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提要] 本文对学科化服务的概念及目标进行界定,结合国内外高校学科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现状,从不同层次用户与科研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两方面分析差异性用户需求,研究满足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学科化服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组建学科服务小组、构建研究型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等学科服务模式。
关键词:学科化服务;服务策略;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策略分析与模式探究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5日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些年,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立足科研、发挥图书馆优势,提供深层次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学科化服务是按照科学研究的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它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贴近用户一线的新服务模式。国内高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十余年,在“211工程”院校中已普遍实施。如何实施学科化服务,如何使学科化服务深入科研教学,提高师生的满意度,提升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成为学科化服务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科化服务策略分析
国家科学院图书馆曾为其学科化服务设定三大目标:一是打通资源与服务的通道,向科研人员广泛宣传,揭示已有的资源、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二是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用户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三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最终将单向式、集中式、坐等式的资源服务模式,改造为用户驱动、主动交互、灵活支持知识创新的开放式信息交流服务模式。
学科化服务终究是提供一种服务,服务的效果好不好,用户的满意度是关键。脱离了用户的需求,学科化服务就是闭门造车。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同一用户在科研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采用何种策略提供优质服务,分析用户需求是关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着手从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及不同科研阶段用户的需求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基于不同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图书馆用户群体的划分是图书馆选择服务模式、制定服务策略,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前提。学科馆员为用户的教学科研服务,就要了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动机、行为,对用户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大学有两项最基本的功能、教学与科研;根据服务对象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充当的角色,将他们分为大学教员、科研人员、研究生。学科化服务应在分析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其不同需求,量身订做层次化学科服务目标。
1、服务教师教学。大学教员获取信息、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大学教员,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目标应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传统的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主要体现在围绕教学活动收集、整理、储存文献信息并根据用户需求以外借、阅览和参考咨询等形式提供服务。现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远程教育的兴起,大学图书馆要想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就要创新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改善和拓展自己的服务功能,如电子教学参考服务、多媒体课件开发支持、学科信息门户等。针对大学教员,提供检索技术帮助,教学资料完整性收集、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配套实践辅导等。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对教学培训的支持方面,更加充分发挥了学科馆员的能动性。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承担相关学科的教学培训任务。CUL不设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用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即与教师合作授课;举办专业的文献管理培训讲座;举办迎新活动深入介绍图书馆门户网站、电子资源利用方法及学科馆员的情况。对于国外高校特色的模式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应积极吸收、利用。
2、服务科研团队。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科研人员要想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解放出来,迅速找寻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便可以依托图书馆学科馆员。
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的学科化服务目标,是打破馆员与用户之间固有的信息提供者与受众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单纯的馆藏资源推广的模式,将被动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主动提供服务。利用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和信息素养优势,走出图书馆,走入院系、嵌入科研团队,以知识服务和用户教育为中心,培养用户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管理工具的使用技能,与科研用户结成科研伙伴,成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为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与保障。
3、服务研究生群体。高校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即是学生,又是研究者,若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信息素养教育必不可少。对于这个群体,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能力,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应当把工作延伸到力求使研究生对于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并通过其智力加工获得新的创新型的知识。
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如下学科服务的内容:(1)专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介绍;(2)专业信息搜索获取及鉴别评价技巧的传授;(3)专业信息搜索获取及评价的技巧。实施在具体工作中,则表现为面向研究生开设一系列综合及专业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科技文献与网络资源实用技巧”、“信息检索”等;还可开设“信息分析”等课程,提高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还应建立并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此平台集科研方法指导、信息检索技巧、信息能力自测、论文写作与投稿、信息交流答疑为一体,可作为实用的信息服务园地。
(二)基于不同科研阶段的学科化服务。图书馆应在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实施和结题过程中了解科研人员的真正需求。
在项目申报阶段,图书馆应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办法,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项目申报服务策略。图书馆应与学校科研处及各院系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应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信息,根据每年的项目申报指南,帮助科研人员分析近年来各个学科的资助率,甚至为学科小组提供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科馆员与课题组成员充分沟通,详细了解科研小组的需求,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以项目小组成员的身份融入课题组,帮助课题组确定检索策略,应分别在CNKI、维普、万方、EBSCO等数据库检索,并通过网络智能平台将检索结果发至课题组;利用文献计量法检索文献资料,结合项目开展的实际,分析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并形成研究报告;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教会大家使用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E-learning等,可以再研究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得到课题组的认可。
在项目成果转化阶段,学科馆员应帮助课题组成员制定投稿策略。这就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本学科核心期刊及国外知名期刊有所研究,了解期刊的基本情况、学术方向、稿件接收形式和评审状况等,有所侧重地向课题组推荐期刊。在项目结题后,学科馆员还应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可以通过实证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践和市场的需求,组织专家对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进行甄别、鉴定和评价,最终形成学科化产品。
三、学科化服务模式探究
(一)引入seminar模式,组建学科服务小组。Semianr即讨论,是充分挖掘参与者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层次与多角度的互动活动。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了哲学Semianr,把Semianr引入大学校园,并把其发展为一种教学模式——科研研讨班,即为研究某一问题,研究者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近些年,随着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与科研氛围的变化,图书馆如果想完成从简单的服务机构到学科服务机构的转变,首要任务便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图书馆引入Semianr模式,意即选拔学术带头人,与学科馆员成立学科服务小组。首先,学科带头人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研究专题进行划分,从整体出发拟定Semianr模式的筹划纲要,通过和组员讨论,使得筹划纲要的演进层次得当、主题分明、思路清晰;其次,学科带头人将划分好的专题组织讨论,交由馆员根据个人学科背景自由选题并申请项目;然后,馆员对研究项目进行项目调查和研究,学科服务小组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对项目进展进行讨论,学术带头人对馆员进行指导直至项目完成。通过Semianr模式,图书馆各部门得到有效沟通,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内在知识结构充分激活并体现出来。学科馆员的科研能力落实到了学术交流中,通过资料的查找、信息的筛选、分析、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问和作答等环节,提高了馆员查找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
(二)以学科用户为中心,构建研究型信息共享空间。研究型的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协同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中心。研究型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可以围绕两个方面为着力:一是建立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二是建立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物理空间。其内涵是以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为基础,吸引用户的参与与交流,进而促进用户学习与共享。
独特的在线环境即虚拟空间包括学术论坛、学科博客等,比如目前国内知名度比较大的有“小木虫论坛”、E线图情等,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学科设置情况,吸收这些论坛和博客的成功经验创建学术论坛及学科博客,提供一种全天候、无时间、地域限制的自由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新闻发布、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学习、用户信息素养教育。
特定设计的物理空间即实体空间,该空间首先要求有满足用户交流讨论的物理空间,如大型会议室。该空间配有功能完善的硬件设施,如使用方便的网络资源、方便用户展示的投影仪、打印机等。首先是提供给馆内学科馆员研讨的场所,商讨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不仅为前述之seminar模式提供了物理空间,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科馆员的凝聚力、科研能力。
其次,邀请院系教师、项目研究员加入此空间。实行学科馆员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为学校科研提供知识服务。如果学科馆员不能融入院系、融入项目组,那么有效地提供知识服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支持的物理空间,可以吸引他们走入图书馆、了解学科服务、相信学科馆员。一方面学科馆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科研一线的全过程中,能够学习、积累到服务对象研究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为融入科研、嵌入科研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科馆员亦可以把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作为今后图书馆工作的指导,在资源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中充分考虑院系和科研的需要,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项目组成员可以在学科馆员的指导下有效、直接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免去了繁琐的资料搜集、资料厘清等工作,减轻了工作量。同时,通过和学科馆员的有效沟通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项目组成员在与学科馆员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感觉到了知识服务的实用性,体会到了学科馆员是有热情、有能力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院系与图书馆密切合作,增加了理解,形成了合力。
再次,邀请有较高影响力、较高的学术界认可的期刊和出版社主编进入此空间。因其与图书馆有较多的业务往来,所以他们会乐意加入信息共享空间里。学科馆员、项目组成员、媒体主编的交流,可以不断擦出科研的火花,促进了学术成果的转化。
(三)以“专业学科工具”为载体,建设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这种人对人的专业服务方式需要更多的服务渠道支撑,只有将资源整合技术与专业服务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各方面协同联合机制的功能性服务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力量,为用户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服务,才有利于图书馆从“中心资源仓库型图书馆”转变为“专业服务型图书馆”。目前,学科服务平台在“211工程“院校中得到了普及,各院校都有一种以上服务平台应用在图书馆主页中。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引进了“内容管理系统——LibGuides”,重庆维普资讯推出了“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产品等。学科平台可按院系专业划分,涵盖学科馆藏文献资源指引、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学术热点追踪与评估、学科资源荐购、学习社区等资源和服务内容。同时,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应该是开放式和互动式的,读者可在平台上提交评价、意见及建议,与馆员进行实时交流,推荐好的资源站点与他人共享等,促进了各高校学科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学科馆员应充分推广和利用学科服务平台,结合学科服务模式不断对学科平台进行完善和维护,使用户可以享受到“知识化、泛在化”服务。
四、结语
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依托新的技术手段,抓住机遇,调动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利用图书馆一切优势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能力,不断拓展学科化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学科服务方式,深化科研信息层次,成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助手,完成从服务型图书馆到研究型图书馆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广兵等.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2]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3]黄慧薇.中外大学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创新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