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之思路把握题

2014-02-12 02:26周俊根
课外语文·中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段豆浆思路

周俊根

【答题点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划分层次)、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归纳整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除从文体特点考虑外,还可以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入手。

从形式方面分析,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组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分析,一种方法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另一种方法是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楚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典例解析】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是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B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选自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endprint

【解析】

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来了一位卖豆浆的小男孩。“我”见他卖起豆浆来动作十分娴熟,而且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不禁对他有些好奇。于是,“我”便去与他交流,从中得知,原来他并不是短短地代替父母,而是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看看其他同龄人的生活,真是有天壤之别。顿时,“我”对小男孩不禁有些怜悯之心。现在大多数孩子过的都是饭来张口的日子,这篇文章对那些生活过于安逸的孩子或许会有所启示吧!

文章后的这道试题是一道思路把握题,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我” 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理清文章思路,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A.我以为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B.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模拟演练】

中国地图

高鹏程

去乡下拜年。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

这些地图,有些是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起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说什么,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地图上,沿着平峰镇的山村土路,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最后,又圈住了一些更小的地名。

看着看着,我忽然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圈着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两人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

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猛地一酸。有一个圈圈,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像一个将军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看着看着,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

当地的新民谣这样说: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那张中国地图,就算没挂在墙上,也挂在几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2011年第9期)

[阅读与思考]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线索。

2.第二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画线句中所读到的情感信息。

4.为什么“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猛地一酸”呢?

5.请写出结尾一段的言外之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段豆浆思路
不同思路解答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