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说的《排华法案》),在十年内禁止那些被雇佣为矿工的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这份法案创造了两项美国纪录:第一次立法禁止一个种族进入美国,第一次立法排斥一个种族加入美国国籍。法案生效后,在三年内,共有五萬多名华工被迫离开加州或被迫害致死。188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加强了对《排华法案》生效前入境华工的驱逐,并将《排华法案》适用于一切华人,包括已经获得第三国国籍的华人。
尽管清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抗议和外交斡旋,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902年,这项法案被无限期延长。在不断收紧的《排华法案》下,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排华行动的对象从针对一般华工逐渐蔓延到针对所有华人。
自1903年开始,清政府积极推动中美之间关于华工条约的修订,双方在华盛顿展开了近两年的拉锯战,最终在1905年5月,将谈判地点改到北京。美国人的最初意图是试图通过谈判地点的转移避开一直以来咄咄逼人的大清驻美公使,同时争取更多的时间。但他们没想到,中美谈判移师北京,也意味着将原本主要是留美华侨关心的《排华法案》变成了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
当时正是大清朝野对“立宪政改”讨论最热烈的时候,商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在其商董会议上决定两个月后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同时,上海总商会还致电北京的外交部和商部,以及全国其他21个通商口岸的商会,号召联合抵制美货。
在华有特殊利益的美国企业和教会等对大清的反美情绪十分重视,他们联名致函总统,认为《排华政策》将迫使大清转向其他国家寻求代替消费品。于是,总统分别指示商业部长和劳工部长,命令移民局在执行法规时,既要严禁华人劳工人境,又不得对准许入境的大清官员、商人、游客和学生无礼。
大清的反美情绪深深地刺激了美国,在美国的持续外交压力下,原本暗中支持抵制行动的清政府不得不在8月31日发布上谕,叫停抵制运动。其实,清政府并没有真想喊停,这只不过是一个障眼法,用来堵上美国人的嘴,表示政府已经尽力了,而民意毕竟不可违。清政府装模作样的禁令当然没有任何效果,在广东等地,抵制美货运动越来越汹涌,以至于美国总统开始考虑动用军事手段干预。
就在此时,清政府派出两个高级代表团对欧美政治制度进行全面考察。美国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高层对争取美国在政改方面的各种支持充满期待。美国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从总统、国会到各州州长,都给予了两个考察团崇高的礼遇和热情的接待,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国的政改。考察团还没离开美国,清政府就再度发布上谕,叫停抵制美货。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因为抵制运动已经超出政府所能掌控的尺度,而清政府也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在清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日趋激烈的中美冲突终于冷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