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豪,刘 路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1)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中组织纪律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比赛规则,追逐打闹,不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极易造成伤害事故。例如在学习标枪时,教师要求体会动作,用力要轻,但某同学用力投掷,致使标枪造成了同学损伤。篮球比赛中学生不懂规则,防守时动作过大造成进攻者摔伤。游泳课上学生不遵循课堂纪律,容易造成划伤或者滑倒。
(2)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淡薄。所谓安全意识,是人们对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意识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防止意外损伤等事故发生而对自身安全问题所作出的预见性考虑。
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安全意识和保护观念淡漠,思想上麻痹大意,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对体育教师的提醒不重视,造成安全隐患。
(3)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是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发生的,课外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于体育课中的事故发生率。一些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常识和必要的自救知识,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这样有可能延误治疗,加重伤情。
一些同学没有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例如,天气寒冷时不注意保暖和热身,容易造成肌肉痉挛和拉伤;剧烈运动后立即大量补充水分,容易引起腹痛;另外有的学生没有基本防范意识,身上自带的物件也会引起运动伤害,如校徽、胸卡、钥匙、小刀、玩具等。
(4)技术动作不规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动作不合理是引发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技术动作不合理包括错误动作和危险动作。
由于一部分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正确,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导致不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
(5)心理素质不稳定。学生心理因素也是造成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胆小、害怕受伤、缺乏完成动作的意识,在学习新动作和较难的技术动作时,由于害怕受伤或做不好受他人讥笑,往往会因强迫完成动作而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情绪,从而造成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总想比别人学得快,却不顾及自身的能力和所具备的素质,只要有人比他做得更好,则不甘落后强行完成动作,也会因动作技术变形导致运动损伤。
体育教师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实施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常因观念陈旧、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较差、教学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有些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认识不足,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重视,安全隐患强调不够;课前、课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在体育课上,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安全问题,只注重教和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加之学生本身的麻痹大意,极易导致在练习时造成运动性伤害事故。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保护、帮助方法不正确、不及时;对场地器材、学生服装检查的不充分,没有认真检查训练设施和排除事故隐患等等,也是引发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
(1)组织管理不到位。对学校而言,造成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原因除了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外,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也容易造成事故,如参加活动的学生较多,场地比较拥挤,在一些有身体接触、对抗性比较激烈的项目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极易造成损伤的发生。
(2)体育场馆及训练设施不安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平日对体育设施的安全性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有时发现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存在安全隐患,也抱着“得用且用”的侥幸心理,报修、维修不及时,最终酿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3)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由于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脏器方面)或检查不认真,极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1)场地器材未达标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需求,难以达到教育部对学校体育场地方面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导致场地器材使用频率偏高,此外,还有场地器材维护不足或者场地年久失修,也给体育运动安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2)维护措施不当。学校不重视对体育场地器材的维护,没有在设施边上设警示牌提醒学生,特别是一些容易损坏的体育设施。学生缺乏保护体育场地设施的意识,不少学生的粗鲁做法直接导致学校器材受到损。
(3)管理责任模糊。学校的体育设施需要专人管理。而许多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人员多为一些非专业的人士,不懂管理,不懂维修,这也是致使部分设施不能及时修缮,成为不安全设施的原因。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其本身存在着安全事故的隐患,应引起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注意。例如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对抗性较强、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项目时容易出现碰撞、摔伤、扭伤,体操、田径课上的一些器械运动项目上容易摔伤、擦伤、软组织受伤。这些体育运动项目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需体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注意,老师的提醒,学生的小心都是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因素,以及学生自身有的特异体质、疾病或心理异常,也是导致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定期对体育教师培训和考核。体育教师在风险处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内容中是否涉及运动安全知识、能否识别学生异常表现、预测运动损伤风险和安全防范意识等,都是引发运动损伤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教师培训提高对运动风险的识别与应对,减少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学生运动风险的发生。
(2)配置专门医疗人员。建议学校配置专门的医疗人员,对运动伤害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根据学生健康体检状况和运动伤害治疗记录,形成学生身体健康的动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学校进行运动风险管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体育活动的方式与运动强度进行识别,从而降低运动伤害风险的发生。
(3)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学校要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提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伤害事故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学校有关领导必须严格审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并随时检查实施情况。
(4)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因此,应把安全教育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将“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培养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使全体师生能够懂得预防运动伤害的必然性,逐渐提升师生对危险发生的预见性。作为校方,要经常安排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开展有关安全教育的报告会或者讲座,并善于运用学校宣传工具进行如何降低运动风险的宣传。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风险规避策略,可以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例如,具有特异体质的学生特别是心脏疾病的学生应回避剧烈的体育运动;身体状况欠佳、处于感冒发烧等疾病期也应回避体育运动;特殊天气情况下,炎热天气、大风、下雨也应该回避。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平时要经常性地进行有氧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同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肌肉训练,加强对关节的保护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程度。再者,还要加强身体的柔韧性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等,为体育活动打下基础,以减少受伤的机率。
(3)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运动,上课时要注意力集中,注意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不盲目粗心的去练习,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防止由于动作技术复杂、动作概念模糊或难度较大而发生体育运动的损伤。
(4)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学生自身要加强应对伤害事故的能力,树立健康安全的运动观念,做到有意识的保护学校内的场地设施,主动自愿购买自身保险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个人健康档案。自觉做到不在课堂上追逐嬉戏,遵守老师的各项要求,在动作练习时,同学之间要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1)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体育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自己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对有身体疾病的学生要做好妥善的安排;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体育课要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师要集中注意在学生的身上,及时发现并制止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等。体育教师在平时更要不断加强思想素质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上课前,对教学安全要有足够的认识,对练习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动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准备活动,使学生从心里上身体上做好练习准备。在教学中,还应健全各种安全措施、做到充分发挥体育小骨干的作用,认真去执行各项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把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减小到最低的限度。
(2)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制作健康卡片,整体把握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引起对准备活动的重视,在进行体育运动前做好足够的准备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使学生懂得在各种体育项目中相对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包括在运动伤害事故发生时的自救。
(3)加强教师自身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面地掌握体育的相关安全知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意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要善于发现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在进行危险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时要有合理的保护措施。教师上课前要积极检查体育场地器材,教学中要强调本课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提醒学生保持警觉,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冬天或气温较低时,应加长准备活动的时间,以及课程安排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4)教师要掌握简单的急救处理方法。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职责不仅仅是上课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保障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在体育活动中,常会出现如骨折、脱臼、中暑、抽筋等突发伤害事故。一旦出事故发生,教师要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初步的紧急处理,以缓解受伤学生的痛苦,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资金投入是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前提,资金投入量的多少决定着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而体育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应注重对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使中小学体育场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完善设备的管理。学校应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学校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测,场地要做到平整无凹凸,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修理。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杜绝器材、设施在损坏的情况下使用和超期使用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地,避免因为场地拥挤而发生伤害事故。学校要安排专门人员对运动场地进行管理和维护,以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安全因素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免出现伤害事故,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果课前精心备课,课堂组织严密,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施教,并注意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对场地器材加强养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有效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并掌握其成因,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引起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的足够重视,把伤害事故降到最低点。
[1] Alex J.Nelson,Christy L Collins,Ellen E Yard,Sarah K Fields,R Dawn Comstock.Ankle Injuries Among United States High School Sports Athletes,2005—2006[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7.
[2] John W Powell,Kim D Barber-Foss,Injury Patterns in Selected High School Sports:A Review of the 19951997 Seasons[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1999.
[3] 苏玉凤,等.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4] 周雯艳,等.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宜春学院学报,2009.
[5] 尚志强.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
[6] 陈峰.王勇.闫军.吴敏.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四川体育科学,2006(6).
[7] 郭修金.周亦瑾.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与预防措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