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文咨明王对外政策述论

2014-02-12 15:55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百济新罗朝贡

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

高句丽文咨明王对外政策述论

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在位期间,继承了其祖父长寿王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即对于中原王朝态度恭顺,且沿袭对北朝和南朝的两面朝贡,尤其是保持了与北魏的良好关系,为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以武力威慑手段将与百济结盟的新罗拉回到其从属国行列,再次臣服于高句丽;最后,保持了对百济的军事压制,维系了高句丽的区域优势地位。经过文咨明王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高句丽在迁都朝鲜半岛后对内的政权统治和对外的战略优势。可以说,文咨明王是高句丽后期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高句丽;文咨明王;北魏;新罗;百济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中国正史中称其为“高云”,[1]1010是长寿王高琏(394~491年)的孙子,亦是高句丽诸王中唯一一位以王孙身份嗣位的君主。其父为长寿王王子古邹大加助多,因为长寿王高琏是高句丽王中寿命最长者,其寿终97岁,在位时间从公元413年到491年,长达79年之久,所以助多没有等到继承王位便先于长寿王而死去,但罗云却以王大孙的地位被长寿王养于王宫之中,在其死后继承了王位,可见罗云在长寿王期间,备受祖父喜爱和信赖。

文咨明王,又被称为“明治好王”,高句丽中前期的王号多以葬地命名,只有卓有建树者才谥带有赞颂性质的王号,如开国的前三王、兼并众那部的太祖大王、开疆扩土的广开土王以及庚寿绵长的长寿王。迁都至半岛后,高句丽王号不再使用葬地命名,多以王名字中的某字而衍生王号。这个时期,能够有赞颂型王号的除了长寿王和文咨明王外,只有被誉为“阳冈上好王”的第二十四代王阳原王和被誉为“平冈上好王”的第二十五代王平原王两人,其他都是以王的名字中的某字命名王号。[2]17而在高句丽王中,被誉为“明王”者只有两位,除文咨明王外,只有第二代大王琉璃明王。可见,文咨明王罗云在高句丽史上是可以与开国前三王之一的琉璃明王相比拟的人物。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位开启六世纪高句丽半岛新局面的高句丽王进行更加深入和透彻的分析,以期对这位高句丽后期历史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君主有着更为明晰的了解和做出正确的评价。

一、继续对中原王朝南北两面朝贡

早在广开土王(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数次与慕容氏的战争中互有胜负,在攻占了辽东地区,完成了高句丽西据辽东的夙愿之后,广开土王便遣使北燕,修睦示好,从而将高句丽的战略重点从西北转向南面的朝鲜半岛,在几次与倭的战争中确立了对新罗的宗主国地位,同时又确立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3]411长寿王时期,北魏拓跋氏完成了对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面对与西北国境接壤的强大中原王朝,长寿王确立了对其保持恭顺态度的朝贡关系,其在位期间朝贡北魏达38次之多,[4]225-230接受北魏的册封。[5]2215在与北朝保持了和睦的政治关系的同时,还保持着与南朝政权的朝贡关系,遣使入刘宋和萧齐朝贡和接受册封,[1]1010、[6]2392-2393这种南北两面朝贡、两面接受册封,是为了让高句丽在对外政策中更加灵活,以确保其有更多方面的外部支持。[7]长寿王明确了广开土王所构建的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为此,还于在位的第十五年(427)将都城从鸭绿江中游的国内城迁至朝鲜半岛上的平壤地区,[4]225以便于对半岛南部新罗的控制及与百济的对抗。

文咨明王继位后,沿袭并秉承着祖父长寿王的对外政策,继续朝贡中原王朝,而且仍旧是南北朝贡,同时接受两方册封。其在位期间,入北魏朝贡31次,平均每年向北魏朝贡1.1次之多,频繁之时曾一年两次甚至三次遣使朝贡北魏,保持了与北魏良好的朝贡关系,取得了北魏的大力支持。其中,被北魏赐封两次,分别是即位元年时(492)被封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郞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4]231以及二十八年(519)晏驾时被策赠“车骑大将军”[4]235、“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216另外,还朝贡萧梁两次,即在位第二十一年(512)和在位第二十五年(516)时。被萧齐册封两次,分别为在位三年(494)时被齐帝策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征东大将军、乐浪公”及五年(496)时被齐帝进为车骑将军;被萧梁册封两次,分别为萧梁天监元年(502)梁高祖“进云车骑大将军”[8]803及在位第十七年(508)梁高祖在承认其为高句丽王乐浪郡公的基础上,再封其为“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231-235,“持节、 常侍、都督、王并如故”[8]803。

文咨明王的这种两面朝贡政策,不仅使高句丽在中国南北朝的对峙中独善其身,还为高句丽争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使中原王朝承认其在辽海地区的最高军事代理地位。与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也为高句丽能专心在朝鲜半岛南下扩张解除了后顾之忧。文咨明王继承和巩固了长寿王建立的对中原南北双面朝贡的理念和策略,继承了长寿王的北缓南战的军事思想,稳定了迁都半岛平壤的政治环境,为以后即位的诸王进一步奠定了高句丽未来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优势。

二、重新确立对新罗的宗主关系

1.高句丽与新罗的首次接触

曹魏景初二年(238),为解决公孙氏在辽代地区的割据,魏明帝派宣王司马师讨伐公孙渊,“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9]113辽东地区再次回归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辖之内。面对曹魏重掌辽海,高句丽虽然亦有侵袭辽东之举,但将战略目标也同时放在了朝鲜半岛。在东川王十九年(245)的时候,其兵锋首次触及新罗的北界,《新罗本纪》记述:“(助贲尼师今)十六年(245),冬十月,高句丽侵北边,于老将兵出击之,不克,退保马头栅。”[4]26、209在高句丽与新罗的首次交锋中,新罗便领教到了高句丽的厉害,兵败退守。此后,高句丽便遭受了曹魏毌丘俭的讨伐,魏军破丸都,东川王逃至南沃沮,高句丽遭受重创。然而,即便如此,新罗仍不失时宜的趁机向高句丽投来橄榄枝,在东川王兵败之后,遣使向高句丽结好。[4]26、210可见,此时新罗之国力是无法与高句丽比肩和抗衡的。高句丽于公元245年对新罗的军事侵扰,给新罗蒙上了较为深刻的战争阴影。此后,新罗对于高句丽一直是恭顺有加,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长达两百年之久。

2.高句丽与新罗宗主关系的确立

四世纪中后期,高句丽与百济的战争日趋频繁且呈白热化,甚至连故国原王都战殁在与百济的军事战争中。所以,此时的高句丽更加注重与新罗的关系,故国壤王“九年(392)春,遣使新罗修好,新罗王遣侄实圣为质。”[4]223高句丽主动与新罗修好,明显有共同对抗百济的意图。而从新罗王向高句丽纳质来看,新罗不仅乐意与高句丽结盟,而且认其为宗主国,向其寻求庇护,因为此刻新罗也正遭受着来自西邻百济以及东南大海对面倭国的侵扰。此时,倭国利用高句丽与百济间连年交战的时机,加紧了对新罗的侵袭,其用兵之甚,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据好太王碑记载,当时“倭人满其(新罗)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新罗奈勿王迫于国家危亡,不得已“归王请命”,向好太王求助援兵,好太王欲借此扩大在半岛的政治影响,于是应其请派军救援新罗。“归王请命”则表现了新罗愿意在高句丽肯出兵援救的情况下认其为宗主国。好太王“十年庚子(400),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军方至,倭贼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罗从拔城,即归服。安罗人戍兵,拔新罗城,盐城倭满,倭溃……”[3]411此战,高句丽三战倭兵,皆胜。 由此,开始确立了高句丽对新罗的宗主国地位。此后,双方的关系愈发亲密,新罗频频向高句丽纳质,以表其附属国的忠诚之心。奈勿尼师今“四十六年(401),秋七月,高句丽质子实圣还。 ”[4]401宝圣尼师今“十一年(412),以奈勿王子卜好,质于高句丽。”[4]38讷祗麻立干“二年(418),王弟卜好,自高句丽与堤上奈麻还来。”[4]39新罗王在派王子或王弟这样的贵胄为质子的同时,长寿王“十二年(424),春二月,新罗遣使修聘,王劳慰之特厚。”[4]225、39新罗还主动向高句丽遣使修聘,以加强与宗主国的联系。好太王碑中还记载:“百残(即百济)、新罗旧是属民,由来朝贡”。这种朝贡关系更加明确了高句丽对新罗的宗主国地位。

3.高句丽与新罗宗主关系的瓦解及新罗转与百济结盟

随着高句丽将都城由鸭绿江流域迁至朝鲜半岛上的平壤,高句丽南进的态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北燕遗主冯弘问题的解决,高句丽与北魏之间的隔阂消弭,加之高句丽对北朝一贯奉行的恭顺态度,使其西北之境保持了相对的和平态势,这便更加剧了高句丽对半岛南部地区的军事推进。这样的推进显然使相对弱小的新罗感觉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尤其是感觉到高句丽南部边境的压力,让新罗在高句丽和百济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终于在讷祗麻立干三十四年(450)之际爆发,此年“秋七月,高句丽边将,猎于悉直之原,(新罗)何瑟罗城主三直,出兵掩杀之。丽王闻之怒,使来告曰:‘孤与大王修好至欢也,今出兵杀我边将,是何义耶?’乃兴师,侵我西边,王卑辞谢之,乃归。”[4]41、226这一新罗人袭杀高句丽边将之事表现了新罗国内对宗主国高句丽的诸多不满,尽管事件以新罗王遣使谢罪,高句丽才罢征乃止而告终,但明显在高句丽和新罗之间已然出现罅隙。高句丽也并未因为新罗王的及时谢罪而免于对新罗的惩罚,很快高句丽的报复行动就剑指新罗。长寿王“四十二年(454),秋七月,遣兵侵新罗北边。 ”[4]227、41文献虽未记载此役新罗的反应,但从该事件双方能又相安无事十余年可见,新罗并未敢于应战宗主国的挑衅。尽管如此,高句丽对附属国新罗的军事警告却并未作罢。长寿王“五十六年(468),春二月,王以靺鞨兵一万,攻取新罗悉直州城”。[4]227、42这两次给新罗的教训应该是非常沉痛的,高句丽本以为这样的军事警告足可保障其东南线的稳定和保证新罗不与百济勾结。然而,对骄横的高句丽的隐忍不可能成为新罗的长期国策,其不甘为高句丽所奴役和压迫,于是开始向百济寻求新的同盟关系,着手共同对抗高句丽。新罗王慈悲麻立干“十七年(474),秋七月,高句丽王巨琏亲率兵,攻百济。百济王庆遣子文周求援,王出兵救之,未至,百济已陷,庆亦被害。”[4]43此役,新罗已经公然出兵救援百济,虽然此次出兵最终并未真正对战高句丽,但新罗不甘再为高句丽所役使,转而与百济结盟的态度已经明朗化。高句丽也发现了这样变化,与以往军事惩处不同,这次高句丽采取的是安抚手段。在现今韩国忠清北道中原郡发现的高句丽碑中记述了在长寿王六十三年(475)年,时为王大孙的罗云立碑记述其代表高句丽王向新罗王及东夷诸小国之王赏赐衣服、用物,使之俱受节教的史事。[10]548碑文中体现了高句丽对新罗王的安抚,并且,此次向新罗王及南方诸国发布诏告者是由高句丽王位继承人亲自前往,足见高句丽为稳定边境的重视。然而,高句丽的安抚之意并非赤诚,新罗的恭服之心亦非真挚。很快,新罗王炤知麻立干“三年(481),三月,高句丽与靺鞨入北边,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于弥秩夫。我军与百济、加耶援兵,分道御之。贼败退,追击破之泥河西,斩首千余级。”[4]44高句丽兵进新罗北境,新罗与百济合兵,一举击败了高句丽的侵袭。此役,新罗与高句丽彻底断绝了宗主关系,与百济确立了盟友关系。[11]面对这种状况,高句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长寿王随即便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动,首先就是在新罗王炤知麻立干 “六年(484),秋七月,高句丽侵北边,我军与百济,合击於母山城下,大破之。”[4]44新罗在百济联军的配合下,又一次击败了高句丽的军队,长寿王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于是又在其“七十六年(488),秋九月,遣兵侵新罗北边,陷狐山城。 ”[4]230、45此次,高句丽没有无功而返,以攻陷新罗狐山城而告终。尽管高句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是新罗全面倒向百济,从此与高句丽为敌的局面却更加难以扭转。

4.文咨明王时期高句丽对新罗宗主关系的再确立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文咨明王罗云即位高句丽王,在处理完朝贡北魏,得到北魏政治肯定和支持之后,于即位的第三年开始,就着手解决新罗的问题。文咨明王“三年(494),秋七月,我军与新罗人,战於萨水之原。罗人败,保犬牙城,我兵围之,百济遣兵三千,援新罗,我兵引退。”[4]232、46“四年(495),八月,遣兵围百济雉壤城,百济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德智,率兵来援,我军退还。”[4]232、46“五年(496),秋七月,遣兵攻新罗牛山城,新罗兵出击泥河上,我军败北。 ”[4]232、46“六年(497),秋八月,遣兵攻新罗牛山城,取之。 ”[4]232、46从萨水之原百济出兵援救新罗、雉壤城之战新罗亦出兵援救百济可见,新罗已然与百济建立起了稳固的联盟关系,共同对抗高句丽的南下。而文咨明王意图以军事打击来彻底击溃新罗的反抗意志,重归高句丽的属国之列,于是才在三年、四年、五年及六年连年用兵。从前三次用兵皆退还或败北可见,在与新罗的头三次战事中,因为新罗和百济的相互配合,高句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以败绩而归,直至第四次攻取新罗牛山城,与新罗的战事才告一段落,转将主要精力专用于对抗和征伐百济。说明在与新罗的诸战中文咨明王六年(497)的战役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暂缓了其东南线战场的压力。直到半个世纪后的阳原王四年(548),新罗才再次出现在高句丽征伐百济的战争中,又与百济结盟对抗高句丽。[4]238文咨明王初年的武力威慑终于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共与新罗发生战事四次,其中三次的目标就是新罗,直至新罗为其彻底屈服,从此,长达半个世纪再未插手高句丽对百济的军事行动,也没有直接与高句丽进行军事对抗。

那么新罗为什么会在炤知麻立干十九年、即文咨明王六年(497)的牛山城之役失利后再次向高句丽妥协呢?这是由此时当政的新罗王炤知麻立干国内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局面所决定的。首先,新罗并不仅限于北面来自高句丽的军事侵扰,此期间同时还一直遭到倭国犯边的威胁和困扰,炤知麻立干在位期间,其八年(486)、十九年(497)、二十二年(500)三次遭倭人犯边,甚至在二十二年(500)的犯边中还被倭人攻陷了长峰镇,为了不双线作战,必须向威胁更大的一方妥协,这是新罗不得不再奉高句丽为宗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另有原因就是炤知麻立干在位期间新罗数次遭受天灾,分别于在位二年(480)遭旱灾、四年(482)遭水灾、五年(483)遭两次水灾、冬季十一月又逢京都大疫、六年(484)遭雨雹、十四年(492)遭旱灾、十六年(494)遭水灾、十八年(496)遭水灾、十九年(497)先旱灾又蝗灾、二十二年风灾,[4]43-47计在位22年,共遭遇大灾达11次,平均每两年1次,这样频繁的灾情导致了国力的匮乏和政治的不稳定,这也是新罗不得已再次委身高句丽附属,暂缓与高句丽再次发生冲突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继续保持对百济的军事压制

文咨明王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的朝贡关系,用军事手段迫使新罗再次向高句丽称臣,再次纳入其宗主关系之列,其最终的目的仍是专心对付半岛西南部的劲敌百济。

文咨明王在位期间(492~519),与百济发生战事7次,分别于三年 (494)、四年 (495)、十一年(502)、十二年(503)、十五年(506)、十六年(507)、二十一年(512)发生。其中主动出兵4次,分别为四年(495)围百济雉壤城之战、十五年(506)伐百济遇大雪而还、十六年(507)攻汉城之战、二十一年(512)陷百济加弗、圆山之战;被动出兵2次,分别为十一年(502)百济犯境、十二年(503)百济侵水谷城;百济援助新罗与高句丽冲突1次,为三年(494)犬牙城之战。 [4]231-235

经过文咨明王在位期间二十余年的努力,高句丽确立了对百济绝对的军事压制,此后直至高句丽灭国,在双方的军事冲突中高句丽都鲜尝败绩,且确立了绝对的战争主动权,而百济则完全沦为了战略上的防守态势,再无能力北伐高句丽,这一切与文咨明王正确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密不可分。正是文咨明王的不懈努力,为高句丽后继者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不愧为高句丽后期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1]萧子显.南齐书·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耿铁华.从集安高句丽碑看高句丽是否存在谥法[J].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13.

[3]耿铁华.好太王一千五百八十年祭[M].好太王碑碑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5]魏收.魏书·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沈约.宋书·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徐贵通.中原王朝对高句丽诸王的册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6(1);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变化研究[J].东北史地, 2010(2);魏存成.中原、南方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及高句丽改称高丽时间考[J].史学集刊,2004(1);姜维公.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4);张芳.试析北魏与高句丽的封贡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3(11).

[8]姚思廉.梁书·高句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1]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89

A

1008—7974(2014)04—0017—04

2014-03-17

孙炜冉(1981-)吉林集安人,实习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古代东北民族史、疆域史、中朝关系史研究。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朝贡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