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尔平
(辽宁省文化厅,辽宁 沈阳 1100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党委及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公共设施明显改善,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辽宁省已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28个,其中:省图书馆1个,市图书馆14个(包括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市少儿图书馆9个,县区图书馆98个,区少儿图书馆6个,平均34.8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全国为45.6万人)。少儿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独立的少儿图书馆15个,占全国独立少儿图书馆总数(105个)的14.29%;省图书馆和无独立少儿图书馆的市、县(区)图书馆均建起了少儿阅读和活动场所。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辽宁省有57个参评馆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其中一级馆25个,二级馆24个,三级馆8个。此外,全省864个乡镇中,已建成181个乡镇文化中心、640个综合文化站;全省1160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4019个社区中,有社区文化室3167个。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一是“十五”以来,辽宁省加大了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力度,新建图书馆18个,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较“十五”末增加了18.6万平方米,达到53.1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24平方米(全国85.1平方米)。其中:省图书馆10万平方米的新馆舍已竣工,并开始筹备搬迁;各市馆达17.7万平方米,馆均1.26万平方米;市少儿图书馆达3.8万平方米,馆均4222平方米;县区馆达21.6万平方米,馆均2097平方米。全省公共图书馆阅览座席31977个,较“十五”末增加了9317个。二是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有72个馆实现了业务和办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服务手段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批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馆内局域网,不同渠道地接入了互联网。辽宁省财政投入资金930万元,采取市县分担的方式,建成了62个县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拥有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7844台。省财政投入资金2600万元,建成了522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网络文化权益。
2013年,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达到6681.2万元,其中:省图书馆2420万元,较上一年递增了820万元;各市馆2308.3万元,馆均164.9万元;市少儿馆628万元,馆均69.8万元;县区馆1244.9万元,馆均12万元。文献总藏量3470.6万册(件),其中电子出版物、视听资料、缩微制品353.1万件,古籍150万册。总藏量中,省图书馆566万册(件);各市馆1406.5万册(件),馆均100.5万册(件);市少儿馆397.8万册(件),馆均44.2万册(件);县区馆1061.1万册(件),馆均10.2万册(件)。全省人均拥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0.79册(全国人均0.55册)。
近年来,省图书馆陆续建设了“盛京时报全文数据库”“东北图录数据库”“解放前期刊全文数据库”“东北日报数据库”“东北画报数据库”“东北抗战系列数据库”“张学良专题数据库”“民国文献数据库”等20多个数据库,数字资源总量达到40TB。每年用于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达到650万元,目前存储容量已达170TB。各市图书馆也积极开展了地方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地方特色资源不断丰富。2012年8月,省图书馆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的VPN链接,使国家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能够为辽宁读者共享。大连市实施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工程,系统包括13个成员馆,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80多万元,系统拥有读者数据48.5万余条、书目数据135万条、馆藏数据484万余册,共安装客户端147个。省图书馆、抚顺市图书馆、营口市图书馆、铁岭市图书馆还开展了手持阅读器、无线局域网络、移动图书馆等新媒体阅读体验服务;省图书馆推出500部手持阅读器向读者免费借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2013年6月起,省图书馆与沈阳市图书馆、鞍山市图书馆、营口市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丹东市图书馆、铁岭市图书馆完成了VPN虚拟网络建设。
一是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文联共同下发了《关于全省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下拨免费开放补助经费2300万元,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二是以大型主题阅读活动引领全省读书活动,自2012年开始,设立了辽宁省全民读书节,已举办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也已举办了两届。2013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省图书馆承办了“书香辽宁·阅读引领未来——图书馆嘉年华”系列文化活动,8月举办了“礼迎全运·魅力阅读”大型系列读书活动。三是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努力打通公共图书馆服务最后一公里。2013年底开始,省图书馆投入资金300万元,购置、装备了3台流动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辽宁省图书馆百万图书万里行”活动,组织流动图书馆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同时,投入资金300万元,购置了7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30台移动电子图书馆,安装在社区、机关及候机大厅、候车室等公共场所,方便各界读者自助借阅。2014年4月21日,省文化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通知》,明确了4项主要任务,即: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大舞台和流动传习所活动。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年送书和科技资料下乡(基层)近百万册(份),在农村和社区建立图书流通站1200多个。四是推出了一批群众喜爱的讲座活动和服务品牌。如:省图书馆为盲残人服务的“对面朗读”“手语世界”文化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沈阳市图书馆的大型公益系列讲座,大连图书馆的白云书院及少儿图书馆的“共创明天”读书系列活动,鞍山市图书馆的“全民阅读活动”,抚顺市的“读书节”,营口市图书馆的“市民课堂”等。
近3年来,全省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服务,共取得服务成果2000余项,其中14项被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35项为二等奖,41项为三等奖。评出图书馆应用科研成果56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1项。
从2008年12月开始,在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利用已经覆盖全省98%地区的广电“村村通”网络,在全省范围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广电模式”,让农民群众在家里通过电视频道和机顶盒就能收看和点播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2009年6月9日至10日,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辽宁召开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现场会。会议认为:辽宁省依托广电网络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这一工程进入千家万户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路子,是一次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减少了重复投资,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辽宁历来有“古籍大省”之誉。几年来,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措并举,取得了可喜成绩。2007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经省编办批准,在省图书馆成立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设立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每年100万元。自2009年8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古籍普查工作,经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进入收官阶段。201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开展了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及评审,有48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省博物馆5家古籍收藏单位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先后开展了两批《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全省共有2073部古籍入选《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被省政府授予“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有计划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修复古籍数量达10万余页。2013年1月18日至31日,辽宁省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展出140余种珍贵古籍。2014年4月19日至5月10日,辽宁省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了《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展》,在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古籍保护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古籍保护意识。为加强古籍人才队伍建设,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了多期古籍普查、编目、鉴定及修复培训班,先后为全省公共图书馆及文博、档案、高校系统培训各类古籍保护人员400余人次。
毋庸置疑,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经济发达及工作先进省份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不适应。
一是现行体制下,公共图书馆基本上是集中在城市。作为省会城市的沈阳市,从省图书馆到市馆、区馆,还有少儿图书馆,大小十几个;各市也是如此,市馆、区馆相对集中,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重复投入。而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则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2012年底统计,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3470.6万册,城市人均拥有1.35册;而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藏书为1117.4万册,农民人均仅0.52册。还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强烈反差,2012年底统计,沈阳、大连两市的15个涉农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事业经费为5441.7万元,人均6.84元;而阜新、铁岭、朝阳3市18个涉农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事业经费为1958万元,人均2.51元,相当于发达地区两馆人均投入的36.7%,相当于全省涉农县区人均数(3.62元)的69.3%。
一是在设施建设上,全省有8个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设的市图书馆陈旧破损,面临新一轮改造,有34个县区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需要新建或扩建。二是即便市市县县均有了图书馆,或是也有了达标的馆舍,但按照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的观点,也仅仅是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全设置”;“支撑基本服务能力的设施体系,从设施载体上来说,必须是固定设施体系、流动服务体系、数字传播体系建设相结合,绝不仅仅是盖房子”。因而,由“全设置”向“全覆盖”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2.5册。我省即便是加上乡镇文化站及村农家书屋藏书,也远低于这一标准。主要原因还是经费短缺。事实上,已有的购书经费也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已有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由于体制原因,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多还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接近科学的途径解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很多外系统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不能向社会开放,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资源又会失去了实效;基层图书馆(室)资金投入及文献资源建设还囿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等。
首先,就全省而言,还没开始建设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网络,没有形成快捷、畅通的文献信息传输渠道,阻隔了更多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传输到最基层的图书馆(室)。其次,除大连市外,作为全省数字图书馆网络建设中间环节的地市(含副省级城市)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本地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还不具备开展数字服务的能力。第三,一些区县图书馆现代化基础设施还没有健全,不具备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基本条件。
一是在行政体制上,目前还没有解决政事分离的问题,行业自律无从谈起,图书馆缺少自主权,发展潜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二是在内部管理上缺少约束、监督、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员工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很多图书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的规章制度,但缺乏约束力,更多的流于形式。三是用人机制不适应,铁饭碗始终没有打破,进得来出不去,人员得不到优化,基层图书馆超编问题比较严重。四是服务缺少创新,一些图书馆业务建设及读者服务还停留在传统图书馆的水平上,工作人员老面孔,服务方式老一套,形同一潭死水,凡此种种。
从大的环境看,公共图书馆在法规建设上相对滞后于有关行业,如在文物保护上,国家有《文物保护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档案管理上,国家有《档案法》。而《公共图书馆法》尽管呼吁了多年,国家有关部门也为之奋争了多年,筹备了多年,但却迟迟没有排上日程,目前看,应该是为时不远了。尽管《公共图书馆法》没有出台,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法规及标准建设步伐,先后制定了《公共图书馆用地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标准及规范性文件,但我省公共图书馆在执行上和落实上还有一定距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有这些,都为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符合本省实际的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在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基础上,填平补齐村和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点。二是在完善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体系建设和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对特定地域、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服务,全面构建多级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努力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一是通过建立由相关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协调机制,协调整合各系统图书馆资源,全部或是部分、或是定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二是通过建立公共文化协调机制,在整合基层各部门分管的图书馆资源基础上,可借鉴安徽“农村公共图书一体化服务试点”经验,以县为基本单元,对农家书屋和基层图书馆(室)实施一体化管理;整合后的乡村图书馆(室)可作为县区图书馆的分支机构,实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业务管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家书屋“千村一面”“万村一律”的藏书与服务模式,还可使村与村之间的图书漂流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一是建设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合作网,以省图书馆为中心,对现有数字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全省图书馆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一网通”。二是以大连、鞍山为试点,在全省各市逐步实现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县区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通借通还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建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局面,缓解基层图书馆设施不足和文献资源紧缺的问题,实现市、县区图书馆间图书借阅“一卡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在硬件建设方面,完成全省县区图书馆自动化设备配置,实现县区图书馆100%入网,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整合省内图书馆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建立并完善公共图书馆间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建设及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宽覆盖为基层群众提供实时、高效的网上咨询和文献检索服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努力提高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构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力争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
要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逐步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硬件配套设施全部配置到位,免费向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培训、讲座、展览等基本服务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大力推进流动图书馆服务,逐步配置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车,实现固定服务、网络服务与流动服务三结合,建立方便快捷、惠及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推动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要积极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
一是强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服务手段,建立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利用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开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电视阅读等服务;建立网上学习园地,通过整合网络阅读资源和提供阅读服务,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建立新技术体验区,跟踪技术前沿,为读者提供新技术的体验服务,增强现代化服务功能;增设多媒体服务区,为读者提供电影欣赏、音乐欣赏、互联网服务等。三是便捷服务程序,提倡公共图书馆服务采取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的方式;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设立24小时自助借还中心,为读者提供无间断的文献借阅服务。四是创新服务内容,如读书活动品牌化,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设立“图书馆体验日”,让读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组织“换书大集”或“图书交流大会”,号召广大读者将家中闲置书刊流动起来,倡导分享阅读、绿色阅读、快乐阅读的理念。
继续推进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按照国家古籍普查相关要求完成普查数据的登录及上报,摸清家底,针对古籍普查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关保护措施。继续开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及省级珍贵古籍的评审与命名,使珍贵古籍得到重点保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古籍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员,解决古籍修复人员短缺的问题,使更多的破损古籍得到及时修复。要定期举办珍贵古籍特展、古籍善本专题展、古籍保护常态展等展览展示活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近古籍、认知古籍,增强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
一是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遵循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动政府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进一步理顺关系,充分保障图书馆人权、财权及开展业务的自主权,使其发挥应有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二是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共图书馆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保证图书馆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推动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四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法规建设,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用地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标准及规范性文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规章制度,做到国有国法,馆有馆规,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已吹拂神州大地,公共图书馆事业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火热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与时代俱进,投身改革大潮,迎接现代公共图书馆事业新纪元的曙光。
[1]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30)[2014-04-20].http://www.news.xinhuanet.com/house/gz/2013-11-16/c_118165378.htm
[2]巫志南.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走向分析[J].上海文化,2013(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