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摘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处理好七个关系:即政治自觉性与学术自由性的关系、文化继承性与理论创新性的关系、态度求真性与作风务实性的关系、动机明确性与效果良好性的关系、现实调查性与思想研究性的关系、科学研究性与科学普及性的关系、教育治学性与道德修身性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19-03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新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者和教育者,要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中的关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政治自觉性与学术自由性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政治与学术具有密切关系,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合理处理政治自觉性和学术自由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政治的自觉性,就是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学术的自由性,就是要自由地表达学术思想、自由地研究理论、自由地探索真理。坚持政治的自觉性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学术的自由性、坚持思想自由、追求理论自由、捍卫真理自由。坚持学术的自由性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政治的自觉性、坚持政治信仰、追求政治理想、实现政治目标。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把政治和学术等同起来,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也不能把政治和学术割裂开来,过分强调学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不讲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能把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学术探讨中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去处理。
虽然科学无禁区,但政治有立场。在有关国家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在一般学术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但对于比较敏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尽量内部讨论,不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大肆渲染,自由发表言论,避免引起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政治自觉性和学术自由性的同时,要勇于坚持批判精神,批判错误的政治倾向、错误的政治观点,也要批判错误的学术理论、错误的学术诱导。
二、文化继承性与理论创新性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②。“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创新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理论的最新成果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坚持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只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和个别判断,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继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文化精神中的相通性以及文化发展中的相融性,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内涵,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结果。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今天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关键,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不解放思想,创新就无从谈起;不实事求是,创新必误人歧途;不与时俱进,创新会半途而废;不科学发展,创新就失去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才能真正继承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态度求真性与作风务实性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也肩负着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抵制和改造落后文化的神圣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在求真务实上当先锋、做表率,表现出态度的求真性与作风的务实性。
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务实必须求真。在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必须以求真的态度对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务实的作风选择教学案例。求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务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做到事件真实、契合事实、反映现实、作用夯实。
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必须务实。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曾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求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务实。教师以务实的作风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动机明确性与效果良好性的关系
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做任何事情,既要具有明确的动机,又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我党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学会做人、服务社会。对于这一动机和目的,每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十分明白,不能有半点含糊和动摇。
动机是效果的目的,效果是动机的结果。对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端正动机和明确目的是第一位的。现在,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口碑不佳、影响不良,问题多是出在他们的动机目的上。有的见钱眼开,有的文过饰非,有的不求上进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损害极大,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在端正目的动机的基础上,解决好途径和方法问题,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在认识世界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在传承文明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夯实学术功底;要在创新理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在教书育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学正为师、身正为范,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有机地统一起来;要在服务社会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努力端正学风、文风和作风,弘扬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服务本领。
五、现实调查性与思想研究性的关系
“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每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或在调查现实的实践中不断探究新思想,或在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花力气、下苦功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理论。
调查与研究,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调查阶段,形成感性认识,研究阶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者相辅相成,在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目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调查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研究、轻调查,甚至只研究、不调查。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不把现实调查和思想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或者脱离实际,或者空谈思想,都不能对现实起到指导作用,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六、科学研究性与科学普及性的关系
科学的研究和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正确处理科研与科普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承担起科研与科普的双重职责。
毛泽东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指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作为一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在我国,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科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文化生产力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只有被学生所掌握,才会化为物质力量去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普及工作卓有成效,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其中,思想政治建设更为重要。因为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一切工作的进步都应以思想进步为基础,都应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环节。二是要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学术成果、宣传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传媒在宣传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方面,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难以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学生就不能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能用准确、清晰的文字和语词来传递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学生就难以接受教育,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教育治学性与道德修身性的关系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教师是知识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重人格、重品行、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会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种种诱惑,如果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就有可能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教育治学与道德修身的辩证关系,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人放在第一位。
毛泽东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奉献社会、教书育人、报效祖国作为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