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育人三部曲》,第25 9页至260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童年时代深深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和技能训练,更是一种精神的生活。劳动,需要分工与合作,孩子们之间团结友爱的关系才能够形成。劳动,需要思考与研究,不仅是肢体的运动,也是头脑和心灵的运动。劳动,会让孩子们知道创造的过程,懂得万事的不易,能体验劳作以后的收获、成就,能够产生对于劳动者的尊敬。
亲爱的父母们,千万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不要贬低劳动者,这个世界,就是由形形色色的劳动者创造的。要让孩子尽可能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学校的劳动,更要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美好,让劳动这一巨大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劳动,作为体力和智力的有趣游戏,作为确立自尊心的活动而进入我的学生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是,应该使每个人在童年期间就在自己喜爱的劳动中获得显著的成绩,具体地看到自己创造力的体现,掌握所喜爱的劳动的技艺,当然,这是在孩子们能达到的程度上去掌握。孩子在学龄期就应学会很好地做某一种事的技艺。从做某种心爱的事取得的成功中所感受到的自豪感,是自我意识的最初源泉,是在儿童心灵里点燃创造灵感之火的第一朵火花;而没有灵感、没有快乐的激情和力量充实之感,就不会有人,不会有在生活中将占有应有地位的坚强信心。我力求做到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来。(《育人三部曲》,第27 7页)
朱永新解读:
劳动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里举足轻重。在劳动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成就自己,有着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优势。他认为,“臻于完善的那种劳动,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个性,它是蕴含无限威力的教育源泉”。因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是创造者的时候,他就要竭力想变得比现在更好。人在童年,在即将成为少年之前,就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这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劳动的多样性丰富性,让孩子们的选择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张扬。应该鼓励孩子从事各种手工的劳作,指尖上的智慧可以巩固、促进头脑中的智慧。
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快乐如果没有美的感受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这里的美,并不只在于孩子有所获,而首先在于他在创造。劳动的欢乐是生活的美;认识到这种美,孩子就会有自尊感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只有那些善于努力工作和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疲劳的人,才能领略这种快乐。童年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节日之中——如果没有孩子力所能及的紧张的劳动,他是不会懂得劳动的幸福的。(《育人三部曲》,第26 2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校园,总是充满着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他们种小麦,浇灌,收割,脱粒,烤面包,举行新粮收获节。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父母分享,与学龄前的小朋友们分享。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献给母亲的果园”,收获的第一个苹果和第一串葡萄作为他们献给母亲的礼物。这种喜悦,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多方面显示个人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一个领域。人们纷繁多样的相互关系也在劳动中展现。“如果孩子体验不到劳动的美,要培养他热爱劳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主张应该使每个学生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建筑在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亲爱的父母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劳动,更要让他们体验劳动之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独特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让孩子们的手从一年级就开始做一些精确的、有目的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孩子们分成小组学习剪纸或者用小刀雕刻细巧的图案。在这项工作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培养美感和和谐感(对称、比例)。手似乎在指挥大脑遵守纪律:手似乎在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维对精确、细致和美的敏感性。谁学会了用刀,谁就能写得很漂亮,就能敏感地发现微小的不整洁,就不能容忍马马虎虎地完成作业。这种敏感性又迁移到思维上。手在教思维变得精确、有条不紊、清晰。(《育人三部曲》,第45 5页)
朱永新解读:
手的作用我们远远没有发现。从猿到人,正是手的解放,让人类脱颖而出。恩格斯曾经称赞,人的手的完善“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也敏锐地发现了手的作用:运用自如的手,是意识的伟大的培养者和理智的创造者。
亲爱的父母们,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手与脑更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手的灵活与脑的灵动,手的精巧与脑的精确,两者会互相促进。传统的把劳心与劳力、动手与动脑割裂的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让孩子们动手吧!因为手是思维的老师。
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形象地说正是来自手指的那些细小溪流在补充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孩子两手动作的把握性和创造性越大,手和劳动工具配合得越精细,这种配合所需要的动作越复杂,孩子智力的创造精神就越鲜明,这种配合所要求的那些动作也就更准确、更细致、更复杂;手与大自然和社会劳动的相互作用越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的活动就越富有观察力、钻研精神、洞察力、专注精神和研究能力。(《育人三部曲》,第27 5页)
朱永新解读:
“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这是我最喜欢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教育的格言。中国人经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才能心灵。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聪明”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儿童的智能会随着技巧的完善程度而增强,而他们的技巧又得益于智能的发展。“手的技艺是头脑的好钻研、聪颖、创造精神的物质体现。使每个孩子在童年就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总是竭力把认识周围世界的活动,变成孩子们的双手同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鼓励学生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双手去探索,不只用问题而且用劳动来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好学精神”。
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不仅有果园、麦地、绿色实验室,而且有实习工厂。小学四年间,孩子们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制作了包括风力发电站模型、脱粒机模型、扬谷机模型、房子模型等在内的30多种模型。他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以小内燃机为动力的小发电站。
亲爱的父母们,让孩子动手劳作吧!从劳动中得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
您用心观察一下学校集体里的孩子们,您将看到有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小朋友做些事情,他们就无法生活。男孩子们的这种要求常常在调皮、淘气、顽皮的把戏中表现出来,男孩子总想成为带头人,由他来带领同伴,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劲儿该往哪里使。我建议教师们,不要压制这种沸腾的精力。小男孩,那些顽皮的、淘气的孩子,这是您潜在的助手。设法让孩子们亲近自己,把他们的精力引向需要的轨道。(《育人三部曲》,第280页)
朱永新解读:
在家庭中、学校里,男孩子们的旺盛精力经常让父母和老师们目瞪口呆。他们奔跑呼叫,他们不要睡觉,他们不停打断大人们的活动,让人不得安宁。许多父母和老师对此往往很讨厌、不耐烦。其实,这是小男孩的特征。
亲爱的父母们,对于小男孩的淘气、调皮,不要压制,不要打骂,不要把他们关在家中,按在床上,真正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是引导、疏导,让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去。通过各种社团,各种俱乐部,各种劳动,各种体育艺术,各种科学创造,等等,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并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
要学会满足男孩子的领袖欲望,让他们遣兵调将,带领伙伴;让他们自主活动,学会负责。放手也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