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14-02-12 07:55饶银华
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霸权主义和平利益

饶银华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对外关系和处理国际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邓小平于1985年6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1](P127)这就是“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1](P128)。“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286)因为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还非常贫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根据邓小平当时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世纪末人均GDP要达到800美元。邓小平指出,800美元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它意味着到20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0 000亿美元。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 000亿美元,日子就会比较好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30到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而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

有鉴于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对外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分珍惜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国防、卫生和体育等事业迅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顽强奋斗,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没有和平的环境,不仅新的建设无法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而离开发展,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因而二者互为目的,又互为前提,这是总结国际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将坚持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同各国人民一道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并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中国尽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在环境、资源、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继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然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除了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之外,还要同各国人民一道,继续努力创造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既通过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二、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了危险,就是因为它是利益的天下。利益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影响各个行为体对外行为的最根本的要素,而国家利益则是国家行为主体对外行为的最基本的动因。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家战略的基本着眼点,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行为合理性的工具。尽管中外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理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并不影响这个概念的实际运用。而笔者认为,所谓国家利益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利益的综合和抽象。邓小平于1989年10月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2](P440)在国家利益的总和中,主权和安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所有利益中最核心的利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和西方敌对势力图谋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而邓小平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2](P445)。他强调,关于台湾问题,我们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要继续反对外国干涉,反对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对西方的所谓“人权外交”,邓小平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事实上,国权比人权要重要得多。在主权问题上,我们绝不示弱,要维护我们“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第二,实行不结盟政策。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3](P979)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奋斗和流血牺牲得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指出,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就根本没有独立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曾经实行过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政策。如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政策、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安全、发展对外关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结盟伙伴的相互制约,它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不利于我国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真正实行不结盟、不打牌的对外政策,才符合当今时代的进步潮流,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因而我们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建立战略关系,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搞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压力,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我们业已建立了多个伙伴关系,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第三,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3](P1123),因而我们国家的政治分量就更加重了。这个政策很见效,我们要坚持到底。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中国观察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而是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行事。中国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是否有利于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这一原则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尊重。

三、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虽然总体上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主要表现是:扩大军事集团,深化军事同盟,利用各种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动辄经济制裁、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荡。以大欺小、以富压贫、恃强凌弱的现象屡见不鲜等。因而邓小平指出:“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3](P797)他强调,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一律平等,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它国内政,更不能侵略和颠覆别的国家。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针对某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予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予我们。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P96)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与美国和日本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了正常的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友好合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我国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和平回归祖国并保持繁荣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后几十年来,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逐渐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第三,进一步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邓小平1984年5月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1](P56)我们都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国家独立以后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双重任务。中国一贯致力于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正当权益。

第四,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有强烈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是以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由少数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改变这一现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他说:“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P2827)他还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一主张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愿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尽管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和世界上爱好和平、向往进步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除此之外,邓小平强调的原则,还有诸如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组织中的作用;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等等。

奉行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它是我国政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对外政策,并在对外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霸权主义和平利益
“和”的时代实践价值与新型大国关系
“握拳而立”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博弈·和平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期盼和平
利益链与新垄断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