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2014-02-12 14:44赵明亮刘金存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区域化德国区域

赵明亮 刘金存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苏225127)

产教深度融合: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赵明亮 刘金存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苏225127)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区域化—本土化—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的良性互动的内在需求,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外在表现。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职业分析导向的专业设置、双元制的教学模式、资金筹措的社会化、职业教育立法的跟进等都是其区域化发展的成功因子,摭拾其合理元素对当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德国高职;区域化;融合

一、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概述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概念,它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过程,又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况。①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运动首先在产业经济发达的德国部分区域诞生,是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崇拜孕育的结果,这种思潮从一诞生就与某些地名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区域经济的特色,并在某些地方取得巨大成功而成为典型,它是德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启用新人文主义的理念对德国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形成了双轨制教育体制——学术性教育系统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系统,为劳动人民争取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术性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术理论性高端人才,而职业性教育重在培养德国工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理论应用性和劳动技术性人才。这种双轨制的培养模式在设立宗旨上意图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在现代学制意义的学校诞生之前,初等甚至中等教育一般在家庭中完成,由家长聘请老师在家中教授课程知识,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由于学费昂贵,只有官僚贵族和富商阶层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聘请家庭教师,其子女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将来成为学术性人才或官僚阶层。相反,劳动人民子女因为经济窘迫只能进入最低层次的教会学校、行会学校或其他同类学校,而这些学校在学制和课程上无法与普通高等学校对接,因此,他们无缘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19世纪中叶,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人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提高实科学校地位和创办技术学校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求。19世纪60年代,部分地区的技术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从事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应用能力的科学教育,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逐步接近学术性大学。至此,以区域化为特征的一批从事高职教育的技术学院雏形正式形成,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部分区域成为现实。区域化的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本是一种内在需求驱动,这种模式为企业输送了高级灰领、蓝领等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性人才,而企业反过来又为学校教学输送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互利共赢的双元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智力支持。立足区域经济,创生出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的培养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二、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功经验剖析

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下,在探讨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功经验时,我们会发现,其成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照搬照抄其运作模式,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境遇。立足当下中国高职教育实际,本着适用性原则,本文拟筛选其部分合理因素,以求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1.双元制职教培训体系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桥梁

知识可以通过传输获得,而能力往往只能通过实践习得,实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路径。学校的优势是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却具有大量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保证高职教育不脱离实际并且最大程度上吸收高新技术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德国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不但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办经济实体,而且非常看重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和社会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在双元制的职教体系中,学校和社会主体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政府起统筹协调、制定规则、明确任务、配置资源、监督管理作用;行业协会制定职业标准、选拔职业指导教师、开展职业鉴定等;学校承担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承担实践技能的教学。②相对而言,各个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类型、繁荣程度并不相同,各有特色。70年代以降,德国经济发达的部分区域出现了以下现象:少数公司与高职院校协商,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职业学院,为本土企业培养工程师和其他应用型的高级人才,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这种双元制培训体制缘何在德国产生并推而广之?其动力何在?原因之一是企业能从公共团体和协会获得技术援助而降低培训学徒的成本,同时也能证明企业自身的科技水平,对企业本身是一种荣誉和宣传。③双元制运作模式迅猛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各方利益的驱动和互补的结果,它使得企业、学校能够从中获益,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享,产生共赢互利的良好局面,进而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高度的良性互动。

2.职业分析导向的专业设置是德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关键

大学教育侧重学术性和研究性,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职业性和应用性。如何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的对接,使其专业结构更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以市场调查和数据统计为基础的职业分析。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专业重新界定。政府、学校、行业学会、专业机构等部门常常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途径来获取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通过职业分析,把脉劳动力市场需求,剔除传统的专业设置对企业不相适应的因素,把新技术成果吸纳到专业课程中。新技术的发展呼唤复合性人才,课程改革的核心必须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交叉选课”、“跨校自由选课”、“创设新兴学科”等方式扩大专业知识范围、拓宽专业口径,有效地满足了德国区域经济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投资多元化是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经济保障

德国高职教育举办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州政府、企业和社会捐助。政府和捐助资金承担学校教学经费,企业承担企业培训费用,这种多元投资方式有效避免了由政府投资办学的单一性和依赖性,这一做法既减轻了国家负担,也省去了企业招收学徒的试用期费用,学生也会获得企业补贴,这一做法可谓一石三鸟,对国家、企业、个人均有益处。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培训除了满足自身劳动力需求之外,获得更大收益也是其动力之一。公司可以从公共团体和协会获得技术援助而大大降低培训学徒的成本。劳动力很贵,学生在企业做实习生,企业每月给他们300至400马克甚至更高,但是要雇用熟练工人,每月则扩大到10倍,要付诸3000到4000马克④。投资多元化使得各方利益主体均能参与学校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培训管理,使得办学方向始终能瞄准市场需求,避免办学盲目性和滞后性,各方利益主体均能从中获益,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4.立法跟进是德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制度保障

德国是分权制国家,这使得各州有权依据本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举办自己的高等学校,通过立法形式巩固本州的职业教育地位和成果。例如,根据《高等教育总法》等相关法律精神,巴符州制定了《职业学院法》,认定3年制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文凭同等价值,进而提升了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地位。《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分别对招聘雇用培训人的个人资格、专业资格和招聘雇用企业的培训场所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⑤有了职业教育法律的依据,企业、学校、行业协会、个人等利益有了法律保障,这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各方主体办学积极性必然调动起来。

三、德国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1.引入招投标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育培训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成立培训市场招投标中心,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培训方式、培训人数、培训课时、师资标准等等制作招标文件提交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发布招标信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组合配置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成立培训中心,向教育主管部门竞标,招标方式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等方式,可以通过招标筛选出符合培训标准要求的入围企业,由学校依据专业对口程度选择相应企业,双方签订培训合同。借助这一模式的最大好处是通过市场配置培训资源,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对学生的培训。有效避免了学校找企业,企业勉强应付的局面。用合同形式最大程度上规范企业培训行为,这一形式也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也为企业招收合格的人才提供了机会。

2.创新设备采购投资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当下,各高职院校为了教学和专业发展评估的需要,在实验室教学设备采购方面均投入大量资金,这对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政府和某些院校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但是,很多学校实训中心购置的大型机械设备除部分用于教学演示外,很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很难说真正发挥了设备真正的效用和应有的价值。设若让这些实验设备置于企业则可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当下,应该创新投资管理模式拓宽投资渠道:一是采用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投资模式,订立合同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设备置于企业,企业保证每年在一定时间段腾出操作岗位提供培训实习机会,政府承担监管协调角色,其余时间设备则投入企业生产流程,充分发挥设备效用和价值。二是采用租赁模式,学校每年向企业交纳租金,企业提供操作设备承担培训任务,双方通过合同约定权利、责任和义务。学校日常教学只需借助于教学软件模拟系统即可,而真正实践教学放置企业进行。三是采用“使用权——所有权”分离模式,学校每年向供应商或生产厂商交纳使用费用,购买、维修、升级等行为由供应商负责,设备所有权归供应商。通过以上模式,学校把主要财力、物力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效避免了理论文化教学不深入,实践教学又脱离社会经济的弊端。

3.通过“招收实习工”等模式,节约用工成本,服务区域经济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办学的生命,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是通过“招收实习工”模式吸引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工作,这一方法能起到校企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之一,企业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人才,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雇主。企业招收在校学生,学生于双休日或假期到企业工作。双方签订合同,企业按最低工资标准向实习工发放工资。一方面,企业节省了熟练工与实习工的差价,同时也为学生节省了实习培训成本。当学生毕业后就具备了理论知识和熟练工作经验的高技能工作,企业更倾向于招聘这些有了本厂工作经验的工人。二是政府、学校也可以通过向企业购买实习工岗位模式,让学生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真正培养本土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的工人,也使企业拥有稳定的技术工人来源。

4.师生应向企业申请课题,实现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

当下,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主要由学生自主选择或教师指定,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实际问题可能关联不大。教师申请课题也多数向政府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课题研究成果很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很难与企业当前实际问题融合起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样做,就需要政府或学校向企业提供一定经费,企业则提供专家指导和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和岗位,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教师的课题研究的部分数据就会来自企业,同时也会吸收企业的现有成果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的建议,毕业设计和科研成果更贴近企业当前实际,也有利于学校从企业生产实践中找到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有效避免了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问题脱节问题。

5.依托区域或专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资源集约化经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据举办投资主体不同,学校管理呈现条块化管理。依托区域或专业成立区域化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实现教育资源集约化管理。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应该包含中专、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应该考虑专业对区域经济的最大程度上的覆盖,在课程选择上应该考虑学分的互认,在学校体系上应该有“中专-专科-本科-硕士”这样的职业教育系统,保证优秀学生的升学的渠道。通过职教集团内部的职业技能大赛,引导检验教学成果,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⑥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须抓住我国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充分借鉴吸收德国等西方职教发展的经验,立足区域经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具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注:

①②夏鲁惠.外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③刘春生,柴彦辉.德国与日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态度的变迁及对我国产教结合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④党洁.欧洲一体化形势下德国双元制发展趋势——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德国顾问君德·瓦格纳博士[J].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⑤胡健雄,卢爱红,王俊舫.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⑥参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发言,《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9期.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祖良,杨向东.国内外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新进程及特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

[4]黄日强,何小明.德国职业学院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5]赵庆年.多维视域中的区域高等教育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8,(6).

[6]丁日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杨强,叶宝娟.国际化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刘晶璘)

G710

:A

:1671-752X(2014)04-0011-04

2014-09-12

赵明亮(1975-),男,安徽天长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文学、管理学。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德国高职‘区域化—本土化—国际化’进程探索研究”(编号:D/2013/3/099),项目主持人:刘金存。

猜你喜欢
区域化德国区域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分割区域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区域发展篇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