视实践理性,就是要回归对话主义,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思想的正本清源。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彰显个性,凸显主体精神;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与学生一起对话分享。依照教学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主要经过“模仿-见习-内化”三个阶段。学生通过模拟授课,逐渐体会其中的角色内涵,不断增强教学自信。然而一些师范生仍有不符合教学常规的行为,如文本分析、语言表达、班级管理、板书设计、有效沟通等明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注重形式,主次内容不分;教学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教学艺术上,不能把教育理论、教学内容融于一体。这些都限制了师范生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变革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以师范生教学能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师获得课程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7.6%得益于专家讲座,11.8%来自于高等院校进修,19.7%是自己学习的结果,60.9%是靠在实践中的学习和体会。可见,专家引领、职后教育、自我体悟和教学实践在教师技能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基于此,应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指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探索与师范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规律、方法和途径,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推行导师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即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并掌握基础教育规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熟悉、热爱教育事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的提高。与此同时,督促学生在第二学期到教育一线感受1天,即教育观察;第三学期假期走进母校开展基础教育调研3天,即教育调研;在第四、五、六学期到学校周边中学见习5天,即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入教育实习基地定岗实习18周,即教育实习。另外,通过名师示范课、师范生讲课大赛与教育实习经验交流座谈会等载体,构建“多元性、渐进性”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根据知识发生、嬗变的背景及时调整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立足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通过实行文理交叉、跨系选修等方式强化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为师范生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由选课的时间和空间。

2.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旨归,加强专业学习一教育实践一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除了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教育科学讲座等内容设计外,还可开设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如名师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研究)等课程。

教师精彩的教不等同于学生有效的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样,合格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此,应创新高校、地方政府与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的合作培养机制,坚持大赛培训和教育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课堂模拟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扩大校际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同时,加强实习质量监控,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将学生教学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此外,建立教师准入标准的末位淘汰制度,通过系统测评、反馈控制等流程,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从而为造就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教育师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互助与引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当前学界认为,师范生技能主要有口语、书写、沟通、教学操作及班级管理五大技能。师范生除了具备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的教育技能,还要跟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步伐,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除了建立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训中心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1.多学科协同合作,构建教学能力研习共同体

开展不同学科师范生之间的观摩与切磋活动,通过实践与反思,开展行动研究,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使教育研究的对象不再为教育学所独有,日趋转变为具有多学科性的公共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借鉴,使教学内容的解析具有方法论意义。另外,不同风格、流派的学科教师相互促进,在吸纳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以强化教师的职业体验,促使其形成热爱教育事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构建教学能力研习共同体,在同伴互助下不断总结、反思教学经验。教学立足于课堂层面,大多是探讨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使反思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逐渐形成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同时,引导师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重新认识自我,感悟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行为更具科学性与有效性。

2.校地衔接,通过引领促成师范生的理性自觉

重视校地共建在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注重内在潜力发挥和综合素质提高,努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通过整合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各方优质资源,实施顶岗置换、支教实习等措施,不仅可以解决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还可推动地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另外,在教育实习基地,可安排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名师与师范生结成“青蓝纽带”,通过召开拜师大会,师徒相互听、评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师范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教学技能检查评比。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最后,靠科研引路,将教育科研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重要渠道。教学研究应着眼于批判精神的培养,在师范生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撰写时,鼓励选择教学论方面的课题。在做课题过程中,引导师范生主动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问题。这样,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多元互补,从而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师范生实践教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