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春(宁夏图书馆,银川 750011)
试析中国古籍藏书名家的收藏途径
●白淑春(宁夏图书馆,银川 750011)
古籍;藏书名家;收藏途径
中国历史长河中,古籍图书从兴盛、发展到退出历史舞台,已有千余年历史。能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历代的“官藏”和近现代的“馆藏”功德无量,但众多的收藏名家也功不可没。
中国是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目前仅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就有3000万册。古籍文献得以保存、流传至今,一是历代官府采缀甚富,保藏有别;二是自版刻兴,私人藏书乃盛,代代相传;三是由近代始生的“图书馆”,采集古今典籍,尽收过去一切“官藏”和众多私家收藏。
历代的“官藏”和近现代的“馆藏”,有稳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加之有财产登记、编制书目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后人了解古籍出版和存佚情况提供翔实资料。私家藏书者,绝大多数是士大夫阶层、学者,有一定社会地位且家境殷实,收藏蓄书搜求尤力,那么,他们是如何收藏保存古籍文献呢?
例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其祖陆佃时已藏书盈室,父陆宰(字元钧)时,是越地三大藏书家(左丞陆氏、尚书石氏、进士诸葛)之首。中兴秘府始建,命录陆家所藏凡万三千卷(《嘉泰会稽志》卷十六)。藏书室为“书巢”、“双清堂”。
例二:文徵明,初名璧(亦作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别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江苏吴县)人。[1]124明书画家,人称“吴中四才子”之一。藏书很多,藏室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等八处。书画、鉴别、藏书均有传。长子彭次子嘉,侄伯仁,孙元发,重孙从鼎、震孟皆为藏书家。[2](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
例三: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后人因避雍正讳改为士正、士祯,清山东新城县(今桓台)人。为齐东望族,先人遗留书籍本已很多,他更好聚书,做官二十多年,其俸钱收入大都买了图书,藏室曰“池北书库”。
例四:丁丙(1832~1899),字嘉鱼,别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藏书家。其祖父丁国典有藏书八千卷;父洛耆(英)能读父书并留意搜集海内秘籍;与兄丁申经30年广罗采访、晨抄夕写,所藏更富,计有二十万卷。藏书室有“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四库未採本)、“小八千卷楼”(宋元刻本、明刻精本、旧钞、稿本等)、“善本书室楼”、“嘉惠堂”。藏印很多,著述甚富。
例一:毋昭裔,字守素,后蜀河中(今山西永济)龙门人。博学有才名,明焦竑《焦氏笔乘》载:好学喜读书,“先为布衣,尝从人借《文选》《初学记》,多有难色也,公叹曰: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后显贵遂践其言,出资营学馆、刻《九经》(世称“蜀石经”),是我国最早私人出资刻书的人。
例二: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号念西居士,金坛(江苏)人。明医学家。好读书,习文史,尤精医理,广泛搜集、整理、保存了不少历代医学文献;好藏书、刻书、钞书。
例三: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初名凤苞,字子九(久),晚号隐湖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明末藏书家,平生嗜好藏书、刻书、钞书。藏书最富达八万四千多册,多宋元刻本,筑“汲古阁”、“目耕楼”、“绿君亭”;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者最多,四十年间刻书六百余种,有十万多块书版,其中以《十三经注疏》 《十七史》 《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最为著名,尤以钞本最精,共170种,缮写精良,且创影钞技术,世称“毛钞”,誉为“下宋本一等”。为刻、钞书,专定毛边纸、毛太纸。著、编甚多,死后,五子扆继承父业。
例一:王应承,字孝慈,清末河北通县(今北京市)人。年幼聪慧,体质瘦弱且驼背,精于书画,擅长人物,喜收藏,专门收集明清所刻版画、小说、词曲,逢精品不计价,二十余年搜集甚富。
例二: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一作雨生,清末广东丰顺人。藏书极富,校仇尤精,宜稼轩郁氏所藏宋元旧本散出皆归所有,其中宋景祐本《汉书》、宋本世彩堂《韩昌黎集》、宋本《礼记要义》《礼记集说》 《两汉会要》 《东都史略》皆为至宝。编有《持静斋书目》五卷。
例三:马廉,字隅卿,清末浙江鄞县人。喜藏书,长于古典文学,专门蒐集戏曲小说,其室名“不登大雅之库”,多藏明清两代戏曲小说稀见珍本;与沈尹默为孔德学校购藏1444种计2131册古今文学图书,以戏曲小说为主,是研究戏曲小说和通俗文学非常重要的资料。
例四:甘鹏云,字翼父,号药樵,晚号潜庐,又号耐公、息园居士、潜庐老人。清末湖北潜江县人。有爱书癖,在京时日往厂肆搜集,得书二十万卷,从所编《崇雅堂书录》看,其所藏多为普通刻本,亦有佳品。
例一:清王允池,字坤为,号西朋,岁贡生。“家贫无力购书,手自缮录,不下五六百种,丹黄校勘,至耄不倦。”(《海宁州志稿·文苑传》)著述宏富,人艳称焉。
例二:方成珪,字国宪,号雪斋,清浙江瑞安人。《西浙輶轩续录》二十五载:“研精小学,勤于校仇,官俸所入,悉以购书,储藏数万卷,丹黄殆遍。”据本校正前刻之误本计有:《集韵考》五十卷、《干氏易注疏注》二卷、《字鉴校注》五卷、《韩集笺正》十卷等。
例一:井度,字思孟,宋南阳(今属河南)人。在官兴元知府和四川转运使时,常把薪俸的半数用以抄书,世间如有异本必力求得之;喜藏书刻书,积二十年收集所藏甚富,传本中宋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为井氏所刻。罢官后隐居庐山下,与晁公武交谊最厚,觉年已衰老,儿辈尚幼,故将所藏书五十箧赠于公武。
例二:叶奕,字林宗,与叶树廉(石君)为叔伯兄弟,齐名于当时。清吴县(今属江苏)人。勤学用功,喜好藏书。《读书敏求记》云:“搜书不遗余力。每见案头帙,必借回亲自缮写。灯下执笔,夜分不休。与钱曾王录秘册,虽昏夜叩门,两家童子闻声而知为谁。”
例三:马日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清安徽祁门人。家中藏书十余万卷,室名“丛书楼”。《鲍绮亭集外编》十七《丛书楼记》载:“与全祖望友善,互属借钞,得有异书,必出相示,钞购穷年,不以为疲。”
例一: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清代著名藏书家,被学者推为“清代辑佚第一家”。性嗜书,遇诸市肆,不惜重直购之;廉俸所入,悉以购书,或至典质衣裘,时人以书痴目之。广搜博访,积书五万七千五百余卷。藏书处曰“玉函山房”、“红藕花轩”。(匡源《玉函山房辑佚书·序》)仅《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中直接著录坊本、坊行本者有20余种;著录红藕轩钞本73种,其他钞本207种,《道藏》钞本5种,雅雨堂钞本3种;藏家或藏书机构散出共计99种。
例二:王钖祺,字寿萱,清江苏清河(今淮阴)人。性明敏,喜度曲,尤好藏书、刻书,编辑山经地志《小方壶斋与地丛钞》,约百余万言,凡二十一年完竣,录清地理著作一千四百余种,尊为“边疆史地学家”。
例三:王大隆,字欣夫,清末江苏苏州人。历任上海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精研目录学,喜藏书,专收抄本、稿本、校本和罕传刻本,内容着重历史资料,对地方文献、耆旧著作尤其重视。集四十年采集,编成甲、乙、丙、丁……八集出版。
例四:方功惠(?~1900),字桞桥。清末湖南巴陵县人。以盐商起家,富有,喜藏书,数十年积二十万卷,明贤集子尤多;藏书都重加装璜以避虫蛀;室名“碧琳瑯馆”。在粤时刻书不少,有《全唐文纪事》《古文四声韵》 《陈兰甫遗稿》 《草堂诗笺》等;晚年更将所藏辑刻《碧琳瑯馆藏书丛书》。
例二:王昶(1724~1807),字德甫,号述庵,一字兰泉,又字琴德,学者称兰泉先生。所藏《东湖丛记》有一印曰:“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通。购且藏,剧劳勚。原后人,勤讲肆。敷文章,明义理。智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置。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述庵传识。”[1]124
例三:孙文川,字徵之,一字伯徵,清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少聪敏,嗜读书,尤工诗赋,以考证金石自娱,藏书颇达观。每书卷首钤一印,云“宝翰重千秋,人无百年寿,展翫聊自娱,豈计收藏久?我闻唐杜暹,撰铭书卷首,鬻借为不孝,惟属后人守,又闻赵吴兴,作诗题卷后,但禁他室买,戒之弃勿取。二公诚爱书,而我意则否?子孙为凤麟,嗜古意必厚,我爱彼更珍,搜采成丛薮,何待我遗留,彼自能寻剖。子孙若豚犬,压架已孤负,摧烧或化薪,弃置更覆瓿。尤物遭轻亵,贻者执其咎。不如付尝音,什裘重瑶玖。品题增光辉,益令传不朽。由来天下宝,不妨天下有,但祝得所归,勿落俗士手”。
[1]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清)叶昌炽著;王锷,伏亚鹏点校.藏书纪事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70.
G256.1
A
1005-8214(2014)02-0105-02
白淑春(1968-),女,回族,宁夏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多篇。
2013-02-07[责任编辑]李金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