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满
(中山大学 图书馆,广东 珠海 51908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市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这被看做是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起源。1995年萨佛雷连提出“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这一名词后,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十几年来已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新热点。国外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对象主要采用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角色两种标准进行划分,低收入者在社会经济上处于较为劣势的位置,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低收入者的信息行为有其特点,因此,对低收入者的信息行为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国内该领域研究存在的差距。
为了解国外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情况,笔者利用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和E-merald数据库,以“everyday life”、“information needs/seeking/behavior”分别与“low-income/poor/poverty/impoverished”组配作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2月。另外还利用“追溯法”进一步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0多篇。根据相关文献的内容,笔者将从研究对象、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渠道三个方面对国外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进行分析。
外国学者研究的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无家可归者。贫困和无法支付房租是无家可归者的两大主要特征。赫斯伯格对无家可归者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依次为孩子抚养和家庭关系、住房、健康、就业、教育、交通、公共援助和居住在收容所的相关问题。他们最常利用的信息源是社会服务人员,其次是朋友和家人、个人经验和收容所的其他居住者,而媒体则被认为是最无用的信息源。大部分的无家可归者都能说出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但他们并不总能轻易地把信息需求与能解决问题的信息源联系起来。[1]
赫斯伯格还通过利用“信息贫困”理论对无家可归者进行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缺乏对无家可归者的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并不大,网络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2]
(2)非裔美国人。斯平克和科尔对美国德克萨斯州温尼伍德社区的低收入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尤其是信息获取渠道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低收入者信息环境模型。他们需要新闻、安全、健康、教育和就业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会因信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信息获取渠道会随着信息需求与他们日常生活关联程度的由高到低而呈现从非正式渠道向正式渠道变化的趋势。除了健康和就业信息,他们较少会利用外部渠道来获取信息。[3]
奈特对斯平克和科尔、查特曼以及德特勒夫森有关非裔美国人日常生活信息获取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图书馆在为该类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时要做好社区信息需求评估、馆藏发展战略和与社区现有信息渠道开展合作等。[4]
(3)移民。考特赖特对低收入的拉丁美洲新移民的健康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新移民较依赖家人等强链接来获取健康信息;其次是印刷资料,而由于语言和经验问题,他们几乎不会利用电话、网络等来获取健康信息。同时,新移民也会利用当地相关机构等弱链接来获取健康信息,但由于他们对当地的健康医疗系统并不熟悉,也没有机构或个人为新移民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机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全面的健康信息。随着他们居住时间的增长,他们的健康信息获取行为也会发生变化。[5]
费舍尔等学者利用“信息行为六原则”和“信息场”(information ground)理论对美国华盛顿州的西班牙裔移民及其家人的信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移民主要通过人际关系渠道获取信息,尤其是家人和与他们类似的朋友。费舍尔等还分析了他们利用和不利用某种信息源的原因,他们的信息场主要发生在教堂、学校和工作场所。[6]
(4)女工。1990年,美国学者查特曼尝试利用异化理论(alienation theory)对大学女清洁工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清洁工符合异化理论中无力感、无意义感、孤独感和自我疏离感的特点,但不符合无规范感的特点。大众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工作的时间安排以及对他人的主观看法是导致大学清洁工缺少非正式信息网络的主要原因。[7]
其后,查特曼又尝试利用满意理论(gratification theory)对大学清洁工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存在着许多信息问题,但他们似乎并不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外部信息源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马上获得和解决的现实问题。[8]
(5)看门人。阿伽陀利用信息使用环境(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理论和信息贫困理论对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某一贫困社区的看门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贫困社区里的其他居民,看门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很多时候他们是贫困社区里的意见领袖。但他们也是贫困社区的一员,因而他们的信息行为能反映社区的信息需求和资源。他们的信息需求无法解决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或是无法获得现有的信息或资源;他们最常利用的信息源是人际关系网络,他们更喜欢熟悉的信息源。[9]
此外,也有学者对低收入家庭中的小孩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
由上可见,几乎在所有的研究中,健康信息和就业信息都是低收入者迫切需要的信息类型。然而,健康信息和就业信息的获取往往又与其他信息不尽相同。因此,不少学者对低收入者获取就业信息或健康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1)就业信息。如前所述,查特曼对低收入女工的就业信息获取和交流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她先是利用扩散理论(diffusion theory)探讨了低收入女工在工作环境中获取、利用和扩散就业信息的行为。结果发现,低收入女工当中确实存在着信息扩散现象,但是,在扩散的初始阶段就业信息的传播最为有效。工作环境以外的人际交往是低收入女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10]其后,查特曼应用意见领袖理论(opinion leadership)探究低收入女工中是否存在意见领袖以及其在就业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见领袖是在特定环境中最能获取新信息,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查特曼发现,在低收入女工当中确实存在着意见领袖,但他们并不一定愿意将其获得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别人。相反,他们往往会隐瞒最有价值的信息,以使自己在应聘或保住某份工作时更有优势。[11]
(2)健康信息。德特勒夫森和考特赖特分别对低收入的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新移民的健康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研究。德特勒夫森发现,医护人员是低收入非裔美国人获取健康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利用网络来获取健康信息。通过网络为非裔美国人提供健康信息服务要注意语言和文化问题。[12]还有不少学者针对某种疾病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笔者发现,低收入者最常利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人际交流和大众媒体,而电视是他们最常利用的大众媒体。
(1)人际交流。查特曼应用传播学的“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对低收入者利用大众媒体和人际关系获取信息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众媒体并不是低收入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他们利用大众媒体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和获得聊天的话题。由于低收入者生活在相互疏远和社会支持极少的世界里,他们很少能获得来自其生活经验以外的知识,他们更多的是依赖自己的经验或同类人提供的信息。[13]
约翰逊尝试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低收入地区的人们选择何人作为其信息源的行为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人们一般会通过生活圈子里的强链接来获取信息,但有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信息,他们也会向那些拥有更好资源或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人际关系网以外的人获取信息。选择谁作为信息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者们需要对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和做出选择的环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4]
(2)大众媒体。格林伯格等曾对克里夫兰市居民利用大众媒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收入情况对人们拥有、利用大众媒体的情况及其对大众媒体的态度影响较大,而种族的影响很小。低收入群体尤为依赖电视,而较少利用报纸、收音机和杂志,他们阅读报纸最关注的是标题和广告。
查特曼也对大众媒体在低收入女工社会和信息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较多利用纸质载体获取信息,而认为电视有用和不太有用的人数相当,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不符,这主要是因为参与调查的低收入女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15]因此,在研究低收入群体的信息行为时,不应只考虑其经济水平,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3)网络。比谢普等学者认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把信息放在网络上,但低收入居民仍然主要通过与关系密切的人面对面来交流信息,他们很少利用计算机。然而,他们渴望学习计算机技能和家庭拥有计算机,以后更好地获取与当地社区相关的信息。公共图书馆应在消除社区的“数字鸿沟”方面发挥应有作用。[16]
耶格和汤普森利用信息贫困和规范行为理论对不利用电子政务信息的群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利用电子政务的主要是低经济收入、少数种族、地理位置不佳或残障群体,而收入水平对电子政务利用情况影响最大。这些较少拥有计算机和网络的群体不知道如何获取政府为其提供的服务,但他们往往也是最需要从政府网站上获取就业、住房等信息的群体。耶格等认为可以从信息行为的角度出发,利用相关理论对低收入者的信息行为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为其提供电子信息服务。[17]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关于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将国内研究的范围稍作扩展,在对公共图书馆和弱势群体关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情况。
笔者利用CNKI和维普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分别以“图书馆”与“弱势群体”、各类弱势群体组配作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6月,结果共检索到400多篇相关文献。调查发现,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很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吴则田于1979年就对美国图书馆为盲人服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近10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大。
(1)弱势群体整体。对弱势群体整体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这一年只有刘世文一位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献。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将“弱势群体”写进《政府报告》,弱势群体开始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近10年来有关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文献数量比前20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以弱势群体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了51.3%。
(2)生理性弱势群体。图书馆界最早是从生理性弱势群体开始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在图书馆界开始引入“弱势群体”这个名词之前,学者们就已经开始呼吁和探讨公共图书馆应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生理性弱势群体服务。在此后的30年当中,生理性弱势群体仍一直是我国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
(3)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1996~1999年间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失业工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图书馆也开始了为下岗职工服务的研究。1998~1999年间,学者们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但从2001年开始,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较少,而研究内容则是公共图书馆如何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从2005年开始,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问题开始成为我国社会新的热点问题,我国图书馆界开始把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张晓林等学者1995年对成都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运作中查找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被看作是我国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先河。[18]但之后十几年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者较少对市民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直至近几年,普通民众的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研究才又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例如,李桂华等学者则引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概念,于200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市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并与1995年的调查进行对比,探讨13年来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的变化;[19]也有学者对社会中的某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如梁颖殷对旅游爱好者获取旅游相关信息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开始对西方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例如,李桂华对泰勒的信息使用环境理论以及萨佛雷连的日常生活信息查找行为理论进行分析;肖永英对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埃尔佛瑞达·查特曼在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张郁蔚则对萨佛雷连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
近年来,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该领域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信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残疾/视障用户和老年人四类。其中有关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研究较多占56%,其他三类分别占24%、12%、8%。刁松龄对珠三角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进行调查;杨雅等以“意义构建”理论为基础,调查成都、昆明等地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谢艳伶对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需求和行为进行研究;黄寅寅等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进行研究。此外,王子舟等还对老年人的信息需求或阅读状况进行调查;樊戈等则对成都市残疾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研究。
笔者发现,弱势群体整体的信息需求和获取行为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对弱势群体整体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弱势群体。王素芳对城市里的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特点和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并对导致城市弱势群体信息获取障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应承担起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发展教育是解决他们信息获取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努力是必由之路。[20]石德万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法,对柳州市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进行调查,以了解信息技术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很小,尤其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行为上几乎没有影响。信息弱势群体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遵循习惯的方式,搜集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可近性是影响其信息获取行为最重要的因素,而经济状况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1]
笔者于2010年采用访谈法对广州市海珠区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调查,探讨了信息在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城市低收入者关注的信息类型、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影响因素、难易程度和利用图书馆的情况等问题。[22]
在台湾,也有不少学者对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如高雅慧和赖鼎铭利用访谈法对大学清洁工的日常生活信息生活面貌进行探讨,旨在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需要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寻求行为的特性和影响其信息使用的因素。[23]
(1)弱势群体服务研究较多,而信息行为研究较少。通过对比“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和“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论文数量可看出,目前国内对公共图书馆和弱势群体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公共图书馆应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角度进行,而较少从弱势群体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角度出发。这种研究角度忽略了信息需求者的实际状况,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图书馆有必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对信息源的利用,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而这也符合目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以认知观为主的趋势。
(2)生理性弱势群体研究较多,社会性弱势群体研究以农民工为主。我国图书馆界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生理性弱势群体,而且他们一直都是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社会性弱势群体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相对的和不断变化的,近年来,学者们关注最多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是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而对城市非流动低收入人口关注较少。虽然他们只是相对贫困,但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其流动性较小,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服务可以更加持久和稳定。因此笔者认为,拥有城市户籍的贫困人口应该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
(3)城市低收入群体研究以下岗职工就业信息服务为主。公共图书馆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服务的研究是以下岗职工为主,而研究的内容是图书馆如何为该群体的再就业提供服务。然而,城市低收入群体不仅包括下岗人员,还包括由于疾病等各种原因导致其基本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人。在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就业信息,他们可能还关心和需要诸如健康、教育等其他信息。公共图书馆对低收入群体的服务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业信息服务,而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相关的服务。
(4)我国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与国外存在差距。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的论文数量非常少。国外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信息贫困环境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城市低收入群体仍是学者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国外学者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如无家可归者、非裔美国人、低收入女性、移民和看门人;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城市贫困人口为农民工,而对拥有城市户籍的低收入者研究较少。此外,国外学者在探究低收入群体的信息获取行为时,较多运用图书情报学或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较为欠缺。查特曼等学者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的相关理论,如信息贫困理论、圆周生活理论。
[1] Hersberger JA.Everyday information needsand informationsourcesof homelessparents[J].New Review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2001(2):119-134.
[2] Hersberger J.Are the economically poor information poor?Doesthedigital divideaffectthehomelessand accesstoinform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and Library Sciece,2002/03,27 (3):45-63.
[3] Spink A,Cole C.Information and poverty:information-seekingchannelsusedby African Americanlow-income households[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1,23 (1):45-65.
[4] Knight B.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low income African Americansand theimplicationsfor collectiondevelopmentand informationreferral[EB/OL].[2010-12-30].http://www.informedge.net/ISBCollection.pdf.
[5] Courtright C.Healthinformation-seekingamong Latino newcomers:an exploratorystudy[EB/OL].[2011-09-19].http://informationr.net/ir/10-2/paper224.html.
[6] Fisher KE,etal.Informationbehaviourofmigrant Hispanic farm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EB/OL].[2011-09-19].http://informationr.net/ir/10-1/paper199.html.
[7] Chatman EA.Alienationtheory:applicationof aconceptual framework to a study of information among janitors[J].Reference Quarterly,1990,29 (3):355-368.
[8] Chatman EA.Lifeinasmall world:applicabilityof gratification theory to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1,42(6):438-449.
[9] Agada J.Inner-city gatekeepers:an exploratory survey of their 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1):74-85.
[10] Chatman E A.Diffusion theory:a review and test of aconceptualmodelininformationdiffus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6,37(6):377-386.
[11] Chatman EA.Opinion leadership,poverty,and information sharing[J].RQ,1987,26(3):341-353.
[12] Detlefsen EG.Wheream Itogo?Useof the Internet for consumer healthinformationbytwovulnerablecommunities[J].Library Trends,2004,53(2):283-300.
[13] Chatman EA,Pendleton VE.Knowledgegap,information-seeking and the poor[J].The Reference Librarian,1995, (49/50):135-145.
[14] Johnson CA.Choosingpeople:theroleofsocialcapital in information seekingbehaviour[EB/OL].[2011-09 -24].http://informationr.net/ir/10-1/paper201.html.
[15] Chatman E A.Information,mass media use,and the working poor[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85,7(2):97-113.
[16] Bishop AP,etal.Public librariesand networke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21(3):361-390.
[17] Jaeger PT,Thompson K M.Social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democratic process:Information poverty,non-native behavior,and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4,26 (1):94-107.
[18]张晓林,等.市民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的调查分析 [J].情报学报,1995,14 (4):276-282.
[19]李桂华.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十三年变迁[J].情报资料工作,2008(4):102-104.
[20]王素芳.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信息获取问题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4(1):34-36.
[21]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75-77.
[22]肖永英,何兰满.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实证分析——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7):76-81.
[23]高雅慧,赖鼎铭.大学工友资讯行为初探:世新大学工友资讯世界的故事[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6,32(2):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