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进,邓曼丽,欧丰华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客运处,广东 广州 518000)
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大批客运枢纽车站相继投入运营。旅客在客运枢纽车站的中转换乘,成为交通运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铁路枢纽站中转量的逐年增大,客流高峰期大批中转换乘旅客在站台等候,给运输组织带来挑战,安全防控重要性更加突显。因此,在大型客运枢纽站,通过有效的站内便捷换乘组织,实现人群的快速分流,降低安全风险,成为旅客的迫切需求,也是铁路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中转换乘是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经过一个或多个地点利用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运输到目的地的过程。经过实践,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 提出“便捷中转换乘”概念,即:通过提前介入设计、强化引导系统、完善配套体系、协调接驳匹配等措施,为旅客中转换乘提供便捷性服务。在充分理解“便捷中转换乘”内涵的基础上,广铁集团组织有关站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工作,对客流的组成、需求及特点进行了市场调查,结合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服务模式。
(1)自主完成中转换乘。2008年以前,在广铁集团管内中转换乘的旅客,需要在到达中转站下车出站后,到中转站售票窗口办理中转签证手续,再进候车室继续乘车旅行。中转换乘走行流线长、手续繁多,对于年龄大、行李多的旅客,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同时也增大了中转站的售票、安检、进站组织压力。
(2)初步采用“便捷中转换乘”方案。随着深圳特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前往深圳的客流呈井喷式增长。连接广州与深圳 2个城市之间的广深城际铁路(广州—深圳) 应运而生,为做好到达广州站中转换乘前往深圳站旅客的组织,也为了增强与广深高速公路客运班车的竞争力,2008年广铁集团率先在广州站提出“无缝中转换乘”的概念,通过在广州站出站通道口旁设计中转换乘专用售票处和候车室,制定普速旅客列车和广深动车组列车接续开行方案,使旅客无需出站即可实现中转购票、候车,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中转换乘。
(3)逐步完善“便捷中转换乘”模式。随着广铁集团管内高速铁路逐步连线成网,高速铁路综合枢纽逐步形成,准确分析枢纽换乘条件及方式,是合理组织客流中转接续的基础,对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减少换乘时间,满足高端客流对中转换乘便利性的需求,提升高速铁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广铁集团根据已经开通车站的站房设计实际,结合前期在广深城际铁路开展“无缝中转换乘”的经验,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进行了一系列“便捷中转换乘”的探索。例如,广州南站作为广铁集团管内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大型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连接京广高速铁路(北京西—广州南)、广深港高速铁路(广州南—深圳北) 和广珠城际铁路( 广州南—珠海),以及在建的南广铁路(南宁—广州南)、贵广铁路(贵阳北—广州南),为满足旅客不同方向的中转换乘需求,广州南站的中转换乘发展至今经历了 3个阶段。
第一,初步尝试阶段。2011年12月26日广深港高速铁路开通时采取的是错流线方式换乘,即对广深港高速铁路换乘武广高速铁路的旅客采用站内换乘,实行从站台反向进入候车室的换乘路线;对武广高速铁路换乘广深港高速铁路的旅客,实行站外短距离换乘,在出站层出站口外设置临时候车室中转,减少旅客换乘的走行距离,春运结束后该服务终止。
第二,中期实践阶段。2013年春运期间,广州南站“便捷中转换乘”再度启动,并扩充了广珠城际铁路旅客的中转服务。此时的换乘流线设计与前阶段相同,广珠城际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换乘武广高速铁路按站内换乘流线,武广高速铁路换乘广珠城际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按站外换乘流线,但增加了前置式宣传服务,即通过提前派人上车派发“换乘卡”、列车广播和信息屏宣传、站台工作人员举牌引导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
第三,后期推广阶段。2013年春运结束后,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春运常态化”的工作思路,为便于旅客掌握换乘流线,广铁集团统一换乘组织流线,所有换乘均采用站内换乘方式,即通过站台反向进入候车室中转的方式。同时,实施自助换乘,通过加大站车宣传、增加站台引导标志,使旅客能够直观、快捷地确定换乘路线。
广州南站的“便捷中转换乘”模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过程,使旅客在广州南站无需排队出站、进站、安检,中转换乘时间从原来的 35min 减少到 10min 左右,平均减少了25min。但广州南站的中转换乘方案由于未能在站房设计阶段引入“便捷中转换乘”理念,存在无专门的换乘通道、中转客流与乘车客流交叉干扰的隐患,缺乏必要的中转换乘设备、需要人工查验车票等不足。
在分析实施“便捷中转换乘”的基础上,广铁集团注重从设计阶段引入“便捷中转换乘”概念,在深圳北站、长沙南站、佛山西站等大型枢纽站的设计中,反复论证,做好“便捷中转换乘”通道流线设计和设备配置,极大地方便了换乘客运组织。如深圳北站,将站房出站通廊设计在候车室的南北两侧平层,在 13、14 站台的两侧出站通廊位置具备预留进入候车室的通道、管线等中转换乘条件;2013年12月,厦深铁路(厦门北—深圳北) 开通运营之时,按照当初的设计思路,在预留通道处开辟了专门的中转换乘通道,并安装了 6 台出站闸机,从而实现了旅客的自助式中转换乘服务。目前,通过中转换乘通道实现自助式换乘中转服务的旅客日均达 1万人次。
提早介入是有效推进“便捷中转换乘”的立足之本。在提前介入方面应把握以下重点工作。
(1)把握提前介入时机,运营单位应在站房初步设计阶段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在对站房进行初步设计时就引入“便捷中转换乘”的概念。
(2)密切与设计的沟通,合理设计换乘流线。一般情况下有 2种便捷换乘流线设计方式:一是出站通道与候车区在同一平层的,在出站通道与候车区间设计换乘通道,如深圳北站,将深圳北站站房出站通廊设计在候车室的南北两侧平层,在两侧出站通廊与候车室连接处设计通道,从而实现快捷换乘;二是出站通道与候车区不在同一平层的,可以在出站通道场间结合处设计换乘候车区,如长沙南站,在该站出站通道武广场和沪昆场的结合部设置中转候车区,实现两场间的快捷中转换乘。
充分、清晰、精准的引导是实现“便捷中转换乘”、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手段。由于“便捷中转换乘”改变了旅客的换乘流线,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系统的设计。只有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旅客自助化中转换乘,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客运组织人力需求。在引导系统设计上应体现前置化、显性化、连续化。
(1)前置化。即应在旅客到达换乘站前开始旅客换乘引导,使旅客提前树立便捷换乘的意识,可以通过始发站和列车广播、引导屏显示进行宣传。通过前置化宣传还能够在列车晚点情况下,通过收集掌握旅客换乘需求,提前做好旅客的后续换乘组织工作,使中转站对换乘应急处置更加有序。
(2)显性化。即考虑旅客下车换乘时站台客流密集,相关引导系统标识应清晰、明显,使换乘旅客能够快速判断换乘流线。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声、视结合,充分利用站台广播、电子引导系统,以及以悬挂式和墙面贴附式为主要静态标识系统的显性化宣传。
(3)连续化。即应在站台至换乘区检票口间所有换乘流与出站流分叉点、楼扶梯口等节点,以及无分叉区段每间隔 30~50m 连续设置引导信息点,使换乘旅客始终能够清晰掌握换乘流线。
完善的配套体系是做好“便捷中转换乘”的基础保障。配套体系包括 3个方面:设备配套、规章配套、运能配套。
(1)设备配套是指在中转换乘区入口应设有检票设备和售票设备,满足换乘旅客检票作业和有换乘需求、但未购买中转换乘车票旅客的购票需求。在独立换乘区内应有座椅、饮水、商业和引导系统,满足换乘旅客候车和乘车需求。
(2)规章配套是结合中转换乘运输特点、运营需求、客流特点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明确相关岗位职责、作业流程,确保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运作顺畅。在管理制度上应遵循有票中转原则,在中转换乘区入口对换乘旅客进行车票查验,避免出现无票中转对正常客运组织的干扰。在组织模式上应以自助式换乘为主要组织模式,在旅客换乘过程中以引导系统对旅客实施引导,只在换乘区入口设少量作业人员进行检票组织。在应急处置上应有针对性地制订因列车晚点造成旅客无法按原购车票中转乘车的处置方案,原则上应按照“旅客自愿、就近组织”原则,组织旅客改乘最近可乘列车换乘。对于换乘车次为末班车次的,可以通过适当推迟末班车开车时间,接续晚点车的换乘旅客。
(3)运能配套是根据客流需要,在 OD 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接发车次规律,适时安排中转接续列车,减少旅客中转等候时间。换乘列车应根据客流变化特点设置列车编组和间隔时间,采用小编组、公交化运行[2]。
根据大型客运枢纽站立体交通组织模式,积极做好铁路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是全面做好旅客“便捷中转换乘”服务的必要措施。
(1)协调地铁、公交、出租车运营时间。车站应主动与地方政府、相关运营公司协商,将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与车站列车运营时间进行科学匹配,以满足旅客换乘不同交通工具的需求,特别在列车大面积晚点情况下,需要协调各运营公司同步调整收班时间。
(2)建立“空铁一条龙”服务。为方便航空与铁路间中转换乘的旅客,应积极与航空公司对接开展“空铁一条龙”换乘服务,针对购买联程机票的旅客,从售票环节开始注意收集、传递转乘飞机旅客的联系方式及票务信息,遇航班、铁路停运或晚点时,及时告知旅客;遇列车晚点时,及时联系机场,提前为旅客办理登机手续,并开辟登机绿色通道。
广铁集团通过开展“便捷中转换乘”服务,使中转旅客通过站内快捷换乘,避免了旅途中的二次安检,有效缓解大型枢纽站的安检压力,减少安检人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便捷中转换乘”服务的开展,减少了跨线列车的开行,降低了折角开行对运输组织的影响,提高了车体运用效率,也使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更趋于科学、合理。铁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客运枢纽站的大量建成,如何为旅客提供便捷中转换乘,是铁路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今后,将重点在换乘信息化服务上进行探索,通过对客票系统中旅客信息分析,提前掌握换乘旅客数量,指导做好晚点列车有中转换乘需求旅客的接续中转服务;同时,通过开发车站旅客服务APP(移动应用) 程序,为旅客提供站内换乘导航、查询换乘信息、预约行李搬运等延伸服务。
[1]郭 瑾. 高速铁路综合枢纽换乘条件评价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孙青梅. 铁路旅客换乘相关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