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53-02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线药物,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的功能,还有抗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非调脂作用[2-4]。为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现分析我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急性脑梗死的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②首次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③均进行溶栓治疗;排除标准:①入院后死亡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血管性痴呆;④心、肝、肾严重合并症;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病程6~48 h,NIHSS>17分,GCS≤8分;低密度脂蛋白LDL>100 mg/dL。合并有高血压病史3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史20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给予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调控血糖、血压治疗。给予脑细胞活化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循环,限盐,保护神经以及对症治疗等措施。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①对照组:采用抗栓治疗,每晚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100 mg/d;50 mg/d,1次/d。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剂量为20 mg/d,1次/d;根据血脂水平调节用药剂量。LDL<70 mg/dL时停用。30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①血脂:于患者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2~3 mL,3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用于血脂的测定,主要是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②动脉粥样硬化:使用PHIL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用频数表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重复资料测量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控制比较(x±s,mmol/L)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的两项指标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x±s)
■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动脉内栓子脱落后造成或血栓形成减少了供血区域血容量,使该部位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脑梗死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5]。抗栓治疗是虽然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但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与其调脂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TC水平下降,还能刺激LDL受体的增加,加速LDL清除,降低LDL的水平。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除了调脂作用系统该药物还能维持内源性抗氧化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抗氧化损伤[7,8],已经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基石。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显著改善了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减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常规抗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可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动脉壁炎症反应,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限度地恢复梗死区域的脑供血,加速大脑病灶及周围受抑制组织的功能和细胞代谢的恢复和代偿[9,10]。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其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军华,邓永胜,贺建中,等.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2):1137.
[2]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3]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 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4-1425.
[4] 朱继红,汪砚雨.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8):1583-1584.
[5] 蔡敏,马璟曦,罗春阳,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2,41(7): 659-660.
[6]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9):769-772.
[7] 戴嘉,蔡竞蕙,吴寒.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 (1):34-36.
[8] 秦茜淼,陈为民,沈天骊,等.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J].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281.
[9] 黄远东,张林,赵晓平,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斑块60例临床观察[J]. 海南医学,2009,20(6):47-48.
[10] 梁发杰,孟庆云.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0.
(收稿日期:2013-10-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53-02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线药物,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的功能,还有抗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非调脂作用[2-4]。为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现分析我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急性脑梗死的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②首次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③均进行溶栓治疗;排除标准:①入院后死亡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血管性痴呆;④心、肝、肾严重合并症;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病程6~48 h,NIHSS>17分,GCS≤8分;低密度脂蛋白LDL>100 mg/dL。合并有高血压病史3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史20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给予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调控血糖、血压治疗。给予脑细胞活化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循环,限盐,保护神经以及对症治疗等措施。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①对照组:采用抗栓治疗,每晚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100 mg/d;50 mg/d,1次/d。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剂量为20 mg/d,1次/d;根据血脂水平调节用药剂量。LDL<70 mg/dL时停用。30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①血脂:于患者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2~3 mL,3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用于血脂的测定,主要是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②动脉粥样硬化:使用PHIL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用频数表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重复资料测量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控制比较(x±s,mmol/L)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的两项指标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x±s)
■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动脉内栓子脱落后造成或血栓形成减少了供血区域血容量,使该部位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脑梗死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5]。抗栓治疗是虽然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但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与其调脂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TC水平下降,还能刺激LDL受体的增加,加速LDL清除,降低LDL的水平。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除了调脂作用系统该药物还能维持内源性抗氧化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抗氧化损伤[7,8],已经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基石。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显著改善了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减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常规抗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可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动脉壁炎症反应,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限度地恢复梗死区域的脑供血,加速大脑病灶及周围受抑制组织的功能和细胞代谢的恢复和代偿[9,10]。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其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军华,邓永胜,贺建中,等.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2):1137.
[2]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3]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 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4-1425.
[4] 朱继红,汪砚雨.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8):1583-1584.
[5] 蔡敏,马璟曦,罗春阳,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2,41(7): 659-660.
[6]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9):769-772.
[7] 戴嘉,蔡竞蕙,吴寒.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 (1):34-36.
[8] 秦茜淼,陈为民,沈天骊,等.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J].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281.
[9] 黄远东,张林,赵晓平,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斑块60例临床观察[J]. 海南医学,2009,20(6):47-48.
[10] 梁发杰,孟庆云.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0.
(收稿日期:2013-10-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53-02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线药物,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的功能,还有抗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非调脂作用[2-4]。为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现分析我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急性脑梗死的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②首次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③均进行溶栓治疗;排除标准:①入院后死亡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血管性痴呆;④心、肝、肾严重合并症;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病程6~48 h,NIHSS>17分,GCS≤8分;低密度脂蛋白LDL>100 mg/dL。合并有高血压病史3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史20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给予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调控血糖、血压治疗。给予脑细胞活化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循环,限盐,保护神经以及对症治疗等措施。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①对照组:采用抗栓治疗,每晚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100 mg/d;50 mg/d,1次/d。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剂量为20 mg/d,1次/d;根据血脂水平调节用药剂量。LDL<70 mg/dL时停用。30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①血脂:于患者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2~3 mL,3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用于血脂的测定,主要是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②动脉粥样硬化:使用PHIL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用频数表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重复资料测量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控制比较(x±s,mmol/L)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的两项指标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x±s)
■
注:组间相比,*P<0.05;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动脉内栓子脱落后造成或血栓形成减少了供血区域血容量,使该部位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脑梗死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5]。抗栓治疗是虽然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但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与其调脂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TC水平下降,还能刺激LDL受体的增加,加速LDL清除,降低LDL的水平。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除了调脂作用系统该药物还能维持内源性抗氧化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抗氧化损伤[7,8],已经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基石。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显著改善了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减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常规抗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可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动脉壁炎症反应,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限度地恢复梗死区域的脑供血,加速大脑病灶及周围受抑制组织的功能和细胞代谢的恢复和代偿[9,10]。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其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军华,邓永胜,贺建中,等.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2):1137.
[2]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3]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 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4-1425.
[4] 朱继红,汪砚雨.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8):1583-1584.
[5] 蔡敏,马璟曦,罗春阳,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2,41(7): 659-660.
[6]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9):769-772.
[7] 戴嘉,蔡竞蕙,吴寒.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 (1):34-36.
[8] 秦茜淼,陈为民,沈天骊,等.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J].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281.
[9] 黄远东,张林,赵晓平,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斑块60例临床观察[J]. 海南医学,2009,20(6):47-48.
[10] 梁发杰,孟庆云.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0.
(收稿日期:2013-1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