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年谱···
1912年8月20日生于沈阳城里小西关,原名刘东兰。
1929年,十七岁的白朗同年长她三岁的姨表兄罗烽结婚。因受新思潮的熏染和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烽的影响,白朗加入了“反日同盟”,积极投身到抗日工作中。白朗回忆说:“从此,我的智慧开了,我开始踏上了真正的人生道路,追求着真理,追求着光明,追求着我所不懂的一切……”
1933年4月,哈尔滨进步报纸《国际协报》公开招聘,白朗考入报社。先担任记者,后主编每天半版的该报副刊《国际公园》和《儿童》《妇女》《体育》等周刊。同年,又主编新创刊的大型周刊《文艺》,得到萧军、萧红、舒群、金人、林珏等作家的支持,成为与长春《大同报》创刊的《夜哨》齐名的反满抗日文艺阵地。
1934年6月,罗烽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经白朗的奔走呼吁和多方营救,终于出狱。夫妇二人在朋友的掩护下登上了从大连开往上海的轮船,逃离腥风血雨的哈尔滨,投奔已在上海的萧军和萧红。
1936年,白朗加入了上海文艺家协会,随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同文艺界的大多数人士一样,投身到拯救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之中。后因战争爆发,白朗等十几个文艺界人士撤离上海转移到武汉,后又辗转到达重庆。
1939年,白朗与罗烽、杨朔等十四位作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刚刚成为一名母亲的白朗和男同志一起跋山涉水,勇攀高山,穿越峡谷,跨军马驰骋在中条山和太行山上,慰劳抗日将士。
1941年皖南事变后,白朗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副刊编辑。
1945年,白朗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本投降后,白朗和罗烽于9月离开延安奔赴东北故乡工作,白朗负责军区《前进报》副刊和前进文工团的建团工作,参加了东北的解放战争。
1946年,白朗来到第二故乡哈尔滨,被选为哈尔滨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担任《东北日报》副刊部长、《东北文艺》月刊副主编、东北文艺家协会出版部副部长、东北作家协会轮值主席。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白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同年12月又参加东北文联和东北文艺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大会。
1950年,白朗用了三十个昼夜,一气呵成著名的优秀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1951——1956年间她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慰问伤员,呼吁和平。十年“文革”中,白朗不但失去了手中的笔,还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她同罗烽被关牛棚,受尽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政治受诬害、精神受折磨、肉体受摧残的白朗,她那受到重创的灵魂被推到了生命的绝境,1942年在延安抢救运动中得下的精神分裂症复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白朗、罗烽案情得以昭雪。白朗的精神分裂症也渐渐好转。晚年的白朗试图拿起笔来了却夙愿,却因为十年“文革”的重创使脑神经严重受损,白朗已再也不能提笔写作了。
1994年2月7日,八十二周岁的白朗平静、安详地走完了她命途多舛却又丰富绚烂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东北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