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实践定位解析

2014-02-12 07:55李继武
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本质中华民族定位

李 婷,李继武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2.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安徽蚌埠 233050)

作为价值追求的代名词的梦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此仁智各异。在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发出践行中国梦的号召之时,在理论上界定、厘清梦的本质,搞清人的梦的差异和联系愈加迫切和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搞清中国梦本质定位的哲学基础。为此,要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

一、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理论是中国梦定位的哲学基础

第一,本质概念呈现广狭两义。广义上指的是事物主要的、内部性的、深层和根据性的并用思维才能反映的东西,反映这种东西的相关概念就是主流、内容、规律、根据或内部联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根本原因、根本性质等等。狭义上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狭义的本质概念揭示了本质的基本含义。

狭义的本质概念认为,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它相对量而言,被规定为质;相对现象而言,被规定为本质;相对事物中其它质而言,是具有支配地位的质,而这种支配地位又是由实践根据该质在事物中所涉关系决定的。事物中多层次多侧面的质在特定条件下明确的地位或关系,构成了本质或非本质关系的客观基础,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则将事物多层次多侧面质的地位或关系以实践目的和现实要求确定出来,这是形成事物本质和非本质关系主体性(价值性)和现实性的前提。

第二,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一是本质实际上是由人们社会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开放的物质统一体,人们总是根据实践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并定位其本质的。元哲学将宇宙一分为二,用物质和意识关系来定位其本质,天文学从宇宙的宏观天体演化和发展规律来定位其本质,物理学从物体、分子角度来进行研究定位,化学从原子角度进行研究定位,数学从宇宙物质形态空间数量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定位,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宇宙中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并进而定位其本质的,如此等等。这种由人的不同的社会实践需要研究定位的结果,概括出宇宙不同层次的规律,形成学说,以利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宇宙某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其属性也无限多样。但其本质是什么,也只能由实践定位。同样是根三尺长木棍,旅游实践将它当做爬山拐杖,战场实践可将它定位为攻防利器,生活实践可将它定位为燃料。二是不同的实践形式对事物本质定位不同。实践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种形式,比如,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人类实践,过去实践、现时实践、将来实践等等,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定位事物本质都不相同。同是井冈山,科学实验实践将它定位为“罗霄山脉中段独特的地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近代旧中国的的阶级斗争实践)将它定位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地”;生产实践,即现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的第三产业实践将它定位为红色旅游景点。三是强调本质的实践定位并不表明本质是主观的。四是实践定位事物的本质具有双重规定性。

第三,掌握实践定位事物本质方法的意义。当实践主体由于客观原因而需要研究某种事物质以便确定解决矛盾的方式或完成某项任务时,该事物的这种质即上升为本质地位,具有了本质属性。而与这种质相关联的事物中其它方面的质,则处于非本质的地位。基此,人可以确定特定界限内事物本质和非本质关系的主从地位,澄清认识和思想迷误,准确制定解决问题的方针、对策,有效认识和改造世界。

理解了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就会使我们对“梦”等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它是理解这些社会现象本质定位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实践对“梦”本质定位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中国梦定位的切近理论前提

第一,不同实践主体由其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具有差异性。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56)梦不仅是一种主观追求,客观上更是一种价值。客观世界有无限的事物和过程,某一事物又有无限的层次和变化趋势,当人们从事不同实践形式而实践主体以梦的需要方式来定位这些事物时,便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形式“梦”的价值关系,于是便表现出各种各样“梦”的界定。

梦的本质由实践定位,这是根本,但我们再具体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对梦所以各有各的看法与理解,这又是由实践主体即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同而引起的。为此还要深入理解价值这个概念。一是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梦”当然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价值现象,显然归属于价值范畴。二是价值具有关系质。事物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人的需要构成价值的主体条件。三是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四是事物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一个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五是价值和价值观又是有区别的。价值是客观的,价值观念则是对这一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指出的是:主体不同而形成的价值不但多元,而且,作为价值反映的观念也是多元的。由于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价值或价值关系以及反映它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观不但多元,而且还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懂得了上述理论,我们便可以知道人们为什么对梦各有各的看法与理解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由于实践定位事物本质不同所引起的多元主体需要不同。由实践定位的梦的本质,展开说,它既是一种由实践主体根据需要定位的价值关系质,又是反映这种价值关系质的价值观。梦的客观价值关系与其反映的价值观好象不容易区分,其实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当我们有梦这种反映时,这是一种价值观,但我们透过这种价值观(如果它是一种真实反映),那么它肯定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一种价值关系。比如,中国梦好象是一种梦想,是价值观,但这种中国梦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这个主体需要与客观世界具有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属性和趋势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并非只是一种理想,而是有坚实的主客体关系统一的客观价值关系基础的。

梦作为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因实践主体需要不同具有差异性;作为价值观,梦又是对客观存在的梦的价值关系的一种反映,是第二性,这种第二性反映,即使是真实反映,也具有差异性;何况,梦作为价值观有时并非如实反映梦的客观而真实的价值关系,这又显示了梦本质由实践主体需要定位后的差异性。

第二,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具有同一性。

如上所言,不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作为价值关系质具有差异性,差异表现为区别和对立的离异趋势。现在,我们从另一角度看,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作为价值关系质又具有同一性,同一表现为联结和相互转化的趋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群体或类的发展的。马克思有两句名言可以对我们理解这个道理有所帮助,这就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87)“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3](82)不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发展,即使相对小的群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对大的群体或类的发展。基此,相同条件决定的处于根本利益相同的实践主体,因需要在定位梦的价值关系质上尽管在非根本利益上有区别,有差异,但在根本利益上,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具有同一性。当然,以个体实践、群体实践对“梦”的本质规定来说,两者显然是有区别的,在“梦”的本质规定上,各显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为群体实践,其对梦的本质规定也不相同,比如,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所规定的中国梦(强国福民梦)本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实实践所规定的强军梦则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但由于处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而且由于主体间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关系上,它们相互联结,不可或缺,就有了同一性。而且在这种辩证相联的同一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又各不相同,比如就党和解放军这两个群体梦之间的关系来说,显然是前者决定后者,也就是中国的强国梦决定了强军梦。就群体实践相较个体实践来说,在辩证关系上,前者对后者也是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但不管如何,同为群体实践比如民族、国家、军队、政党的实践彼此间决定的梦的本质虽然是彼此有区别的,但它们又是辩证相联的。至于个体实践决定的梦的本质和群体实践决定的梦的本质更会显出一种既区别又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相同实践主体因需要定位的梦的本质又必然具有同一性。

三、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对中国梦的本质定位

1840年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不再是朝代更迭的旧有轨道,而是亡国灭种的危险。当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也同时向社会有识之士或政治力量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问题。这个梦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先实现两个分目标。第一步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第二步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次,对Glamis Gold公司项目的文化审查是合法的,因为它是由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的,他们提供了合理和有根据的意见,被告有理由依靠这些意见采取措施。仲裁庭肯定了该案所涉及的区域具有文化遗产价值,认为加州政府采取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是符合原住民的利益的,仲裁庭特别指出,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简称WHC)第12条的规定,各个成员国均有义务保护文化遗产,即使该遗产尚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复杂事物以及蕴含的符合规律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两大任务信息,如何实现中国梦呢?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以自己的实践定位了各自的中国梦,并相应采取多种路径来实现自己定位的中国梦。事实表明,近代中国,一方面,救亡和富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追求,另一方面,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到一个严峻的局面:当时中国传统专制势力,逐渐在利益上与外国列强形成高度默契,造成阻碍中国独立自强的强大反动力量。因此,旧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根本无法自主决定自身命运,无法通过顺延资本主义逻辑实现国家独立与富强。以上运动的主体政治力量由其实践定位的中国梦,因不适合中国国情,都破灭了。这说明实践尽管能定位事物或梦的本质,但有的实践主体定位的事物或梦的本质是虚幻的,不合乎事物本质的实际,因此再由实践检验时,就破灭了。

但中国梦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它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4]

在伟大的铸梦世纪工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担当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铸梦的三件事中,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实践定位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在同一中显出了明显差异性。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定位中国梦中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本质内涵是正确的。这可称之为“救国救民”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定位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本质内容,这是中国梦中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本质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此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顶层设计,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梦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可称之为“建国富民”阶段。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党曾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一笔很昂贵的学费。这反而让执政党深刻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于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定位中国梦新阶段本质的课题,就摆在了邓小平同志面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梦的本质定位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使“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重新确立,这实际上是中国梦中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本质内涵重新具体展现。在邓小平看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只能靠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最大的政治,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说:“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5](162)但与毛泽东“建国富民”阶段不同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一巨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正确道路,开启了“强国富民”中国梦阶段。以现在的实践检验看来,邓小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这与毛泽东的以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有正误两条道路之差的。如果当时有“中国梦”称谓的话,邓小平以当时的实践对中国梦本质的当时定位是正确的。

需指出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伴随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一个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目标,这种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当代任务,我们才能把握机遇和挑战,步伐坚定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中国梦”(简称中国梦)这一新的丰富的意蕴、美好的愿景,为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主席对中国梦的这一本质定位,根据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阶段,这可称之为“强国福民”阶段,这个新阶段的国情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发展的协调性、民主政治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管理、对外开放诸方面都有明显不同于以往阶段的特征。比如,从对外开放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并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货币战争和军事围堵或介入方式企图达到经济政治目的,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统筹要求更高。

基于现阶段国情特征,我们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一是当代中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风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三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也就是习主席中国梦的的历史方位,这种中国梦的历史方位,明显不同于党的其他领导人由其当时实践和国情具体特点所规定的中国梦的方位。这是一个梦想即将成真的历史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基于这一重要阶段,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认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这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两点:一是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未完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二是正确把握处理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而正确承担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好这种关系中,习主席明确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层次,而且发展丰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就升华了我们党90多年来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从救国救民到建国富民再到强国富民直至强国福民,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习主席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界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这一梦想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梦把人民幸福指数纳入了内涵概括,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梦最富有生命力的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体现了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与内在的社会大众感受相统一,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现实感”。“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不是彼此孤立的梦,而是内在统一的梦。在国家层面上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在个人层面上,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两个层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6]

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界定依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习主席“强国福民”阶段的中国梦之间有着本质联系呢?

政治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梦想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对政治发展路径的选择无疑会有所不同,然而就一个国家而言,必有最符合本国国情、最能解放本国生产力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寻找到这条必由之路,然后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仅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主体身份,而且奠定了走向现代化所必需的政治前提,找到了通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现实途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回顾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和复兴的伟大旗帜。其理由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因为它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7]。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其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独特优势是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来守护社会公正。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都不是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与改革开放实践相伴随的一种成功的实践形态。它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强国的热情和不畏他国围堵、遏制而努力进取的斗志。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使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大变动大变革中经受洗礼。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有着鲜明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全新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鲜明的共产党人的要求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基于上述三点,民族复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结,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充实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是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民族复兴中国梦最大限度地凝聚着中国人的共识,内涵丰富深刻,其辩证特征表现在:它是个体梦与群体梦的辩证统一,是国家梦与民族梦的辩证统一,是强国梦和强军梦的辩证统一,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辩证统一,是当下梦与未来梦的辩证统一。二是民族复兴中国梦又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彰显本质,同时,它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升华。因为“中特”新阶段的国情特征规定了中国梦的历史方位,“中特”总任务规定了中国梦的根本要义,“三个自信”打牢了“中国梦”实现的坚实根基,“五位一体”规定了“中国梦”实现的空间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了“中国梦”实现的时代特征。三是既然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就成为实现中国梦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这些原则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则,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原则,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

当今,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坚持并持之以恒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任仲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izheng/2013-04/01/content_16363419_3.htm.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05-20.

[7]刘勋昌,胡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取向与中国梦的实现[J].求索,2014,(3).

猜你喜欢
本质中华民族定位
定位的奥秘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童年的本质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