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耀,闫 祯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民间教育学是相对于系统化、学科化的专业教育学而言的,是以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存在于民间的教育学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它虽未进入科学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教育学实践系统,但却包含了朴素的教育信念、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方法,并通过教育生活本身的不间断性得以传承和发展,常常成为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指南[1]。民间教育学是民间教育智慧的浓缩和体现,是存在于民间的教育文化,包括可以相互转化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多样性、如是性和复杂性等特征[2]。
“陇右”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的地区,“陇右”作为约定俗成和习惯所称的地域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具体包括现在的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地域相当辽阔。狭义的“陇右”主要指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地区。除习惯所称的陇右地区之外,位于甘肃省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两市,习称陇东,这一区域虽不在“陇右”地域,但从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3]。 由于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故本文所论的“陇右”主要指包括陇东地区在内的甘肃省黄河以东地区,大致涵盖了现在的兰州、定西、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等地区。这一地区无论从自然条件、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4],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相对完整和独立的陇右地域文化。陇右民间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就掩藏于这一区域人们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并常常以富含教育意义和思想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行为、艺术、神话、谚语、格言、家训、俗语、故事、民歌、寓言、传说、谜语、歇后语、乡规乡约等直观朴素形式反映出来。因此,陇右民间教育学就是指存在于陇右地区人们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教育信念、教育常识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虽未进入系统化、学科化的教育学体系,但在指导陇右民间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间教育学表现形式多样,有含于人物、士绅的文学及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教学思想,隐于建筑、歌舞等民间艺术的教育思想,也有流传于民间口头故事、神话、寓言、俗语及风物习俗的教育思想,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在人们教育生活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决定了其研究的复杂性。由于其首先是一种教育文化,基于文化的视角,对于陇右民间教育学的研究,拟从物质形式、行为方式和口头或书面语言存在的各种教育文化中进行梳理,以挖掘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为保存和传承陇右民间教育思想,指导民间日常教育活动提供指导。由此,陇右民间教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有:
1.关于陇右民间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民间教育学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借鉴学者们有关民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陇右文化特有的载体为依托,探讨陇右地区民间教育学的内涵、类型和特点,构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范围和内容体系,梳理并形成陇右民间教育学基本的研究框架,以便陇右人学习和了解陇右的教育思想。
2.以物质形式表现的民间教育知识和思想。探索和挖掘陇右地区以建筑、文物、服饰、饮食等物质形式表现于民间的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智慧。如陇右建筑中的民居、寺观、塔碑、崖刻以及陇右人日常穿着、饮食中包含的教育学知识和思想。
3.士绅言论及宗教信仰中的教育知识和思想。探索和挖掘陇右名人、士绅及宗教等中的教育学知识和思想。如陇西李氏、天水胡氏、姜氏、安定傅氏、梁氏等家族的教育思想,以及陇右宗教信仰中的教育学知识和思想,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以仪式行为反映的民间教育知识和思想。探索和挖掘陇右地区以各种行为形式存在的教育学知识和思想。如探索陇右地域的人生礼仪习俗、仪式、舞蹈和宗族制度中所蕴涵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思想,并对其进行整理。
5.以方言俗语反映的教育知识和思想。探索和挖掘陇右地域以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存在的教育学知识和思想。主要探索陇右地方神话故事、谚语、格言、俗语、谜语、歇后语、乡规乡约等教育知识和思想。
知识的分化与发展,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超越了日常的教育经验,抛却了日常教育经验的表面性,以理性深入思考教育问题,并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述方式,以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构筑了教育理论和学说,建立起了以体现人类公共教育知识的学科化教育学。对于学科化教育学的推崇和发展,隔断了民间教育学与学科化教育学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间教育学在指导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以陇右特殊的地域文化为背景,重视陇右民间教育学研究,对于保存陇右教育文化、发展陇右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保存和发展教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家民生,但却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作家冯骥才对文化的论述,形象地道出了文化的功能价值。民间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教育思想资源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性形成的原动力,即民间教育学更能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挖掘这种智慧。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处于民间的教育思想、信念、行为。同时,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展现,而这些教育文化及其精神魅力往往就根植于民间教育学之中。因此,研究和挖掘民间教育思想,就是对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弘扬民族精神。
2.丰富教育学知识,促进教育学的本土化。自学科化教育学产生,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规范而系统的庞大专业的教育学体系,并指导着人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隐性知识的民间教育学虽与人类相伴始终,由于存在形式的隐蔽性,并未受到学者的重视。长期以来教育学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一样有普遍性,是没有文化和民族界限的,其知识成果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的[5]。但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特性,使得教育学为着不同民族文化生活发展了不同文化性格的教育学。即任何教育学都根植于民族生活,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特征。因此,只有从日常的教育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根据和方向,才能使教育学的研究深入广泛,不会僵化[6]。研究民间教育学正是根植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吸取存在于民间的教育智慧,弘扬本民族教育文化。因此,从其产生的地域性开展对民间教育学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教育学研究,促进教育学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更好地为本民族教育服务。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如果说学科化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科学解释,为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侧重“思”。那么,民间教育学则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疑惑就是教育实践,因此,民间教育学更强调“做”。但无论学科化教育学,还是民间教育学,其都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又都要回到教育实践。但只要是人类实践活动,都蕴涵着一定的理论,这种理论可能是实践者所意识到的,也可能是实践者没有意识到的。民间教育学由于其存在的隐蔽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零散性,总是包含在一定的习俗或以缄默的知识表现在人们日常态度、看法和行为中,但却给人们以基本的教育常识,告诉人们基本的教育方法。从人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看,人们往往是在民间教育学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而不是在学科化教育学或理论化教育学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7]。因此,加强对民间教育学的研究,有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自觉,启发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领悟教育的真谛,加强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批判与建构。
4.因地制宜,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人文环境差异明显,因而,各地间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集中反映并综合体现在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文化精神风貌上。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研究和挖掘隐藏于民间,并对人们教育活动起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思想、信念和教育行为,有利于实现区域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
民间教育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自人类社会存在之始即已产生并不断发展,它比理论化、体系化的教育学的产生得要早得多,对形成和塑造民间教育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作为一种隐性知识,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民间文学、歌舞、风俗、俗语等中,其复杂性、如是性特点,使得其研究也始终融于其他学科,因此,对民间教育学的研究,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文献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结合,应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存在于陇右民间的教育学及其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分析,注重突出民间教育学内容的综合性及地域性,使研究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陇右民间教育学全貌。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法,对陇右地区市、县、人物志及各种介绍风物习俗、歌舞、艺术及民间文学作品、故事等的资料进行查阅,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资料和各类书籍中的民间教育学思想,初步形成陇右民间教育学体系,为进一步研究陇右民间教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2.实地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建筑、文物、饮食和俚语、习俗等,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教育知识及思想,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梳理出能够充分反映陇右民间教育思想、信仰及行为的民间教育学体系。
陇右地域广阔,历史悠久,陇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陇右民间教育学思想和教育学知识,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广泛而散见于陇右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研究中,如何有效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有效梳理,如何全面而准确地多角度探索和挖掘陇右文化中的教育学思想和教育学知识,是民间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民间教育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复杂性,使得本研究对陇右民间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即以何种形式更全面地展现陇右地区民间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学思想是民间教育学研究的难点。
[1]班华.略论学习“民间教育学”[J].教育学报,2011,(1):21.
[2]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22.
[3][4]雍际春等.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6]周亚棣.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4-7-22.
[7]唐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民间教育学与教师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