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丛丛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汉语言文学是高等院校一门古老而经典的学科,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在促进我国文化研究、规范人们语言方面起着重要意义。但是,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殊性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推动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汉语言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都过于突出教师的单方面传输作用,不仅造成了教学模式的单调、死板,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应用能力,更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通过把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二者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借助现代化手段对课堂内容进行动态展示,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专业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汉语言专业素有“万金油”之说,学生毕业后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相对广泛的工作范围。比如中文研究类,报刊、杂志和党政机关以及业事业单位文秘类,以及语文教师等,几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不乏和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岗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典型的文科理论型特征,和理工科相比应用型特征不是特别突出。而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也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当今的信息化科技,将自身专业和信息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日益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
(三)提高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教育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致力于让国民生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国民的开拓精神,以努力提高自身价值。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悠久的学科,其中富含了大量先人们的精神文化以及情感结晶,对于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的广泛传播,不论是对人文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就当前来看,我国现高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处于较低阶段,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各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依然没有明确。部分学校虽然有所认识,并且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汉语言信息化基地,然而由于资金有限,加上当地政府在这方面依然未采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从而使得这些信息化基地建设未能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度较低,远未能够达到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境地,所以也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未能和社会同步。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使命。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相关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或者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于文字工作者的需求。但是在此基础上,这些部门对于人才的基础知识、科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都存在不同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来临,这一需求更为突出。基于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高校教师也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地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依然是对于专业理论的过度重视,而对于社会应用则存在明显的忽视问题,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为低下,整体的知识体系无法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完成对接,不仅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也根本不能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亟需进行改革。
(三)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当前,多数高校所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和其实际的教学安排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设置的一些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比如教师在教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时,通常会习惯于根据教学进度来进行汉语言知识教学,这种高度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够遵循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规律,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
(一)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结合的教育体系。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上,也必须将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才情的统一协调作为培养重点,建立健全汉语言和信息化结合的教育体系。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在让学生能够掌握牢固、可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院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对汉语言和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还应当实施有效的汉语言信息化课程改革策略,致力于新型教学内容的引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办公自动化的使用和维护以及电子政务和信息管理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和纪录片制作、影视剧作艺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提升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而通过这些新颖的课程设置,反过来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出学生的才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增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主动性,扭转传统的说课教学方式,适当强化对于学生实践活动以及理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借鉴工学合作教育模式,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提升外,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能力上获得进步。同时,作为一门语言性课程,如果要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作用,就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及空间,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广阔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可以将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结合纳入到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种实践平台中去,从而构筑一个贯彻人才培养全程的综合性实践平台。从教学手段来说,可以将各个课程设计为多媒体电子课件,在其中充分应用文字、声像以及声音等多种元素,力求更加生动和形象。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一些专业网站以及栏目介绍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索取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能够将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真正结合起来,在加大程度上融合彼此之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汉语言教师不能参与到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汉语言文学中进一步学习,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这部分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教学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对于这些教师来说,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外,还应当致力于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比如多媒体设计课件等。部分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项目设计能力,这是汉语言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理论授课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时,也应具备亲自示范操作的能力,为学生清楚地展示这些实际操作步骤,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迅速结合。
(四)改革考试制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沿用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具有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和一次定成绩的弊端,且考试内容中记忆部分占据了多数。在课程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其彻底改革,建立起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紧密高素质、综合性、信息化人才培养特点的现代考试制度。还可以将学生参与科研、社会调查、课题设计、案例分析以及上机操作等多种途径结合起,力求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也可以让这种考试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对实践能力的关注,从而注重对自身才情的培养,促进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走向更高层次。
[1]苏兆龙.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就业市场中寻求新发展——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1(16).
[2]赖敏,蓝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
[3]董晓.信息化教育下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
[4]沈利华.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