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钻友
在《粤海风》改版满百期之际,谨向这本杂志的编者表示衷心祝贺。
《粤海风》是一本思想文化类杂志,主办者强调文章有思想,文字有灵性。虽然我接触《粤海风》时间较晚,几年的阅读仍让我爱上了这本内容充实、富有灼见、文风清新活泼的刊物。当然《粤海风》要产生全国性影响,尚须作出更多努力。我认为,处理好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的关系是进一步提升《粤海风》学术影响力的关键。
《粤海风》首先要姓“粤”,地方性知识应成为杂志的特色。对思想文化的研究探讨,最好有一个载体,天马行空、捕风捉影的方法,难获理想效果。王安忆一直以写出民族心灵为文学理想,多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张承志《心灵史》的出版,给王安忆以冲击,她敏锐意识到,借助历史事件,表现民族的心灵世界,也许是一条通途。王安忆所言虽是小说,思想文化的研究何尝不是如此,脱离了历史环境,哪有什么思想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可言。张承志的《心灵史》以西北为地域背景,以哲合忍耶教派在围剿中强毅生存的历史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心灵,在文学和思想上取得了双重成就。一定意义上,心灵史提供的也是地方性知识,倘如张承志没有无数次进入那片特定的地域——西北哲合忍耶教派流传之地作坚实的调查,就不会有这本书。
粤海,岭南之谓也。这片被南方雨林覆盖的边远之地,近一百七十余年发生过多少历史事件,从金田起义、万木草堂到辛亥革命,再到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大风起兮,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之改变。广东为何屡屡在中国历史的关节点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科学回答这一问题,价值无法估量。
上海和广东,相距数千里,却是对广东人作为一个族群写下最多“广东观”的城市。小刀会起义发生在上海,但起事者主体是广潮闽商人。1932年12月第一次淞沪战争爆发,来自南方的粤军为捍卫民族尊严,奋勇抵抗,赢得上海人的无比尊敬。难得的是广东敢于冒险犯难、仗剑行义,在商业上,同样具有雄阔的气魄和胆略。1930年代,粤商的环球百货公司、大型棉纺织厂开在上海、汉口、天津等通商口岸。尤其是南京路粤商四大百货公司,投资规模、商品种类、大厦外观完全压倒外商四大公司。在与广东人的接触中,上海人真切感到,广东人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族群,对“广东精神”的谈论于焉而生。什么是“广东精神”,这个广东人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的问题,上海的媒体普遍认为,“广东精神”就是革命精神。至于什么因素成就了广东人的革命精神,“广东精神”有哪些内涵,回答尚付阙如。今日中国正面临着新的突破,一场比之过去30年更艰难的改革大潮已悄然迫近,值此之际,国人更需要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科学解答这一“百年之问”刻不容缓。
方法上,应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但在关注度上,不妨由今及远,70年代末开始的南方改革已过去30余年,至今未被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事件加以研究,由此上溯,辛亥革命、“康梁”改良、太平天国,仍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其次,应加强次一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所有重大事件均由一系列小的事件汇聚而成,把大事件和小波澜联系起来,有助更清晰揭示历史真相。
地方性知识固然重要,没有选择将迷失方向。正确处理地方性知识与公民知识体系的关系是始终不可遗忘的原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大量的地方性知识只对少数公民有用,只有那些具有普遍认识价值的地方性知识或经验才有必要进入公民的知识体系。从当下中国的需要出发,发掘、研究广东的地方性经验,探讨广东精神的内涵和形成由来,不仅有助于广东下一轮的改革事业,必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积极影响。作为一本地方性思想文化类刊物,《粤海风》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