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兰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训练法和试验法及数理统计法,针对某中学青少年脊柱形态的变化分析、研究。金相奎等采用仰卧背部垫枕、坐位仰靠、仰卧两头翘等体育康复手段对处于普通脊柱弯曲的青少年进行矫正实验。上述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可能对身体姿态产生良好影响,但是针对身体姿势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期的实证研究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脊柱形态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社会是一个以个人素质文化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型和身体姿态。
二、核心力量定义及研究现状(方法)
核心力量的定义最早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青少年运动中起到矫正身体姿势作用,是人体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发力源”。
根据核心中心肌群的特性及系统训练产生的作用,颈前曲与身高呈低度正相,指出在青少年教育中要重视对身材高的学生身体姿势为初始阶段的教育与训练,目的是控制身体的核心肌群力度以及矫正身体姿势,一般是1到2周做一次练习测试。
三、体育运动对脊柱形态(定义)影响研究
脊柱形态是身体姿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脊柱与体育运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仰卧背部垫枕、坐位仰靠、仰卧两头翘等体育康复手段对处于普通脊柱弯曲的青少年进行矫正实验,获得一定的效果。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进行脊柱形态的测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网上输入关键词。
2.专家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测试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试验法: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为试验对象。
4.训练方法:开学第1、2周,从40名中筛选出颈前曲大于4.8cm的颈前曲过大者20名作为研究对象,该方法分为:(1)寝室内练习方法:每天起床做仰卧背部垫枕3min,仰卧两头翘3min(在床上仰卧,十指交叉于枕部,做静力性背弓两头跷),提踵直腿立2min(两手叉腰,挺胸,绷腿提踵)。(2)教室内练习方法:利用课间休息做3min坐位仰靠(十指交叉抱于枕部,头用力后仰,使背部垫靠在椅子上缘),再做2min拉臂推背动作(受试者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协助者一手握交叉在手上),在13周的训练阶段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第15周进行实验后的测试,测试指标与方法同实验前。
五、结果和分析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颈前曲过大原因的分析
颈前曲过大同时也伴随着胸后曲的过大,颈前曲与胸后曲综合反应是体现在脊柱弯曲过大,发生颈前曲过大的原因并不是由脊椎的12个椎骨发生了异变,而是由连接固定软组织发生了渐进性的适应性改变的。
(二)对颈前曲过大青少年脊柱弯曲矫正效果分析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的青少年实施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训练,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正常发育期其脊柱弯曲异常者也可以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训练,而得到一定的矫正改善,并且在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时间里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三)对腰前曲、肺活量、胸围的实验前后差值的分析
实验前腰前曲的均值为3.93cm,很接近正常范围2.0cm~5.0cm的中值4.0cm。样品的变异范围在1.1cm~5.2cm之间,腰前曲超过5.0cm这一正常范围的上限的有4例,占样本总量的13.1%,说明颈前曲过大同时伴随腰前曲過大者的比例不是高。本抽样显示样本的8.5%都是纯属于的颈前曲过大。
实验后腰前曲的均值为3.82cm,差值的均值为-0.2cm,差异的显著特征检验显示P>0.05,说明13周脊柱弯曲康复矫正法对腰前曲的影响不大。
实验后肺活量虽然平均增加了76mL,但显著性检验显示表明P<0.01,由于胸后曲的减小和脊柱的伸直有利于肋骨的提高,这可能是相应地增大补吸气量。
实验后胸围的平均值增加了0.21cm,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说明13周的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法对胸围的影响不是很大。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青少年经过13周的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腰前屈和颈前曲平均减少了0.86cm。其中有11名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占样本总量的52.3%,说明在13周体育健康康复矫正中,说明青少年不规范坐立及行走姿势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金相奎.大学生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效果的观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6.8.
[2] 王珍武.大学生脊柱前后弯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
[3] 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
[4] 林华.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66-68.
[5] 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