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根本

2014-02-11 16:47杨家兴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特色国家制度

杨 宁,杨家兴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逻辑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一个没有国家的时期。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自它产生以来,其有效治理问题就始终是政治家和学者关注的中心命题。传统国家治理更多地依赖“人治”的治理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统治”手段维持政治社会系统的运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从传统“人治”走向现代“法治”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共同选择。“法治”就是“法”的治理,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制度”的治理。“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是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从根本上说,制度就是一种行为规则体系,具有相当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正义性。制度的这种价值特性以及现代国家的发展要求决定了,一国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对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人口达13亿之多,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制度建设对国家治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强劲动力

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也就是说,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生物学家已从基因复制的过程证明了这一点)。”[4]因此,利益的合理分配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对物质利益原则和“人性”的尊重。现代国家治理经验表明,制度能够为有效治理国家提供规范性和程序性动力,促进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模式代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能量,它独特的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体制机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保证个体自由选择及行动的权利,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持了党和国家的创造活力;通过用制度规范政府行为,防止了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产生,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制度才是推进中国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核心支柱

原始社会一出现,人类就存在着一定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需要社会行为体共同管理。国家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5]。国家事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国家治理不是单方面、单领域的治理,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治理。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始终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即国家治理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哲学、文化艺术、法律制度等上层支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度的现代化水平高低就成为上层建筑发展与否的关键,以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为标志的制度能力日益成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支柱。从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形成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到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从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蓝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有效治理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关键原则

(一)在制度运用上必须更加突出系统性

通俗地说,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性就是强调有机整体性。而国家自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国家系统的整体功效取决于各项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相互适应。“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在某一特定活动领域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活动领域产生影响;不仅如此,一种制度的存在和正常发挥其作用也需要其他制度的支持,需要其他制度为它提供必要的条件。”[6]这里的影响、支持、提供必要条件其本质就是要体现制度的系统性。国家治理过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同样也必须注重突出制度运用的系统性。就我国而言,当前已经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根本制度是根、是主干,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由根本制度所衍生拓展出来的,是茎叶、是分支。但不论是根茎叶还是主干分支都是一体的,是以体系的状态存在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处于国家治理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相互矛盾、相互掣肘,避免内耗,要保证制度的各个分支相互贯通、相互协调、系统运转。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的协调性任务更为突出,这就更需要强调制度运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在制度运用上必须更加突出联动性

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运动或变化时,其他部分也必然随之运动或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联动,就像齿轮的运转一样。如果任意一个齿轮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机械的正常运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因此,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讲局部不讲全局”。推进全面改革,必须从加强制度的联动性入手,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就是说,在制度运用过程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高度考虑制度的联动性运用,使其环环相扣、紧密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体系,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一方面,必须整体联动,兼顾运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全方位联动,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三)在制度运用上必须更加突出程序性

程序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操作要求。比如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就是通过程序指令指挥计算机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和操作,以保持整个运转过程的和谐良好和计算目标的有效达成。运用制度治理国家事务的实质与计算机利用程序完成操作任务是相似的。计算机出现程序问题,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同理,如果国家治理的制度运行程序紊乱,则会造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失序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保持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的程序性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注重实体性制度的同时,突出程序性制度的重要性。这里的程序性制度通俗地说就是,制度的运行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这种流程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它“通过对制度执行输入和输出以及制度执行过程每一个环节进行统一的规定而形成一个规范的系统。流程良好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有益于克服经验主义和主观随意性,提高制度执行的科学性。”[7]一个完善的制度运行流程应该包括,制度的程序化设计、程序化规范和程序化运行,始终突出制度运用的程序性。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实践指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8],制度建设同样永无止境。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现实性、紧迫性课题。

(一)进一步坚定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还是要靠制度。没有坚定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更不可能走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究其实质,强调制度自信、自觉,就是强调要把握好坚持和发展制度这两个方面,根本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而对具体的、需要改的尽快改、创造条件改。正如布鲁斯所言,“中国令人迷惑的关键问题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对国家制度的一些方面实施改革,而又同时维持了一党和国家体制的关键特征,解释这种‘持续性制度变迁’是重要的”[9]。这种对关键特征的维持正是对根本制度的坚持,是高度制度自觉的体现。当然,制度发展离不开借鉴,在治理理论和制度设计等方面需要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做法和理念,但决不意味着“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绝不能照抄照搬。实践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抄来的、搬来的。对于制度建设,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制度设计、制度运行有自己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重要成就,是人民群众自由自主的选择。这样的制度,“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必定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因而也必定是进步的文明的制度。”[10]因此,我们有理由、有能力、有定力,始终坚持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价值和生命力。

(二)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的内生性、定型化发展

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形式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也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结果,而是由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长期、渐进、内生演化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制度模式。综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通过照搬照抄别国的制度体系、治理模式走向繁荣富强,符合国情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制度只有内生发展才是人间正道。基于此,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有效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要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不断推动制度的内生性发展,打造中国自己的好制度。如果说,推进制度的内生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那么,推进制度的定型化发展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在要求。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2]21年后,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深刻认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坚持制度渐进性、内生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制度的成熟化、定型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道路,为人类开拓出更高的制度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

我们之所以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强调要坚持制度的内生性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坚定制度自觉,就是强调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当前的关键任务就在于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改革创新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改革过程中,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当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时,避让会影响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就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来看,就“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具体来说就是,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要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比如,在国家层面我们确定了两项重大的制度安排,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同时在各个具体领域,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勾画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例如,在经济领域,提出对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财税体制的改革等;在政治领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等;在文化领域,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等;在社会领域,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等;在生态文明领域,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等;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和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等。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2]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N].人民日报,2014-2-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梁小民.制度比人性和政府更重要.[J]新闻月刊(北京),2003,(2):8.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6]李知恕.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44.

[7]徐桂红,胡德维.试述制度的科学性——以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为视角[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1.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9]Bruce Gilley.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The Case of China[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1,No.3,March,2008,259-284.

[10]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1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3]黄晓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特点与完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31.

猜你喜欢
特色国家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