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11 19:48刘旭钰
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沈阳科普

李 若 刘旭钰 高 伟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辽宁 沈阳 110136)

辽宁地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李 若1刘旭钰2高 伟2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辽宁 沈阳 110136)

航空工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其跨学科特征急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航空航天特色的高等学府,依托辽沈地区传统航空工业文化背景,探索建立航空科普背景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具有积极的战略意识。沈航以基地、特色、网络、学会等科普模式和路径,开展航空航天科技宣传、普及、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意识的高水平后备人才,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推动辽宁“通航强省”战略,最终实现“中国梦”,意义深远。

青少年 航空航天 高校科普 科学素质 实践能力

1 引言

在国家深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着力打造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时代背景下,航空航天产业作为辽宁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龙头,以数字化设计制造为先导,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沈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通航强省”的发展战略,以世界500强和央企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实践为核心动力,同时注重对青少年专业人才科技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文件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丰富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支持、引导、推动高校参与科普事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航空航天特色高等学府,依托辽沈地区传统航空工业背景,打造了辽宁青少年航空航天特色科普教育的良好平台。

2 高校科普的内涵和优势

2.1 高校科普的内涵

高校科普,是在高校里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素质教育。高校科普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通过高校素质教育基础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是教育部联合科技部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2.2 高校科普的优势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425人,博士学位的教师262人。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国家国防科工局在本校设立的“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全国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获批辽宁省“十二五”重大学科平台。同时还形成了以“数字化设计制作及虚拟现实技术、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为研究特色的“航空宇航”和以“航空信息化支撑平台与信息处理”为研究特色的“信息科学”两个学科群。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沈航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具有科技人员聚集、科研机构密集、科技资源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优势,是开展科普宣传、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2]。

3 沈航航空航天科普的模式和路径

3.1 基地化科普模式

为弘扬航空航天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2012年1月,经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批复,同意依托该校成立辽宁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科普基地和辽宁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基地。基地的建设依托中国航空学会和辽宁省航宇学会,组织学校相关院系教学和科研力量,联合沈阳地区航空企业和科研机构,努力集成校内外优势资源,展示自身传统特色,以建设全国一流的航空航天科研科普和航空模型教育基地为目标,围绕航空航天知识普及和青少年素质教育、航空航天模型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工作,面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举办航空航天模型表演与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航空航天模型及其附属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等工作,凸显基地的教育、引导、示范和辐射功能,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普与科研工作的协同。

3.1.1 辽宁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科普基地

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于2012年8月23日向全国省级科协、各教育厅局及相关高校下发了《中国科协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国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2]40号)。辽宁省科协、省教育厅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省级科协和教育厅为牵头单位,有关高校参加的领导机构,制订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驻沈高校之一,积极对外开放了航空科普基地,包括航空动力展馆、风洞实验室和停机坪。动力馆主要展示各类活塞、涡桨、涡喷、涡扇航空发动机,是国内高校航空发动机教学条件最好、种类最齐全和数量最多的实验展馆之一。风洞实验室的低速回流风洞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较先进的风洞之一,可演示验证二元、三元的飞行器动力试验,也可开展各种流动机理研究,是航空航天工业科研生产的基础实验设备。停机坪陈列各类战斗机、运输机、教练机实体16架,按照飞机研制年代、类型及先进程度布局,展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3.1.2 辽宁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基地

本校为全面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中小学生开放相关设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指示精神,结合学校自身条件,以航空模型基地为平台,于2013年4月29日举办了“大手拉小手”航空科普日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近百名青少年航空航天爱好者,来自于沈阳市的重点高中与初中。航空模型基地是我省独特的青少年科研科普实践工作特色窗口,展示了本校学生自制的各类航模飞机和获奖航模飞机、航模知识展板和橱窗等,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有关飞机内部结构、具体分类、主要性能等航空知识。来访的爱好者们在航模队队员们的指导下,现场组装由本校提供的飞机模型,并亲自参与了模型的放飞活动,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开展各类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3.2 特色化科普模式

3.2.1 爱国主义教育

空军后备军官学院作为本校为空军培养优秀人才的特色学院,将军事理论与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紧密相联,多年来为空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校期间,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了多项航空航天军事科普活动,如国防生开放日活动、尖兵队素质拓展演练、国防生大讲堂、军事爱好者协会和蓝天报社等。通过文字,品读军人坚强的内心;通过讲座,搭建彼此交流平台;通过现场展示,体现军人的气魄。

3.2.2 民用航空知识普及

民用航空学院坚持以培养民航精英为目标,充分发挥本校航空航天优势。为普及民航专业知识,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邀请国内外民航业专家到本校进行知识讲座,开展宣传民航服务公益活动,模拟紧急迫降撤离、舱内灭火、客舱服务等体验类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民航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丰富其课外活动。

3.2.3 通用航空

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是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的开放式科研机构。其宗旨是作为辽宁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智囊,研发通用航空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掌握通用航空核心技术、推进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3]。先后研制试飞了SY-1、雷鸟-60、锐翔等轻型通用飞机。通过通用航空实践活动,普及航空知识、引领航空运动、强化飞行体验。

3.3 网络化科普模式

3.3.1 沈阳航空航天博览

由中共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的沈阳航空航天博览,是依托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的一个公益性科普网站。其旨在普及航空航天知识,提升广大学生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增强国防意识。网站主要介绍了中国航空航天历史沿革,军用机、民用机和航天飞行器发展历程,同时以网站链接的形式推广宣传我国著名航空航天院校和中航工业所属重点知名企业,在航空航天事业普及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3.2 雏鹰计划

为大力推进本校航空科普工作,吸纳培养优质生源投身于航空航天事业,本校招生就业处联合校科协开展了航空航天优质生源基地“雏鹰计划学校”建设工作。通过走访辽宁省内知名中小学,以座谈的形式,围绕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才培养模式等广泛进行招生宣传。以中小学网站为平台,与高校官网相链接,深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使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到航空航天事业中。

3.3.3 网络文献科普资源库

沈航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一直围绕着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进行资源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航空为特色,工学为主,兼有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13年底,馆藏纸质文献达百万册,中外文报刊3600余种,非书资料5.2万余件,电子图书47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图书馆不仅馆藏航空航天类特色纸质资源,而且还拥有海量的航空航天类数字化网络资源。通过校园网VPN认证访问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检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于航空知识的渴求,拓宽了航空航天科普的路径。同时,中央财政还支持本校图书馆建设了沈阳航空航天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内将我国多所著名航空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特色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并进行加工利用,该系统即将运行,定会为本校的航空航天科普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4 学会科普模式

3.4.1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成立于1964年2月,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并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接纳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法人社会团体。学会较为注重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先后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组织了航空夏令营活动。本校作为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学会各项科普活动,锻炼了青少年的身心,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增进了青少年彼此间的合作交流。

3.4.2 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

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成立于1964年,是我省航空宇航的多层次、综合性、跨部门的群众学术团体。本校作为其理事长单位,致力于辽宁省航空航天学术、科普、教育、培训等工作,多次邀请国内外航空航天业界知名院士及专家学者到本校进行学术交流、知识讲座、科普教育等活动。

学会作为民间社团组织,紧紧围绕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为目的的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普及航空科技知识,进行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立志培养航空科技人才,在本校的航空航天科普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4]。

4 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4.1 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指导

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应该对其加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通过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5]。科普工作是青少年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校科普基地,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科学普及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也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性工程[6]。

4.2 培养航空航天精神

通过专业培养及特色科普活动,使当代大学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空航天精神。以航空航天的辉煌成就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增进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7]。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及校园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情系航空航天事业,志在报效祖国,让航空航天精神得以继续传承[8]。

5 结语

高等学校是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公众化、社会化科普活动的重要平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科技、教育优势,积极探索教育与科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真正发挥辽沈地区人力与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实施辽宁“航空大省,航空强省”战略,最终实现“中国梦”。

[1]靳萍.当代大学科普发展战略研究[J].科普研究,2009(3):12-17,22.

[2]季良纲,尹晓铄.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提升科普宣传社会化水平[J].科协论坛,2012(9):36-38.

[3]张中,佟刚,张利国.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6):封面.

[4]季漫,任丙强.中国宇航学会的现状与改革——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J].学会,2005(2):35-39.

[5]张远鸿.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研究[J].教师,2010(7):116.

[6]鲍荣龙,何滨海.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47-49.

[7]康锴,等.航空类高校大学生航空精神和航空情结的导向性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实证性研究[J].才智,2011(10):299-300.

[8]胡海岩.航空事业的繁荣与大学的使命[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

李 若女,1964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刘旭钰女,1975年生。硕士,工程师。

高 伟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工程师。

N4

2014-02-20;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沈阳科普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科普达人养成记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南京航空航天馆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