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 彭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55-01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从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一、找“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如《珍贵的教科书》第十自然段有这么几句:①我扑倒在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学生根据提示语“大声喊”,便可知这句应读得大声些,急促些,语调中带焦虑,以表现“我”的悲痛与焦急;②指导员嘴里叼念着:“书……书……”根据提示语“叼念”,学生就能懂得这句应读出“连续不断的小声呼唤”,以体现指导员一心想着书,所以一醒来就反复低唤着书的心情;③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这句应读出激动之情,用稍高昂的语调,较快的速度,来表现“我”被指导员那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的感情。
二、捕捉“基调”
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当然,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在感情朗读指导中,要告诉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亮些,速度稍快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爬山虎的脚》等;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如《小珊迪》《凡卡》一类文章;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欢快些,语调活泼些,如《大海的歌》《花潮》等。诚然,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为了表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就要读得低沉些,慢些;而读描写小女孩的幻想的部分则要读得高昂些,快些,以表现小女孩对幸福的向往。
三、直接提示
对含义比较深刻,蕴含的情感较为复杂的句子,可用直接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即把要读的句子课件展示出来,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情感提示语等,在让学生试读,比较读,跟老师读。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技巧,达到读出感情的目的,特别对刚接受感情朗读指导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好方法。
四、运用比较
1.句子比较法。有些句子是文章重点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身却不带任何感情提示,学生较难把握它的情感,此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作出重音、停顿等安排以读好这些句子。《题西林壁》中的句子要突出“横”“测”“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同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岭、侧、峰、低、各、同、山、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稍强,“近” “高”强,“低”又要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停顿和重读来感受句子所表达作者的情感,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读完后教师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能把握其情感要领了。
2.朗读比较法。即采用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区分出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珍贵的教科书》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得时候往往不得要领,整段平平淡淡地读下来。此时老师上场,师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之处。学生说:“老师前三个没有读得较轻,最后一个没有读得较重。”“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读,能突出四个没有中最困难的是没有书。”老师再读,学生听后回答:“老师每个句子的前半句读得较轻,后半句读得较重。这样读才能体现出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的顽强毅力和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你们按照老师的方法读一遍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为找到了朗读窍门而欢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的领域。我相信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握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必定是自然的、和谐的、灵活的,是出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是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的。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