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象出现了新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要从思想理念、机制、内容、方法、队伍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72-03
[作者简介]付小玉,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1)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永恒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从未遇到过的新特点、新挑战。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新特点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成长于社会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其思维、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80后、90后的大部分独生子女普遍获得了较全面的物质营养和较早较好的智力开发,加上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他们普遍体魄健康,智商明显增高,思维敏锐,接受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同时,他们重感情、轻是非,重情绪、轻理智,处理问题时容易冲动,感情化、情绪化色彩较浓。
2.当代大学生思维多元化,具有丰富想象力,学习刻苦,优越感强,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遇到重大是非问题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时,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热情,对主导意识形态的信仰有所削弱,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3.他们普遍兴趣广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努力表现自我。网络和信息技术是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获取知识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渠道。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一些学生是非观念不强,损坏公物、考试作弊等。这些人对自己的行为视为正常,表现出道德及法制观念的淡薄。
4.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充满活力、爱好广泛,其综合素质明显高于以往大学生。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上明显欠缺。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学生身上很难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普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表现为:
1.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在冲突与抉择中逐渐相互吸收,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思想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从而形成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加深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彼此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的沟通和理解,从而达成谅解和共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文化观、生活方式借助文化全球化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从而极大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会对处于具有强烈好奇心和一定逆反心理年龄段的大学生产生很大诱惑和压力,容易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甚至变质。
2.市场经济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给处于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以巨大冲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及信用缺失等现象,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产生迷茫的认识,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3.互联网的挑战。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要网民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为他们之间交流观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非法信息、色情信息、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新挑战,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极易受其不良影响从而埋下健康成长的隐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对我们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还有,部分大学生因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而淡化个人和社会及他人的交往,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责任感弱化等现象。如何使大学生有效抵抗不健康信息的诱惑,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守住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呈现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特点。这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带来一定影响,使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同时,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成分和结构更加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日趋个性化。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上大班课和选修课的增多,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被打乱,致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被弱化。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只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当作专业和知识体系来讲授,或只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一些学生也只把它当作能拿学分的课程来学,其价值升华、精神洗礼、思想提高的功能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5.人性关怀需求的挑战。马克思认为,人性实际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今天我们强调人性关怀,并不意味着我们价值观的倒退。相反,它正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缺乏人性关怀,那种一味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尽管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代,但不少大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着自私冷漠、个性过强、公德意识薄弱等现象。一些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满堂灌,甚至对学生态度冷漠,无视学生的思想火花,从而扼杀了学生的理想及创新意识。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应对挑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进行创新。
1.思想理念创新。思想理念的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崇尚“师道尊严”,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育方式不能有针对性地从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进行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因此,这种教育观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就必须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应提倡“学生第一”的理念,以关爱学生为根本,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2.机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机构设置多、协调不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机构边缘化、管理缺位等。因此,机制的创新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学校党政领导中要有专人主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其次,要有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再次,要建立操作性强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支持,要有人财物的保障。第四,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调控机制。要建立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及时对大学生群体及个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从而避免教师空谈说教。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
3.内容创新。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使之既符合主旋律宣传教育的需要,又满足大学生多元的文化需要,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实效性和说服力的重要环节。当前,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来。具体说,就是要将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思想等最新理论或成果充实到课堂中来,切实回答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与主导教育内容相关的辅助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对代表全人类进步思想的西方思想家的学说、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也可以进行适度的介绍和分析,从而扩展大学生思想视域。
4.方法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必要的理论灌输是需要的,但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居高临下地硬性灌输,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情入理、入脑入耳,增强教育效果。应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走另一个极端。
5.队伍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力组织保证。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刚刚出现的新事物,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通过网络反映出的问题。
6.人文关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要求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和意识的教育主体。为此,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正当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对症下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这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客观条件,在教室、食堂、宿舍等硬件建设上都应考虑到人文关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时应注意就事论事,只涉及思想,不诋毁人格。通过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本位意识来实现人文关怀,增强学生是学校主人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