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群众路线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政治角度来看,每个社会都存在领导(精英)与群众之分,由政治精英构成的领导核心和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的被领导群体都是群众路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党为何领导群众、党如何领导群众以及党怎样密切联系群众三方面揭示了群众路线主体层面的内在逻辑,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这里包含了一个逻辑前提: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存在知识水平低下、思想觉悟落后、行为滞后盲从的群众。而号召动员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是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英知识分子。假设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的解放同样是不可能的,工人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实现也是空谈。尽管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与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工人阶级的自发运动不可能产生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而且很可能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蒙蔽而局限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换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这一作用正是由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来承担和完成的。其次,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英知识分子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并掌握了先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在列宁看来,“群众及其自发的革命活动固然是一场社会革命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只能是在少数革命者承担起革命任务的时候,因为本能是革命的但是没有达到明确觉悟阶段的群众是不可能独立地完成由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而布尔什维克党这个我们第一次创造的伟大整体则是进步力量的化身,它不可能犯错误,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它是非理性世界中历史理性的化身”[2]。在我国,“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3]“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我们怀疑这两条原理,那么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4]在领导问题上,“有些同志以为实行群众路线不需要党来领导,这也不对。没有党的领导,群众利益是不能实现的。党领导群众就是为群众出主意,和群众一道去争取群众的利益。”[5]掌握科学理论的精英分子、领袖组织建立、领导无产阶级先锋队来发动社会变革,人民群众作为被领导的客体而存在。
党如何领导群众,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有依靠了人民群众,才是不可战胜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在领导问题上,要取得群众的自觉与自愿,防止命令主义。“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觉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群众是否已经了解并且是否愿意行动起来,要到群众中去考察才会知道。如果我们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命令主义”[6]。要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党员干部替群众下决心。毛泽东同志提到:“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7]要掌握领导艺术,“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当着群众还不觉悟的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8]另一方面,依靠群众不是没有选择没有目标的盲目行为,“人民包括各阶层,要加以区别。”[9]群众同时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对象。“只有群众才能创造真正的政治。可是无党性的、不跟着坚强的党走的群众是没有觉悟的,没有自制力的乌合之众,他们会变成那些总是‘及时’从统治阶级中冒出来利用‘适当’时机的狡猾政客的玩物。”
在“党为何领导群众”和“如何领导群众”的逻辑分析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党群”辩证关系。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10]。在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中,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处于主导地位。党领导人民群众就要站在人民群众的前列,带领人民前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领导群众不是把群众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或者台阶,它没有自身的私人利益,“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1]。共产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以及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2]“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3]。正因为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宗旨,保证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相连关系。“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党和群众的关系,本来就是‘骨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党是人民群众的政治领袖,又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革命工具;党需要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人民群众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党是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那么党怎样才能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扩大与增强这种联系,而永远不脱离群众呢?那就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从而党才能坚持正确的领导,而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获得解放,获得幸福。”[14]党要实现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就不能脱离群众,不能居于群众之上,不能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在党与群众的政治框架下发挥主动性。“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5]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又是群众路线实践的逻辑终点。一方面要倾听群众呼声,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根据群众的意愿决策,深入基层,吸取群众的经验,依靠最广大的群众的力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作为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从群众中来”的意见、建议、愿望表达并且直接转化为党的决策,党的领导就表现在将群众分散的、初步的思想和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归纳上升为更高的、能指导社会实践的一般性的规律。“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16]。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但是他们又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教训,以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他们的错误和失败愈来愈严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党,“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17]“从群众中来”的过程还包括对群众意见的判断,“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18]
“到群众中去”则是将决策深入群众中去作解释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在群众中贯彻落实下去,成为群众的行动,同时在群众的实践行动中检验政策的价值。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循环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一再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利益,倾听他们要求,及时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带领群众去贯彻执行。“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诸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这一关于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从群众路线原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统一的角度,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和实践程序。
“从群众中来”是政治决策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群众的特定社会实践和群众意见;到群众中去是决策执行和评估。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政治(决策)过程。
“从群众中来”指个人和团体向政治决策者提出利益、目标和要求并形成决策的过程,这是群众表达进入政府结构的输入阶段。“到群众中去”指一般决策执行和评估的过程,也就是将决策放回实践(在群众中贯彻和执行政策)并加以检验(以政治决策目标达成和群众接受为标准)的过程,是执行和贯彻的输出阶段。从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先锋队领导人民群众是基于对科学真理的把握,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是利益综合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被领导的客体,是利益表达的主体。利益表达最后能否成功地将它转换为权威性政策,政治决策在贯彻实施中能否实现利益表达的价值目标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过程。每个利益集团都面临着来自其他利益方面的竞争,包括新的或旧的,现在的或潜在的利益。一个利益集团的要求能否成功,取决于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换言之,如何处理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辩证关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19]。
“从群众中来”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到群众中去”的目的是调整完善;追求真理的主体应该是科学工作者,具有中立的价值观,客观综合科学规律;调整完善工作的主体是政党,要求领导者或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冲突的价值和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因此,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过程,在我国当前的民主政治框架下,两个阶段的主体等同,利益综合过程即党的综合过程,如果“从群众中来”的科学性模糊化,那么“到群众中去”的利益调整和妥协也会被自然摈弃,导致政治决策制定和落实出现偏差,成为社会动员的意识形态,并最终走向群众路线的对立面。但到目前为止,群众路线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领导者的一种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的品德素质、知识水平和理想信念,因此对群众利益要求的了解、对利益表达的判断、对政策目标的热情、对相左意见的处理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在中国政治结构中,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这两种过程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结构性的必然联系,缺乏制度性、程序性的保障措施,领导人在决策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故实行群众路线并不能保证领导人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另一方面,群众路线并没有自动纠正政策偏差的机制,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了决策失误,“亡羊补牢”的收效甚微。党的决策无法真正“综合”群众的“利益表达”时,群众政治参与过剩或政治淡漠就会凸显出来,这也是近年来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增多的诱因。我们党应实事求是面对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工作中的矛盾与不足,通过制度完善和政策创新建立起一个“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的充分活跃党和群众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政治组织网,从而保证群众路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加执政合法性,巩固执政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2-176.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6.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
[5]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044-1045.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
[8]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2.
[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2.
[10][16][17]邓小平文选(1938—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6,206,206.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1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182.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6.
[14]杜李.论群众路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5]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17.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205.
[1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