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砖 (整理)
(天津市总工会 天津市 300170)
解放前,我出生在天津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十多岁就在原中纺五厂(解放后改名棉纺五厂)当童工。资本家的盘剥、活计的劳苦和生活的艰难,让我很早就接受了革命道理,16岁便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了工厂,我积极参与党领导的改变职工悲惨境遇的罢工斗争,1946年受党组织委派,在厂内担任女纠察队队长,站在了保护工人对敌斗争的第一线。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我于6月被组织选派到天津市职工总会,参加了天津市总工会的筹建工作。转年1月,天津市总工会成立,我担任生活部副部长一职,后逐渐升为部长 、经审委主任、副主席,直至1995年离休。
解放初期,天津市总工会一直处于紧张繁忙的快节奏状态,从筹建到成立,大家每天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从未歇过礼拜天。晚上一般不回家,就住在办公室里,早晨睁开眼就开始工作,听到情况拔腿就走,一遛小跑办完事,又马不停蹄转移到另一处,中午很少安安稳稳坐下来有菜有汤地吃顿饭。那时市总工会所做的服务职工、得人心顺民意之大事,主要有如下诸项。
一是成立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刚解放,城市建设百废待举。那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5月,刘少奇同志受毛主席委派,来天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市委召开的全市干部大会上,他作了《关于城市管理和职工问题》的报告,重点强调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切实解决工人生产生活的各种问题。于是,天津市委将成立天津总工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6月即决定成立天津市职工总会,来筹备市总工会的建立。转年1月,天津市总工会正式成立,由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黄火青同志担任主席。市委非常重视本市工会工作,很多全市性重大活动都交由总工会承办,如每年的“五一”、“十一”的大游行,都是由市总工会组织各单位扎装彩车、制作标志模型和搭建沿途彩门,同时组织职工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尽情抒发工人阶级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主人翁情怀。
二是救济失业工人。天津解放之初,经济尚未恢复,面临着大批工人失业、生活无着落的棘手难题。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天津市救济委员会,来救济失业工人。该委员会由市总工会主席黄火青同志任主任,由市总工会会同市劳动局制定《天津市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由各区工会负责进行失业工人登记工作,凡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职工,都可以到救委会去领取生活救济金。委员会采取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的办法,来解决职工失业问题。失业人员在工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通过相应劳动获取一定赈济,这种做法,叫“以工代赈”。这里所说的“工”,皆为有关市政建设的各项工程,如浚河、植树、修缮码头、修建马路和公园等,原为乱葬岗子的水上公园,便是由失业工人通过这种办法修建起来的。此外,工会还通过推动私营企业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来保障职工群众能过上正常生活。
三是创建工人新村。解放初期,很多穷苦工人没有住房,往往睡在草席搭盖的“窝棚”里。市总工会积极推动市政府创建工人新村,以解决工人及家属的住宿问题。到1952年底,共建成中山门、西南楼、尖山、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7片工人新村,共建房5.5万间,面积达90余万平方米,有效消除了近17万工人及家属的住房困难。所建新村,房屋均为红砖、硬山、木檩结构,横成排,竖成段,中间有通道,不仅朴素实用,而且别有特色。分配方式,是由工人提出申请,由单位工会上报区工会,再由区工会上报市总工会,一般从申请到分到房屋,十天半月就可以完成,效率非常之高。工人们都对这大得民心之举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四是建立工人疗养院。为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市总工会决定兴建一批工人疗养院。首先是设在北戴河的天津工人疗养院。当时,那里只有两座老旧小楼,是某民族资本家的个人房产,周围则为一片荒地。市总工会1951年3月得到政府批文后,我即奉命赶到北戴河,与房主代表协商赎买事宜,很快就将该问题解决了。随后,又带着黄火青同志的信件,先后两次到华北局,很快又完成了征地任务。紧接着,又紧锣密鼓地联系设计单位,寻求施工队伍,成立基建班子,拟就施工计划。从未干过基建的我,就这样边学边干地在实践中摸索,每天都吃住在农户家中,没日没夜地在工地摸爬滚打,仅用3个月,便将北戴河疗养院建成开业,并接待了第一批来自天津的劳动模范。看到劳模们兴高采烈地疗养在其中,我和同志们都心里乐开了花。
随后,市总工会又开始进行第一工人疗养院的建设。该院位于当时的新加坡道(今和平区大理道64至70号),有几幢格局—样的英式混合结构楼房,为原湖北省督军兼省长王占元为其儿子所修建。我代表市总工会与房主进行艰难谈判,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于情,终于按计划赎买下这几幢小楼。紧接着,便组织人力对这几幢小楼进行修缮,不仅扩建了配套建筑,还添置了许多设施家俱以及医疗设备,同时还组建了专职医疗护理队伍,聘请朱宪彝、方先之等专家组成顾问小组,使该院很快形成了接待能力。
第一工人疗养院建成后,我们又开始第二疗养院的建设。该院地处河西柳林,俗称柳林疗养院,是由市总工会与纺织工会、交通工会和铁路工会联建的,由我牵头负责施工。我带领工作人员吃住在工地,磨破嘴,跑断腿,整天穿梭于包括施工单位在内的各方之间,脸晒得黑黑的,眼睛熬得红红的,人都明显瘦了一圈。建成的“二工疗”,柳树成荫,花草成片,蜻蜓、蝴蝶翩翩起舞,鸟儿、昆虫鸣叫不绝。在绿树青草中,耸立着两个大院和一幢幢古典风格建筑,青灰色的砖墙,白石质的阳台,八角形的窗口,庙宇式的屋檐,显得既古朴又结实。各建筑之间,长廊相连,廊边竹林相映,让人觉得恍然进入画境。一批批劳模、先进工作者和普通职工来到该院检查身体、医疗休养,享受着新社会所带给工人兄弟姐妹的幸福生活。
另外,市总工会还以湖北路22号原晚清大太监小德张的寓所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工人疗养院,另还推动各大纺织厂建立“工厂疗养所”,以对工人实行就地疗养。同时,又推动各工厂开设营养食堂,使患有慢性病、营养不良的工人疗养员,都能吃上合理的营养配餐。
五是开设工人文化宫。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天津工人群众的关怀无微不至,在悉心解决工人就业、住房、医疗之同时,还非常关心工人的文化生活。因为工人阶级政治上翻身解放、物质上有劳动收入后,还应有自己的文化娱乐阵地。于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意租界的回力球场和地处河东工人聚居区的原渤海农场划拨给市总工会,分别建立第一和第二工人文化宫。这项建设工程,由市总工会负责。总工会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失业工人中的能工巧匠,群策群力、日夜兼程地修建。一宫建成后,周恩来总理曾赠给一批图书,以表示对天津工人文化事业的关怀。建成的这两个工人文化宫,为活跃天津职工文化生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现在,历经60多年,它们仍然作为天津职工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在继续展示着新时代的活力。
六是推动实施《劳动保险条例》。解放初,国家颁发了旨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女职工产假、工人休病假工资、工伤致残费、退休金、丧葬补助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其经费是向企业提取工资总额的3%作为保险金,由银行划拨工会管理。在我市,该《条例》是由市总工会与劳动局共同负责实施的;而在市总工会,则是由我们生活部负责整体推动的。与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相比,职工群众通过《条例》真切感受到了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由衷感谢党和政府,庆幸自己赶上了新社会,过上了好日子,生老病死都有人管,因而他们生产热情无比高涨。
为落实好这一《条例》,我和生活部的同志们深入企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还曾向黄敬市长提出过一次关于全市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建议。某钢厂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我立即带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让人拽着爬上高矗的平台,亲自对工伤现场进行实地勘查,以准确判定造成事故的真实原因。当晚,又赶回总工会,连夜起草事故情况报告与事故通报,并安排工会干部参与事故处理全过程。由于我们对职工的生产安全抱有高度的责任心,所以使这一事故得到圆满处理,并推动全市各企业安全生产措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回顾解放初期天津工会所开展的这些工作,我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正是这种真心真意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的有效作为,才使市总工会赢得了广大职工的普遍赞誉和由衷拥护。工会干部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始终保持不怕吃苦,雷厉风行的挤劲儿、钻劲儿和韧劲儿。这样的工作作风,无论什么时候,无疑都应该着力加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