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15)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P5)“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世界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的正确树立对于现实同样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任何脱离现实的理想都是空洞的,成为没有现实意义的空想;而任何脱离理想的现实活动则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理想浪漫,现实理性;理想图景美轮美奂,现实状况多姿多彩;理想蓝图可反复修改,但现实道路走过之后不容试错。
中国梦的伟大就在于把中国现实和中国理想完美地融为一体。中国梦本质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概念表述和内涵界定体现了诗意表达与现实内涵的结合、浪漫感性与实践理性的结合、包容多样与寻求共识的结合。中国梦“既表达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愿望,又是审时度势的理性判断与合理规划”;“正是中国梦这种理性设计的感性化表达,使其有一种温暖心田并召唤个体心灵的作用,有一种诱发主体自由想象的功能,还有一种催人深思并做出理性抉择的力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对主体的尊重,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能动性”[2]。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诗意理想与理性现实的统一,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执政智慧和艺术。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1](P37)中国梦,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梦想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们的理想播散上一层诗意的光辉。梦想就是人们的诗意理想。中国梦是对当代中国理想的诗意表达,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通俗表达。对此,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0)。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梦想的社会是沉闷的,缺少梦想的时代是乏味的。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以一种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历史。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2012年底,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理想的诗意表达,既富含浪漫主义情怀,又充满现实主义可能。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阐述,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梦“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可见,“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中国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人们对自身前途的坚定信念。“中国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既是理想,也是旗帜;既是目标,也是价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理想追求;共同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以及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人在人的自身发展方面的理想追求。
中国梦是对当今中国发展长远目标诗意而通俗的表达。目标是方向,更是理想。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对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已经完成,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人民完成第二个历史性任务的大路上昂首前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顺利完成前两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把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细化为新的“三步走”:21世纪前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1年建党100年时,实现全面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后,在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之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浪漫诗意的中国梦对后小康时代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做出了概括,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三步走”战略: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国梦的提出,解决的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问题,确定的是本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发展的更长远目标。中国梦更是用通俗形象的方式对中国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表述,易于被群众接受。
中国梦也是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诗意而通俗的表达。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等新的形势,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外部环境,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生动、通俗、全面阐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执政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执政目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执政准则;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执政方略;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执政作风;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以及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为执政价值;以践行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反对腐败为执政突破口,等等。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P6)中国梦尽管是对中国理想的浪漫而诗意的表达,但中国梦的“梦”绝不是非理性的梦呓状态,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具有明确的现实内涵、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可以说,中国梦照亮了人们奋发进取的现实愿景。中国梦之所以不仅仅是浪漫的理想,而且是可以梦想成真的现实,主要是因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梦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梦具有明确的现实内涵和具体目标。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此,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梦实现的时间节点,习近平同志豪迈地宣称:“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更是具体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这表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在逻辑上是并列的,中国梦的内涵和目标是具体的、现实的。
其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现实可行的。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科学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扬帆领航。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这保证了我们不会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证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正确。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鲜明时代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1](P14)总之,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科学发展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
中国梦的提出是审时度势的科学判断,她既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鼓舞人心的未来状态和理想样式,又是一种通过全体人民不懈努力而能够实现的未来目标,是一场推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运动。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需要制度保障和实干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干兴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联系,明确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1](P78)唯有实干,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既改造客观世界,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创造精神财富。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针对眼下一些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空谈”行为而发出的严重警示。“空谈”是实现中国梦的“拦路虎”,严重影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贯彻落实,严重干扰国家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实施,严重助长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损害党员干部的诚信形象,严重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严重误导和败坏社会风气,其“误国”之害昭然若揭。“实干”是对“空谈”的最好回击。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他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地劳动。习近平同志特别推崇劳动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P81)
依靠人民、尊重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P81)
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筑梦、逐梦、圆梦的过程既充满了感性的、跳跃的偶然性历史,又具有理性的、环环相扣的必然性逻辑,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体现了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必然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命题。从现象上看,历史和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历史是多线条的,而逻辑则是单线条的;历史是感性的、跳跃的和充满偶然性的,而逻辑则是理性的、环环相扣和由必然性支配的。“马克思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打破了黑格尔为求得逻辑上的自恰而自我封闭的理论立场,使哲学不是面对以往的历史,而是面向未来、向实践开放,把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奠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4]历史和逻辑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历史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体现了价值原则,体现了主体尺度的要求。逻辑以抽象规律的形式得以展现,因此逻辑也可以称之为历史必然性,它体现了真理原则,体现了客体尺度的要求;历史主动性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历史必然性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历史主动性指向未来实践,是侧重于强调主体需要和利益的价值论原则,其哲学表达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历史主动性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历史必然性是侧重于强调客观现实的认识论原则,其哲学表达为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对历史必然性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必然性又是统一的,它们互相补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着人类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之间的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主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幸福生活的历史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及其价值原则,演绎着诸多偶然性的历史桥段。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古代中国盛极多时。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图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面积约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使古代中国疆域版图最后定格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和南海诸岛。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却在鸦片战争中被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大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中华民族处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历史从这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旧式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触动封建根基力图自强的义和团运动、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尽管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未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谈不上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偶然的历史桥段中,历史的必然性得以孕育。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的必然性有以下三条。
一是中国梦形成的必然性。不论苦难多么深重,不论阻碍多么巨大,不论斗争多么激烈,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始终不灭。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自新、自救、自立、自强,“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在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中,中国梦始终贯穿其中。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性。在面向历史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中,如何确定其客观趋势及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靠人道理想(如费尔巴哈)不行,靠逻辑精神(如黑格尔)也不行,只能靠解剖旧世界去发现新世界的必然性。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剖析旧世界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三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必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其具体内容尽管会有些微调,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不同时代的主题,是不同中国人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目标和集体夙愿,体现了历史的主动性与合目的性。另一方面,中国梦绝不是随便由什么人领导就能轻易实现的偶然事件,中国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顺利实现,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合规律(逻辑)性。正因为如此,中国梦绝不是空想、幻想,更不是什么妄想,而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壮美理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其伟大还在于其鲜明的政治特征,即人民性和党性的统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人民梦和党的梦统一为中国梦。
人民性是中国梦在政治上的重要特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P14)他进一步阐发了人民梦的实质和内涵,就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1](P48)。中国梦之所以归根到底是人民梦,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让梦想不断照进老百姓生活的现实,让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才能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4](P23)。简言之,幸福“既是主体的一种相对完满的客观存在状态,又是由对这种存在状态的感知而生发的心灵快乐”[5](P34)。中国梦的人民性就表现在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重大的快乐和免除重大的痛苦,达到一种相对完满的客观状态,同时又要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感知这种存在状态而生发出心灵快乐,简言之,中国梦的人民性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具体而言,人民幸福是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物质文化的重大快乐,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得到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被外敌欺凌、贫困、疾病、饥饿等重大痛苦能够被免除。与此同时,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在感受公平正义、迈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生发出心灵快乐,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人民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梦的一大政治特色,这就是中国梦的党性原则。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与之俱来的先进性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6](P6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共产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它源于并取决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从近代西方开始,伴随机器大工业产生的近现代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常称为工人阶级),因其是现代化、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力的代表,因而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也是大公无私、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的、代表人类未来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所以,在近现代社会,无产阶级一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领导阶级和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体现为“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6](P613)。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从民族、人民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不谋一党之私,是一个心胸开阔、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党,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充分地汇聚民意,广泛地集中民智,有效地激励民心,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使中国梦顺乎文明之潮流,体现时代之脉动,展示历史之未来。
在中国梦的政治特征中,党性和人民性不是割裂的,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统一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并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对人们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有研究认为: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后,一些非物质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提升幸福指数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成为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强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给“中国梦”涂上了浓重的幸福底色。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特别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作出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这充分表明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幸福的梦想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了回应,表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他坚决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7]这番话,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张秀华.“中国梦”的几种张力关系[N].光明日报,2013-08-04.
[3]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
[4]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王艺.幸福转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