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苗苗,巫国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产生顺应社会变革的变化。[1]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权威的定义,它是基于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又何尝不是在这样的文化内涵背景下起源和发展的?
原始社会时期,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下,人们为了生存本能地进行一系列的捕猎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才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的进化,为生存而运动的体育活动慢慢地被赋予了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人类智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区分开了哪些运动有益身心,哪些运动对身体无益,由此也就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
人类的自我选择在民族传统体育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样的自我选择是依托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同时兼顾法家、道家、佛教等百家争鸣的文化形态。其中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一个“和”字,以和为贵支撑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缓步发展。也可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便是“和”,而不是西方的执着进取,因为我们看重的是修身养性。以中华武术为例,在封建社会习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强身自保。我国的武术是集体育运动之精华而诞生的,可以说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尚武的时代也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是对别国进行侵略。
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之初,其就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同时,结合各民族、各地方的特色,逐渐分化发展,进而演变出不同类别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也存在着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从事一些体育活动,其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食物,提高身体素质;奴隶社会时期,体育运动的范围扩大了,也慢慢地融入了一些当时的文化特色,并融合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和理解,将最新的人文理念赋予体育运动,由此便奠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基础;封建社会,可以说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盛世,中华武术、体育竞技等一些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下面以太极拳的发展为例来说明。
《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三位古代圣人不断承继的结果。可以说是集儒道思想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太极之道更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正是先贤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给予了太极拳诞生的基础。太极拳的技术发展延续了由长拳到炮捶,再到太极拳的过程,即十三势的名称和技术风格上的演变。晚清开始走向成熟,民国时期盛极一时。[2]太极拳的发展便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从起初的创设拳式,到随后的师徒面授,再到著书解说以及各武术爱好者的修改完善,最后到晚清时期的陈氏太极、杨氏太极等等。每一个分支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每一个分支也都可归为传统文化的范畴。虽然太极拳严格来说是起源于明清,但不可否认,它也是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漫长年代的积累与发展而诞生的。作为“太极”派生物的太极拳,虽然不等于太极,但也是由前人对“太极”的感悟而创造出来的拳法,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中“太极”的基础之上而创立的。
除太极拳之外,民族传统体育中每个项目的发展也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而逐渐没落,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却融合进了新的项目中,“蹴鞠”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现代体育中,中国的传统蹴鞠逐渐被英式足球所取代。就这种替代进化的过程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发展方向。蹴鞠文化与英式足球文化的交融进化是一种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逐渐追求完美和谐地相融合的发展方式。
从最初的肢体语言表达到著书作画,民族传统体育正是这样得以流传和发展。它的发展融合就是在自我更新升级,或者融合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的基础上的进化,或者是融合西方传统体育项目及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一种文化发展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化,离不开人的思想的进化。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也是根治于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中。孔子的“和”思想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奠定了思想启蒙。不管是武术还是田径类等其他运动项目,都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和为贵”理念,这与奥运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为了达到与自然的契合,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在追求与自然的契合过程中而发展的。螳螂拳、鹰爪拳、猴拳等一些传统武术项目,更是直接来源于对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观察摹仿,结合人类自身特点而创建的。由此可以说明,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征服自然相比,我们的祖先更倾向于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应该融入这个大集体,也唯有这样的途径才能更好地生存于自然之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由庄子提出的。对应于庄子所在的时代,天人合一所注重的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个时期,开展体育项目是为了强化自身机能而方便迅捷地获得食物或者是躲避凶兽等,由此所延续并传承的体育项目有跑、跳、投掷等等。此外,还有对自然天象的观察而创建的娱乐项目,比如围棋即是由先贤针对星象变化而创建的。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自然范围之内实施的,和庄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不谋而合。
在汉朝,“天人合一”的思想被思想家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学说而进一步系统化。虽然局限于其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但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授”的思想,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等等。这些项目更多地是对天或神灵的敬畏。此外,为了维护皇权,董仲舒将其思想融入了中华武术促进军事项目的发展,它们的震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尽管如今的中华武术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其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仍旧不能忽视。同样,其针对军队的团体操练,行兵布阵更是影响着现代军事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无论是出于求生本能所发展的体育项目,还是出于对天地的敬畏发展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一直以来都是“天人合一”。人顺应于自然的发展而生存,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人与天合二为一的境界。发展至今,体育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对“天”的具体界定有所不同,但其思想意境与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不谋而合。[3]这一切都显示着“天人合一”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具有的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在文化的发展之内进行的。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隶属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蹴鞠、杂技、武术、秋千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这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作为民俗节日端午节中一项特殊活动的“划龙舟”,也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是依托于民俗节日而发展的。类似于“划龙舟”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屡见不鲜。
儒家的“和为贵”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出于对“和”的追求,诞生出了许多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而儒家的伦理道德又使得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更注重“礼”“让”。这也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道家重要经典中,除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外,“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也是追求一种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鼓励人们进行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作用,客观上也对中国传统体育起到了完善、推广、普及的作用。[4]为了追求长生的道家给人们更创造出了各类武术,其中多为养生之术。这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进行的一些宗教活动中,包含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佛教圣地五台山、少林寺等在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传承圣地中,中华武术、医术、养生之术等等更是层出不穷,也正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才得以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以此为基础而发展更迭。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范畴。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根发芽成长输送着养料。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也将在这样的背景下迎得新生。
[1]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2] 张志勇.从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1):113~119.
[3] 詹祥粉.“天人合一”观与体育本真之内在联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45~146,106.
[4] 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3~34.
[4] 沙滟,王定宣,庞宇.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