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身秧歌的发展与创新

2014-02-12 16:31路凤萍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秧歌民俗文化套路

路凤萍,朱 科

目前我国秧歌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民俗文化中的传统秧歌文化,如山东鼓子秧歌;第二,全民健身文化中的健身秧歌文化,如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秧歌从传统秧歌到健身秧歌发展,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对传统秧歌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健身秧歌文化的重构。秧歌的发展使其从我国民间传统的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从表达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庆祝丰收的独特民俗文化拓展成为兼具全国性文体艺术的新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健身秧歌的科学化发展是对传统秧歌的一次深刻变革和创新。

1 秧歌、健身秧歌的发展与价值体现

1.1 秧歌、健身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秧歌是我国民间传统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秧歌是指汉族年节中“舞队”的统称,包括“走会”“出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舞蹈;狭义的秧歌专指民间传统舞蹈中的秧歌舞蹈,主要有四大流派,分别是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秧歌因其时空差异又有不同的称谓,比如阳歌、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迎阁、英歌、莺歌、因歌。[1]秧歌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浓厚的民俗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民俗文化的传统秧歌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我国对传统秧歌的系统改造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陕北秧歌,开始了对传统秧歌的挖掘、整理和改编。21世纪伊始,传统秧歌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俗文化现代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了新的全民健身项目——健身秧歌。健身秧歌套路是以民族传统秧歌的“走”“摆”“扭”等基本动作为基础,以操舞结合的编排方法为手段,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徒手的或手持轻器械的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目的,是一项适合大众健身的体育项目。[2]2000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秧歌专家、学者一起努力创编出了符合中老年生理规律的我国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2002年又创编出适合中青年训练强度的第二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2006年创编出以云南花鼓灯语汇为主的第三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2009年创编出以山东胶州秧歌为基础,揉和了鲁南秧歌艺术风格的第四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2010年创编出以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海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海派文化为基础的第五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2013年推出了第六套以鲁南鼓子秧歌为特色的健身秧歌。从2000年到现在这六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全面推广,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闲暇生活。健身秧歌融合了传统秧歌与现代体育的双重特色与动律,因而成为备受大众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近年来,以健身秧歌为主题的群体锻炼及群体竞赛开展非常活跃,如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就是一项颇有影响力的赛事。此外,在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全国妇女大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全国性赛事中也都有健身秧歌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从民俗文化到现代体育文化项目已经成为各地传统秧歌发展的趋势之一。

1.2 健身秧歌的价值

传统秧歌发展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娱神”和“娱人”两个方面,以劳动人民的祈福活动与庆祝活动为主要功能。而秧歌发展到健身秧歌阶段其“娱己”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健身、健心、益群”是全民健身运动兴起时的首要目标,健身秧歌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新兴项目之一,其价值也当从“健身、健心、益群”说开去。从很大程度上讲,健身秧歌正是以其“健身娱己”的特点吸引了广大中老年人群主动去选择这种既包含了传统文化意蕴又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新兴健身运动,换言之,是健身秧歌将健身与表演集中在一种活动形式上的特点满足了中老年人群对于健身运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追求。通过健身秧歌的锻炼,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压力得到了释放。“健身、健心、益群”不仅体现出健身秧歌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也体现出健身秧歌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健身秧歌既丰富了秧歌文化,同时也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使得秧歌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如最新一套健身秧歌的规定套路创编中就汲取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子秧歌核心元素,这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2 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选择

2.1 群众的文化需求

21世纪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街小巷,其中秧歌的发展独具特色。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秧歌锻炼的人群占43.1%,位列第三。[3]这充分体现出我国秧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秧歌在我国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发展却显得有些不规范。例如,动作比较单一,且多以“十字步、二进二退”的步法居多;队形呆板,基本上都是环形队伍;表现形式枯燥,道具单一。这表明,原有的传统秧歌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群众对于文化艺术、健身运动、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秧歌文化的发展急需注入新的元素,秧歌文化的新定位时不我待。为了满足全国人民对于健身娱乐的需要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体育总局曾于2000年7月正式启动了《新的群众健身项目——健身秧歌》。目前秧歌这一项目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其参与主体、主题内容、创编结构、传承形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群众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健身秧歌项目的崛起已给予了秧歌新的活力。

2.2 文化的自身发展演变

民俗文化是将人们活动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实践结果融而为一。其表层结构表现为民俗的物化、行为化;深层结构则是民间群体长期积淀而成的心理习惯和观念定势。[4]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的物化、行为化表现出了很多新的变化。其深层结构的心理习惯和观念定势也随着国内、国际信息沟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弱化,与之相反,其行为化、物化的方式却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所以,在当前健身秧歌以行为化、物化的方式迅速传播的情势下,我们必须坚守原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保持原有文化的特色。值得欣慰的是,在健身秧歌已有的六套规定套路中,除了对第五套海派秧歌的动作选择有所争议外,其他五套健身秧歌都很好地继承了秧歌的内涵。健身秧歌很好地融合了“表演”与“健身”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传统秧歌借助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

3 健身秧歌发展的创新之路

3.1 参与主体和主题构成形式的创新

在进入现代社会前,秧歌与其他民俗文化一样多是以“师徒帮带”形式承袭和发展的。秧歌的创作也多以有名的秧歌艺人为主体,他们经过独自揣摩、发明、尝试并开始在特定的区域内传播。健身秧歌项目启动后,健身秧歌的创作主体就集中在了由国家体育总局召集的全国各地的秧歌专家、健身专家、舞蹈专家、音乐专家、民俗专家等一批专业人士的身上。健身秧歌的创编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主导下,在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我国第一套、第二套以我国北方传统秧歌为蓝本的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在准备第三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时,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南方水乡云南,创作出了清新秀丽的第三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在创编第四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时,健身秧歌的创编策略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以地域特色为主要语汇的全国健身秧歌自选套路,成为全国规定套路创作的主要依据;创作主体除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外,秧歌锻炼的爱好者们也参与其中。

在各类健身秧歌比赛中,自选套路项目为地域特色健身秧歌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一平台地域特色健身秧歌的出色表现,不但赢得了观众、评委的赞誉,同时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至此,地方优秀健身秧歌作品成为新一代健身秧歌创作的基础,这无疑使其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秧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健身秧歌的创作主体与主题,从国家体育总局召集的专家与全国范围内的秧歌素材转移到了地方爱好秧歌的人民群众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秧歌。创作主体、主题的多元性不断彰显。

3.2 创编结构内容的创新

传统秧歌的创编结构和内容大多是建立在其走街时长与庆祝主题的基础上,而健身秧歌的创编结构与内容是建立在群众健身、文化发展的需要之上。健身秧歌的创编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是动作素材选择的变化。前两套全国健身秧歌规定套路主要以四大流派的秧歌动作为素材库。第三套就明显地体现出地域性特色:以云南花鼓灯的语汇为主,舞蹈动作清新秀丽,动态中的“崴动”,使人体的曲线在舞动中呈现“三道弯”的体态,动作轻俏活泼,非常优美。[5]从我国目前已有的六套全国健身秧歌套路看,健身秧歌的动作素材选择需要秧歌专家、舞蹈专家、健身专家对一些入围的舞蹈进行勘选过后才能正式成为健身秧歌动作素材库;其次是健身秧歌音乐的选择与制作,更是有所讲究。秧歌音乐的制作、音乐的融合,要能够使健身秧歌完美展现,在现代影音技术下,制作这样的秧歌展演音乐已经成为可能;再次健身秧歌道具非常丰富。除了传统道具,各种新颖道具应运而生,如圆扇、长扇。圆形扇子在边缘做一适当修饰,既可做扇,又能充当南方的斗笠,在表演中形态多样,变化无穷;长扇在其舞动中既能加大健身秧歌的动作幅度,又能更好地体现整体画面的效果,从而反映出健身秧歌的健身性和艺术性。此外由于健身秧歌当下主要在广场等活动场地上展演、排练,因此健身秧歌队形的排列需求也相应增加,队形变化的多样可以使健身秧歌更具观赏性。另外健身秧歌在推广前通常会做一系列科学测试,重点关注整套动作在热身、操练、整理三个阶段中试验人员的身体状态变化,从而为健身秧歌的科学性提供生理学数据的支撑。总之,健身秧歌的创编必须要符合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民族性、群众性、安全性原则,群众全面发展身体的原则,符合中老年年龄特点的原则。[6]从传统秧歌到健身秧歌,健身秧歌创作的科学性、人文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3 传承形式的创新

传统秧歌的传承形式多以口耳相传,传承人构成形式单一;健身秧歌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视、网络等途径使得秧歌的传承人队伍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竞赛的形式为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并通过健身秧歌规则的制定使得秧歌的发展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秧歌的传承人有着严格的挑选机制,一般同宗族后代优先。而在健身秧歌推广伊始,相关部门就将传承人的定位放到了推广教练的身上,由推广教练组举办全国培训班,然后层层下移,直到广大人民群众。此时的受众们不再像传统秧歌表演那样只作为观众或者客串偶尔跑跑龙套,而是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健身秧歌中。

传统秧歌在节庆展演中走街串巷受到围观群众的喜爱,如能被邀请到十里八村去表演,那对于秧歌表演者来说就是极大的肯定。从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把秧歌这一民俗文化逐步引领到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并将健身秧歌列入全民健身的96个比赛项目之一,使得近年来以健身秧歌为主题的群体锻炼及群体竞赛开展非常活跃,如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在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全国妇女大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全国性赛事中都有健身秧歌的身影。有了比赛的形式,各个地区的秧歌队伍对于健身秧歌的排练热情也更加高涨。

健身秧歌比赛分为规定套路比赛和自选套路比赛。规定套路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认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标准化动作套路。规定套路限定了参赛队伍要在相同的动作规范下展示队伍水平,同时也设置了一些自选套路,这就为地方特色的健身秧歌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从全国健身秧歌第四套开始,相关部门和专家对于这种有地方特色的健身秧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从中汲取大量新一套健身秧歌创编的素材。规定套路与自选套路的同台竞技不但形成了健身秧歌“一枝独秀”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表现了各地秧歌“百花齐放”的地域特色;既保持了健身秧歌的统一性,又增强了健身秧歌的丰富性,同时健身秧歌的比赛项目成为宣传健身秧歌的主要引擎。为了保证健身秧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中国健身秧歌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还对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做了规定:健身秧歌是以传统秧歌的动律为基础,结合体育健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健身的一种锻炼方法。因此,健身秧歌在进行自选套路创编时,应选择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并且适用于体育锻炼的基本步法;整套动作应考虑到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使健身秧歌既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又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这就为今后健身秧歌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对健身秧歌设置比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还出版发行了健身秧歌的音、视频、图解等资料,另外还举办了健身秧歌技术培训班,并在体育频道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有“舞坛盛事”之称的“CCTV舞蹈大赛”在第四届的时候,出现了大秧歌专场。大秧歌专场的参赛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演员的组成有当地群艺馆的演员,更多的则是当地的农民,还有极少数的老艺人。他们带着朴实的民间舞蹈,热情似火地在央视大舞台上向我们展示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出了他们对秧歌的热爱,更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8]这场展示各地特色的传统秧歌表演点燃了人民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激情,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健身秧歌的热情。与此同时,社区文化的新发展成为健身秧歌发展的新土壤,以社区为单位的秧歌队层出不穷。虽然秧歌队多以老年队为主,但老年人主动、自发进行健身秧歌的学习,在其社区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场域。除了媒体宣传和社区推广,在当代,人们还常常通过互联网学习秧歌,因此,互联网成为健身秧歌推广的又一生力军。这使得健身秧歌的推广形式更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4 结语

基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健身秧歌成为秧歌文化发展的时代选择。秧歌从街头巷尾到广场舞台,从参与主体、主题内容的单一到丰富,从创编的随机性到创编过程的科学性,从个人传承到传承队伍传承,从走街串巷到多元化推广,从缓慢发展到日新月异,这样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现出秧歌自身的魅力和其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从传统秧歌到健身秧歌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领略到健身秧歌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民俗文化发展的前沿,健身秧歌引领着整个秧歌文化朝着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的高峰迈进。

[1]孙世静.秧歌[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路凤萍.我国中老年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创编与实践效果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2):64 ~67.

[3]李先国,孙麒麟,毛丽娟,等.论海派秧歌[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12~115.

[4]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吴长龄,朱元利.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时尚健身体育篇(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冯张昌.新兴健身项目——健身秧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109~111.

[7]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健身秧歌竞赛规则与裁判法[S].2010.

[8]李北达.浅议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秧歌专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95~98.

猜你喜欢
秧歌民俗文化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富平村里唱秧歌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昌黎地秧歌
Airbnb上的套路
富平村里唱秧歌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