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春
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 邯郸05600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影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推动和指导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该树立什么样的“汉语国际教育”观是汉语国际教育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重要问题,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和《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称为“汉语国际传播”观,这个问题不解决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不可能来中国,如果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则大大缩小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建立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而且要为人数远远大于来华者的无法来华者服务,使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好感,使外国的中国文化学习者把中国作为其第二故乡,把中国文化作为其第二精神家园。
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和文化具有同构性,即语言是文化精神的和价值观念的符号。语言也是语言使用者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和符号。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语言作为交际之工具和文化之载体,传达的是情感和思想,承载的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语音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语言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成果,学习语言也就是价值观的学习。这些内容都可以归入人的精神家园的范畴,人是语言的人,也是文化的人。人有第一精神家园,也可以有第二精神家园。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和本质上是建造以中国文化为归宿的第二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汉语国际教育”观。陆俭明所谓的建立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只不过是通向以中国文化为归宿的第二精神家园的一个桥梁的一个引桥。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陆俭明,2004)他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语言速成观和大跃进时代的“多快好省”观的翻版,这本身就是反对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强调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
“推广”一般英译为spread或popularize,《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解释为“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 popularize;spread;extend;expand”;(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而“传播”一般英译为spread,《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广泛散布spread far and wide”。(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在汉语中的“推广”和“传播”在英语世界基本上没有区别,具体到汉语推广和汉语传播,汉语推广是扩大汉语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汉语传播是广泛散布汉语,在汉语中汉语推广明显优于汉语传播。
汉语国际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有区别的。首先,汉语国际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汉语国际教育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其次,汉语国际教学仅仅着眼于教与学,而教育的范围要明显大于教学。再次,汉语国际教学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实就是教什么就学什么,既然是教学,那么就要有教学大纲,一个模子,一个标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有可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可能因材施教,有可能不按大纲、不按一个模子、不按一个标准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可见,汉语国际教育的范围明显大于汉语国际教学,所以,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提出的所谓汉语国际教学的提法是带有片面性的,是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的。在现在尚无更好的提法之前,使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提法明显优于陆俭明提出的所谓汉语国际教学的提法。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首先,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多与文化有着关联,将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与文化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一定要把汉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以文化教学为主导,带动汉语言文字教学,如此则即使学习者暂时没有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产生了好感和向往,即使尚未学好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由于学习者对中国产生了好感和向往,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以后还可以慢慢学。如果学习者一开始不是接受以文化教学为主导而带动汉语言文字教学的教育,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没有产生好感和向往,这个教育基本上可以说就失败了;如果学习者在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的情况下一开始就遭受了学习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的汉语的挫折,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那么,这个教育可以说就完全失败了。
其次,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最好地学习并掌握好汉语,这是似是而非的,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最好地学习并掌握好汉语,这个汉语程度,只能是个生存汉语的程度,为极少数来华者服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来华者,这个程度没有什么意义。由于强调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最好地学习并掌握好汉语,实际上是突击冒进,必将大大伤害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产生厌烦,没有后劲,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错误做法,也是应试教育的变种。要把汉语当作艺术和文化来推广和传播,主要要让学习者产生好感,产生不同于西方教学方法和语言学习习惯的好感,使其产生兴趣,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好感和向往,哪怕他暂时还不能使用汉语。通过欣赏汉字书法作品、古诗的朗诵、古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建立起对于汉语的趣味。避免集中灌输和单打一的突击教学或强化教学。
再次,所谓的 “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实际上是应试教育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上的反映或变种,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或性质以及核心任务与内容是也只能是人文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语言文学教育。
关于语言和文化之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有两点是可以基本上达成共识的。其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二,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由此可见,语言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化教育,确切而言是人文素质教育,具体而言是语言文学教育,脱离了文化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语言教育。
为何传播中国文化会引起一些国家的反感与不安?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存在问题。应该避免赤裸裸的文化输出,正如赵金铭所言,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既然如此,那么,传播中国文化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些呢?只有文学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坚定不移地遵循和坚持语言通过文学推广、文化通过文学传播之理念。
总而言之,就是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与国际上最先进的语言对外推广和文化对外传播理念和模式接轨,致力于使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文化学习者切实把中国文学作为其跨文化交流和习得异质文化的宝库,在汉语语言对外推广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切实把中国文学作为主要工具和主要教学内容,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的教师作为汉语对外推广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机构的主要师资,从而避免赤裸裸的文化输出,避免生硬的语法灌输和枯燥的文化灌输。
汉语语言对外推广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必然导致其科学研究的改革。在科研上再也不能以语法和语言学作为其重点和主要科研方向,而应该以文学作为重点。
汉语语言对外推广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上,避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手段和场合进行教学,语音、语法、语汇必须从属于文学或人文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彻底改革以语言和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教材模式,以文学作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核心内容。语音、语法、语汇必须从属于文学或人文教育,以便使教材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上,避免现行的僵化不变的套路和模式,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以文学教师作为对外汉语师资队伍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汉语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季羡林所谓“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本身”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不可能是汉语本身,汉语本身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所以,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的相关情况介绍,要有铺垫。陆游《示子遹》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汉语要在汉语以外的文化上下更多、更大的功夫。片面地、单打一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真正学好。毛泽东《实践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此论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外国汉语学习者都知道,但是,他们并非是通过汉语知道的,也不是通过直接阅读《毛泽东选集》知道的。最后总是要吃梨子的,但是先介绍这种梨子,使学习者产生口水、好感、兴趣也是十分重要和十分有意义的。
陆俭明主张切实建设具有 “普适性”的汉语教材,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带有“国别化”性质的汉语教材。此论是缺乏根据的,而且也是应试教育统一规格的产物,不足为训。首先,国外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基础参差不齐的,年龄和职业千差万别,母语和文化传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外的汉语学习者的不同情况编写适合其情况的教材。其次,由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和目的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教育宗旨是人文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是对于极少数来华的留学生也应该推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教育宗旨相适应的教材自然不能是应试教育所要求的那种统一规格的产物,而应该是多样化、有针对性、适应不同情况的教材。
另外,陆俭明主张研制供汉语国际教学使用的比较科学的必学汉字字表、必学汉语词汇表、必学汉语成语表、必学汉语语法要点表和必学的文化要点表。这也是不科学的。前苏联茨维特科娃、伊文斯卡娅、克斯道尔夫《英语最低限度词汇》于1957年出版第2版,1958年中国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汉译本,高明凯、刘正琰编写过《英语常用词汇》,于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实际上还是语法加词汇的语言教学模式,掌握多少条语法规则和多少条词汇似乎就算掌握了某种语言。但是,词汇的意义是丰富的,这根本不是学习最低限度词汇表所能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也是应试教育统一规格的产物,教学大纲以考试大纲为根据,考试大纲开列一个词汇表,背词汇表,应付考试,这样的语言学习模式必须改革。
陆俭明提到汉语中的拼音方案是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的,此论是需要商榷的。首先,汉语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可以独立存在,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语中所固有的,不宜称为汉语中的拼音方案。其次,由于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语中所固有的,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是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的。再次,由于将汉语拼音方案不适当地提高到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致使外国的汉语学习者误以为汉语拼音方案是汉语中所固有的,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结果导致绝大多数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只能够写拼音,不能够写汉字,学得好的勉强能够画汉字。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也把汉语国际教育简单化为教跛婆摸佛。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是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的,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必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陆俭明认为“只有当海外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当地汉语教师来教,才能真正做到汉语“国别化”教学,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此论过于绝对、过于机械。外派汉语教师有外派汉语教师的作用,当地汉语教师有当地汉语教师的作用,不可绝对、机械地以当地汉语教师完全替代外派汉语教师。
外派汉语教师和当地汉语教师均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远程教学,进行函授教学,发行教学光盘等音视频材料。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师”,由结业的学生任教师。
再次,石华、王亮亮《海外华侨华人超过3500万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华人》:“‘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有一批人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这些人一般称为新华侨,他们的人数大约为500万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梁英明教授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定居人员有大约500万人,这些人最起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完全可以胜任教授汉语的工作,要盘活这笔智力资产,关键是转变观念,摒弃落后而害人的应试教育思想,以汉语为母语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是完全可以教授汉语的。
又次,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群体,其中绝大部分老年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完全能够胜任教授汉语的工作,这批人基本上都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人员,现在看来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从事正常工作。将这部分老年人作为汉语外派教师的资源可以基本上缓解汉语外派教师短缺的状况,而且老年人阅历深,对于人生和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优于年轻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现行的从各单位选拔抽调教师作为汉语外派教师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各单位基本上没有多余的人,每个教师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其中的优秀骨干教师被抽调之后,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单位的工作,增加其他教师的工作压力,所以,这种选拔抽调各单位教师作为汉语外派教师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以离退休的老年人作为汉语外派教师可以基本上缓解汉语外派教师短缺的状况,而且是可持续的。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16.
[2]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1-4.
[3]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1):5-10.
[4]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7.
[5]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99,1948.
[7]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的本质是汉语教学[R].在“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8月)上的报告.
[8]杨德春.关于孔子学院的战略失误及补救的新战略[J]临沂大学学报,2013,(4):108-122.
[9]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A].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0]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2]茨维特科娃,伊文斯卡娅,克斯道尔夫.英语最低限度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3]高明凯,刘正琰.英语常用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4]石华,王亮亮.海外华侨华人超过3500万 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华人[N].环球时报,20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