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2014-02-13 07:00金祥雷赵继高青于扬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体系

金祥雷 赵继 高青 于扬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增强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而后就如何建立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个性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37-03

高等工程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智力支撑,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日益融合和明晰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关注工程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基于标准、建设特色、尊重个性”的主题,探讨基于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的人的个性发展问题。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与工程技术人才成长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与内涵

当今中国已经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战略,其核心是创新驱动。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为企业提供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企业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工程师的创造力,这种可持续的创新和创造力离不开工程教育所提供的科技和人才保证。在工程教育所涉及的标准、特色与个性的逻辑关系中,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就无法建立科学的工程教育体系,标准是基础,标准是保障;而没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多样化,就难以形成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科特色,就难以实施更宽域、更有效的因材施教,就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发展基于基本标准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

高等工程教育的价值取向涉及国家、工业界和公民三方的价值诉求。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国家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和为创新国家建设服务;工业界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且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公民的价值取向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适合自身条件的良好就业前景。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满足国家、工业界和公民三方面价值诉求标准,寻求建立基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市场高度竞争的今天,国家及其工业界对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满足培养规格,而且要求具有创新的潜质和能力。由于现代企业对同一学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受教育者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使工程教育界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挑战:如何基于基本标准,建设高校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

(二)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途径

1 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系统扎实的工程教育和学习者的自觉。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而学习者的自我取向往往是他们能否成功的内在动力。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调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建立基本的专业标准、完整的实施保障以及学生自主性的调动才能实现。

2 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长期的工程实践磨练。工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大环境,特别是大的工程环境,而工程教育离不开工业界的参与,工业企业也必须依靠创新型的工程教育来支撑。高校有责任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尽职的环境;企业有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这必须从法的角度予以保证和落实。

3 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是人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岗位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个性是多样化的,岗位是多元化的,工程教育的目标也应当是多向性的。从工程发展领域来看,有精于钻研、技术精良的技术骨干,有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有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组织管理精英,也有引领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工程战略科学家。只有在人才的不同层次和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

4 必要的激励评价机制、创新文化对工程技术人才成长具有导向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应当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尊重个性、自主选择的制度环境,多元评价、突出特色的工程能力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打下基础。

二、基于工程教育基本标准的院校特色与学生发展

(一)质量标准的现实差异与融合

中国与世界一样,工程教育认证是一项提升工程教育的主题,它在满足标准的框架下,进一步角逐国家间、校际间、专业间的教育特色,并为斟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当然,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标准较多,各具特点和关注点,这些都是我们提高工程教育的对标基础。将来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标准,它应该是实时的、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应该适应国情本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趋势,这恰恰是缘于中国工程师最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空间更大的缘故。若想形成清晰可行、符合本国实际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既要注意工程教育实际所存在的差距,又要有高校与企业界的共同参与,合作确立国家间相互认可的工程教育标准。鉴于世界各地民族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多,考虑世界各国工程师教育体系与工程师教育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工程职业管理体系的差异,打破地域间壁垒,建立学位与专业资格互认制度等等,将成为未来工程教育新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质量标准的同一性与院校间的特色体现

1 特色应当建立在相互认同的质量标准之上。质量标准的同一性满足了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最基本教育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应当首先落实到质量标准上,而质量标准的同一性往往需要通过专业认证等手段来实现。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知识和素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技术基础和创新基础,具有为人类进步服务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工程教育要让今天的学生为未来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为他们未来在技术、管理的腾飞插上坚实的翅膀;工程教育要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和道德的关注,努力创造和应用各种方法,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按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的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 特色是不同学校之间质的规定。特色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它高校的本质体现,这种体现源于学校的办学定位、现有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和学科特色的大学是没有个性的大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相对统一的基本质量标准解决的是高等工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而无法规定其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凝练,需要建立各类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和各层次类型学校的特色。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教育应当体现在基本质量标准同一性基础上对差异性的关注,主要包括各层次类型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专业自身的特色等。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养成的矛盾与融合

1 学生个性发展应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学生个性化成长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反映,工程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是人的教育、个体成长的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是适应不同岗位角色发展的机制,也是鼓励偏才、怪才等特殊人才成长发展的机制。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基础和专业教育、扎实的工程实践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如何建立在确保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创新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仍是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2 与众不同的个性可能是某些杰出人才成长的先期特征。每个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并由此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理想的工程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科专业领域的机会,提供满足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个性成长的系统教育基础;按照学生个性特征,给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和指导,在制度设计上,应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就企业而言,需要为毕业生提供满足其个性发展的不同工作岗位、角色和空间。

三、未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展望

(一)创新: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破解工程教育的发展难题需要改革创新。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共同目标,改革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永恒动力。工业企业的创新来源于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工程师的创新。工程的本质是创造,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智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现实基础。技术的革新来源于工程师持续、有活力的创造性才能,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工程教育实践来实现。

面对中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践才能加以破解。创新是工程教育本质属性的最高概括,它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为先导,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础,以批评性的理性思维去检讨各种结论性的前提,其核心应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曾指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技术交叉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的新产品开发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具有市场能力的工程管理及经营人才。”未来工程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

2010年起中国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卓越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不应当是简单的工程教育样式的变化,而应当是一次工程教育水平的引导和推进,避免工科教育的理科化及工程实践环节的弱化;需要特别关注如何完善和创新工程教育,纠正偏离,保持工程教育规律;准确把握产业需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立足工程能力,落实培养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回归工程”的实践性与“回归教育”的规律属性。

(二)合作:实现教育界与工业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互动

工程师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工程教育、企业的职业岗位训练和完善的继续教育三者之间的合作。实现教育界与工业界的互动,其根本任务是共同制定标准,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共同探讨工程创新人才成长之路,使工程教育形成国家、高校、社会、教师和学生五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因此,工程教育要增加兼容性,使原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教育能够互通;增强流动性,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实践性,使工程学科的学生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增强协同性,使工程教育界和工业界相互协调,协同创新。

工程类科技社团、企业与高校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方向,促进了解和交流,开展积极的前瞻性探索,改造工程教育实践的方式和渠道。要让工业界人士走上大学讲台,大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真正地在企业中去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解决问题。高校有责任为企业发展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有责任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工程师教育、工程硕士以及项目驱动(Project Driven)模式的人才培养等。企业应当接受大学教师开展短期专项技术培训,为工程和技术教育提供有特色的兼职教师。

(三)开放:寻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广泛支持

首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要接轨国际工程教育环境,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竞争力。建立校际专业间教学国际交流平台运作制度,形成一线教师“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制,推进高水平网络课程的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建立国际化共享教育机制。

其次,促进政府和部门对工程教育的政策引导,促进公众对工程教育的支持,增进对工程教育的理解和应用。政府、大学管理者及广大教师应共同努力去解决工程教育问题,平衡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满足政府、企业、大学、学生等多方面的诉求。

第三,促进海内外科技组织和工程科技社团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使高等学校与两岸四地乃至世界各国的科技界和工程科技类团体建立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共同制定标准、组织认证评估、协同创新与培育人才。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体系
构建六大责任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物质体相(宇宙 世界 生命)形成,以及运行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