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与应对

2014-02-12 23:2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郑 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亦成为大学生继“居住空间”和“学习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和信息传播模式,诸多官方微博也相继开通,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充分借力网络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发挥优势,趋利避害,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转向的研究。

一、微博及其传播

微博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进行信息更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微博更注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随意性,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而微博用户规模就有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1]。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形成了以病毒式裂变、多点互动、多点互联为特点的传播路径。

其一,病毒式裂变。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线式传播(one to one)和其他网络媒体的多线式传播(one to any one),微博的传播是在一对多模式的一次传播形成后,还会产生多再对多(直至无限)N次的传播[2],最终形成了信息的病毒式裂变(one to any one to any one)。

其二,多点互动。微博用户之间非完全陌生的关系,他们中多数有着真实的身份并相互关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以及有着一定公信力的网络大V(即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成为微博能够多点互动的主体。在微博场域中,信息中心是他们中不确定的任意一个或无数个,任何一个信息来源都有可能产生多点互动,呈现如同蒲公英的传播速度,形成涟漪效应,实现微博场域的多中心传播。

其三,多点互联。个人是微博关系网中最为基本的节点,这些节点非简单的直线型串联,而是一种如同蜘蛛网状的关系链。例如某一条关系链上的博友对足球都感兴趣,那么与足球相关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这条关系链上加速传播。因此,任何一个节点上的风吹草动只要经过微博都有可能成为核心节点,当信源发展到核心节点时,则呈现出病毒式裂变的几何级数传播。

如同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朗格斯华迈所言:微博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让人着迷,让人激动,它神话般地拓展了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改变了当代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3]。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话语权垄断,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即时化、社会化的话语特征。作为草根阶层的大学生们,微博使他们拥有更多话语权,已经并将持续改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态。

二、困境与迷茫:微博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困境

(一)微博的娱乐性稀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点和崇高的精神因子,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4]。

然而,微博生态解构主流、逃避崇高,客观上混淆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认知。在新浪微博人气最高的10位微博主中,无一例外全是娱乐圈明星。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日常琐碎的生活状态和娱乐化信息,而这些内容对于公共领域的构建几无作用[5]。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微博直观呈现出来的感官感受,淡忘了“娱乐至死”也应顺应文化的崇高。而当他们对此成为一种习惯之时,传统的主流话语结构将被改变,而随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严肃与理性也可能遭受破坏。

(二)微博的从众性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美好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它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规范了多元价值观,切合了对大学生价值理想的教育,具有引领和统摄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微博作为众声喧哗的话语集散地,成为了多元价值观汇聚的场所,这些思潮往往采取快餐式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处理手法,通过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渗入,不可避免地陷入对微博大V们的自从和跟风,以及对网络谣言流言的误传和误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宣讲先进、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形式,促成大学生调整好自身的价值理念,但价值理念的形成终究尚需个体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作为“草根微民”,当他们受到部分微博群体的渲染或暗示,个体就会感到舆论压力,进而通过与之意可能相悖的话语或行为,趋从群体意愿,形成了微博传播中大学生“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现象。

(三)微博的个体性消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倡导”是国家战略、社会规范和个人要求三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兼顾了三者的价值追求,是致力于构建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高度统一的社会伦理体系,构成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最大公约数。

微博解构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规则和秩序,为大学生在虚拟世界搭建了个性张扬的舞台,在这个空间和平台里,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差别被弱化掉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微博在为大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一些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往往从其个人角度、立场和利益出发,表达着极具个体特质的话语,使得大学生在围观时开始逐步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忘却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甚者易步入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

(四)微博的开放性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意识形态,传承了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勤俭廉政”、“克己奉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荣辱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实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微博等形式存在的新媒体以高度的开放性力图代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试图争夺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交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6]。然而,微博开放性特点也决定了信息的鱼龙混杂。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在微博场域从未停止,暴力色情、颓废腐朽、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等信息在微博之间的传播令人隐隐担忧,碎片化的言论常为西方媒体利用,企图以文化的开放性消解文化意识形态的民族性,达到否定我国的发展成就、诋毁和歪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类似声音通过敌对人士在微博上迅速弥漫传播,不可避免误导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微博的即时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授教模式

微博使信源的传递和获取变得非常便捷。大学生只需打开微博便可以自动获取各种信息。往往一些信息是学生先知道了,教师未必就知道。这些信息以一传百,以裂变式的速度迅速传开。特别是道德领域的失范、政治领域的失规、生活领域的失态等不良现象,加之一些微博为了博取眼球,故弄玄虚,刻意加大渲染,大学生往往对此类信源会显得尤为兴奋,这无疑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即使主流微博或官方对事件怎样辟谣,教育者怎样进行正面教育,毕竟“当真理刚刚穿上鞋子,谎言就己经走了半个世纪”。微博传播对知识边界的消解,使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信息优势,受到严重挑战。

三、消解与应对:微博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转向

微博是把双刃剑,它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在高校争夺的新阵地和大学生价值判断的新标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下面临的困境,创新思路和方法,开辟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微”路径,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转向。

(一)教育观念“微”转向:坚持育人目标,实现平等理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7],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无论任何方式方法,都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育人目标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主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内容精悍、形象鲜活的微博话语体系,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话语的交汇点和共鸣点,改变过去“一元”灌输的教育理念,实现多元、平等的对话,让理论的教育不再是庙堂之音、高头讲章。主动利用微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引导,既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最大限度挤压负面信息的“潜传播”,做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

(二)教育方式“微”转向:学会“微”语言,善用“微”功能

现今的大学生愈发反感长篇大论,教育者可通过微博简短的文本特征,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碎片化”式的传播,而不是局限于某几次讲座和几学期的授课。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进行分割和提炼,转化为“微”语言,使其易识、易记、易传播,体现微中取博,微言大义。可通过微博的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关注大学生的关心热点、生活学习困惑和思想动态,优化言说方式,消解网络话语鸿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诠释的魅力。要深化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定期地组织或参与对热点话题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讨论,对自由、正义等社会价值命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对幸福、和谐等人本理念的探析。大学生不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在平等的交流中师生们的见解通过“举手”实现表达,在@中点名“提问”也变得更为便利,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网络对接。要利用好微博的转发功能,有选择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讯,通过博主间的相互转发,隐性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最终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微博不断的关注、评论和转发中得到强化。

(三)教育平台“微”转向:多方齐手联动,搭建教育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场域的传播和弘扬,需要高校各部门的上下联动,优化各种资源。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批能正确认识微博、使用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成为校园微博舆论的维护者和引领者,团结一批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科学引导“意见领袖”的论点体系。另一方面,学校的诸多部门要积极主动搭建诸如学校官方微博、学生工作微博、社团微博等载体,展现高校的形象,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架设起沟通学校与大学生之间扁平化、高效、快捷的平台。在微博平台上,校园官方的信息发布不再是自说自话,“去官方化”的互动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创业就业等信息同步共享。主流声音、时事政策等正能量资讯经过微博裂变式传播,进而形成上下一致的思想舆论导向。

此外,高校要趋利避害,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微博舆情的监管。要及时收集学生对学习、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和诉求,让学生知晓实情,消除误解。对一些重大事件中学生的质疑,不轻易回复评论,经多部门协调,确认无误后再做出准确快速的解答,谨防高校话语诚信体系陷入“塔西佗陷阱”。而对学生中发布的不良信息则要及时通过校园官方微博进行正面揭露和批判,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育环境“微”转向:改善“微”生态,引领大学生价值标杆

健康向上的微博生态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利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微博场域中加速弘扬,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努力将这伟大理想转化为现实。微博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加强诸如电台、商业网站、报刊杂志等社会领域的辐射和影响,引领大学生价值标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而对于高校微博生态的管理,则需要规范的制度来明确,要构建“领导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多层级的微博舆情监控机制、控制反馈机制、分析甄别机制、协调教育机制及应急事件处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校园微博发言人制度,借助微博的自身优势,做好议程设置,把好信息传送关,及时、主动、准确发布校园权威消息,正确引导价值导向,增强高校师生认同。

最后,要想从根本上有效引导微博场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终极意义上需要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律。大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对微博上的低俗信息,努力做到不传播、不转发、不讨论。对微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侵蚀自觉抵制,主动通过健康向上的微博等网络媒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