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林,蒋东升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境内分布了汉、壮、仡佬、苗、彝等民族。[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成了绚丽灿烂、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彝族火把节和苗族跳坡节是广西隆林县彝族和苗族两个少数民族比较隆重的民俗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节日已成为展示民俗体育的平台,探讨隆林县民俗体育文化与民俗节日新型关系及其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当天,白天彝族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宗;入夜人们手持火把,绕着住宅和田间地头转,然后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相传,在远古时代,彝族人民辛勤劳作过着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生活。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敲诈勒索彝族人民,彝族民族奋勇反击。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在反击战中杀死了凶神斯热阿比,为民除害。天王大怒,就放下“天虫”要将彝族的庄稼吃尽,彝族人民便用火把烧“天虫”,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地处都是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终于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这一天将天虫消灭。彝族人民捧起酒杯、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消灭了天虫。此后,彝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这一天都要举行欢庆活动,相袭成俗,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火把节”。[2]
(1)打磨秋。打磨秋是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彝族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天都是黑沉沉的,不下雨,也不见太阳,以至于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大家正在发愁时,李家兄弟想出个办法,拿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着磨秋和老天爷说情,他们打了十五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把老天爷感动了。天上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雨后阳光普照,庄稼回生。人们得救了,但李家兄弟却因淋雨后得重病死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兄弟的功绩,每到节日时都举行打磨秋的活动。
打磨秋时,两人在旋木的两端,用腹部贴杆双手抱杆。开始时,两人双手掌心向里抱杆,小跑几步,使杆以旋木中点为圆心,杆与地面平行旋转,两人同时一腿向前上方摆起,另一脚用力蹬地,屈臂引体,腹部靠杆,并腿后伸翻身成双臂抱杆俯撑姿势。每当旋木一端下降至一定高度时,以脚用适度力量蹬地,两人依旋木一起一落地旋转。高水平者一条大腿与腹部夹杆,另一腿向后伸直,然后双手撤杆前伸,引得阵阵惊叫。
(2)抱腰。抱腰比赛也称摔跤,彝族青年男子喜爱抱腰比赛。抱腰比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抱腰,即双方队员面对面、双脚前后站立,上体稍前倾,双方队员的上体呈交叉状。如果双方以右侧肢体丰靠,则以右臂从对方的背后、左臂从对方的腹前将对方抱紧。比赛时,双方斗智角力,若将对方抱起双脚朝天即算赢一局;另一种是交叉抱腰,即双方队员一只手臂从一侧的肩上,另一只手臂从对侧的腋下将对方抱紧,比赛时,如将对方摔倒并压在身下,即为赢一局。比赛设三局两胜制,获得冠军者被誉为“摔跤王”。
(3)顶牛。顶牛比赛是彝族人民模仿公牛打架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当喜庆节日,都要举行顶牛比赛。顶牛比赛时,各村寨或同姓宗族都选派一名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参加。比赛开始前,在场地内画一个直径为三至七米的大圆圈,经圆心画一条直线为中间线,双方队员双手撑地跪于地上,用肩顶肩或头顶头;比赛开始,双手不得离地,双脚用力蹬地,使劲往前顶,将对方顶出圆圈者为胜。获得比赛冠军者被称为“顶牛王”的称号。
每年的农历初二至十四日举行的“跳坡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跳坡节”这天,方圆数十公里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不少家庭和村寨都倾巢出动,从四面八方纷纷前来“赶跳坡”。过去,跳坡会是隆林县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意中人的节日。这一天是隆林苗族同胞特别是青年小伙子更是期盼已久的日子,因为,节日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和体育竞技活动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跳坡在苗语中的意思为“玩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称,其意为“围着坡杆转”。[3]
关于跳坡节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古时候苗族遭到外族入侵,苗族人民在孟子佑的率领下进行英勇的反击。苗族首领孟子佑命人在山坡上立了一根高大的旗杆,上面挂着苗族的战旗,旗杆下人们吹起芦笙,跳起了舞蹈,表达苗族人民不屈服外来侵略,誓将反抗到底的决心。听到熟悉的芦笙音乐,被打散躲藏在密林中的士兵又汇拢在一起,孟子佑率领他们又投入到战斗中,并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苗族最终战败,孟子佑被杀,苗族人民被迫迁移。后来,每到孟子佑的祭日,苗人在山坡上立一根旗杆,挂上红绸布、一壶酒、一块腊肉,纪念孟子佑。红绸布代表战旗,酒和腊肉象征士兵出征时的食物,这项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跳坡节。[4]
(1)爬坡杆。爬坡杆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关于爬坡杆有一个传说,苗族人民不屈服于残暴统治者的奴役,“弱格”(即苗族的奴隶)在孟子佑的率领下,同“那祖”(奴隶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斗争中,孟子佑不幸牺牲,苗族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为孟子佑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在他的墓前竖起一根又高又滑的木杆,将酒肉挂在杆顶,以此来祭拜孟子佑,村寨里的群众闻知,有数千人赶来观看。于是有人提议:今天谁能身子不贴杆,只用手、脚爬到顶,就奖淳酒一坛。结果许多小伙子积极响应,其中一名小伙子的爬法与众不同,他只用双手抓住杆,两脚朝天,头部朝下,迅速爬到杆顶,然后双脚夹着杆快速下滑,顺利到达地面,在场的观众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倒杆郎”,视他为苗族的勇敢者。后来,爬坡杆这一苗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逐渐流传开来,并流传至今。
坡杆长约10m,选用围度较均匀、光滑的杉木制成,杆顶固定套有四个铁环的顶扣。将坡杆垂直立起,下端埋入土中或套上底盘固定,用四条粗绳分别栓住顶扣四个铁环并因固定在地面的四个方位。爬坡杆的习俗是顺爬时,胸腹部不能贴杆,倒爬比顺爬更能博得掌声,下滑时双手不能扶杆且头必须朝下。每到跳坡节来临,各村、屯、寨或家族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参加比赛。获得“倒杆郎”的参赛者,由于为村、屯、寨或家族争得荣誉,会受得人们的尊敬,未婚小伙子还会得到姑娘的青睐。
(2)跳芦笙。跳芦笙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者在吹奏芦笙的同时,表演各种动作。如“龙凤盘坐”、“公鸡斗架”等,高超的表演技巧引来阵阵喝彩。隆林跳芦笙最绝的要数“踩锅桩”和“滚地龙”。
“踩锅桩”就是两名表演者在三根木桩上跳芦笙舞。在平地上呈三角形埋三根高约二米、粗如碗口木桩,桩阵旁边放一张长凳。表演者吹奏芦笙,跨上长凳跃上木桩,两人同时在三根木桩上表演。在桩上表演时,不能中断吹奏芦笙,须一脚支撑,伴随着吹奏节拍在桩上跳跃,还要做出各种表达情感的动作。
“滚地龙”表演者口、手不离芦笙,吹奏音乐不中断,表演者做出前滚翻、后滚翻、“乌龙绞柱”等高难度动作。
(3)跳雷。跳雷作为隆林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以同姓宗族为单位举行的。每个姓氏每年轮流一户主办跳雷。跳雷起源于原始社会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每至秋后农闲时,苗族人民就以“跳雷”的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到举行跳雷活动之际,各家各户将事先准备好的七色彩线交给主办户,并在主办户家附近的空地上,用木条搭一个彩门,彩门的大小以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定,然后,将七色彩线披在门额上,门额正中系两把嫩芭茅草,彩门前放两背篓鲜红辣椒。
跳雷时,彩门内站满了笑逐颜开的少女,门外是手持弓箭、整装待发、充满期待的年轻小伙子。当族老发出开始的呼号后,小伙子们冲进彩门,将红辣椒穿在箭头上,并将它射到越过主办户屋顶的最高处。族老发号跳雷时,小伙子们一边唱着传情达意的山歌,一面将各家各户的七色彩线连接好并将女青年围起来,男女青年绕圈尽情地跳起苗族的舞蹈,祈求来年五谷丰收,青年男女希望自己能找到如意伴侣。
据《辞海》释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在人类社会历史阶段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内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的反映,是人们理想、意志、诉求、情感的产物,是一定群体的文化认同。如苗族的爬坡杆,苗族同胞将民族情感、民族英雄凝聚在这项体育活动中,是苗族人民表达对民族英雄孟子佑的敬慕之情的一种文化认同。
民俗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节日中习俗内容是活动主体的意志表达。民俗节日中人们最直接的外在情感表现,莫过于身体语言——原始体育活动。民俗体育也成为传统节日中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纵观隆林的跳坡节和火把节,均包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蕴深刻的民俗体育活动。从这些体育活动中,可以窥探隆林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精彩画面,民俗体育成了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节日里的民俗体育被注入了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与节日的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了节日文化。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人们只有在节日才能够尽情地狂欢。粗犷的身体语言就成了节日的“主角”,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理想诉求,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民俗传统节日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现的平台。考查隆林民俗节日和民俗体育,不管是彝族火把节、苗族跳坡节都融入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隆林的彝族火把节原本是祭祀彝族英雄阿提拉巴,跳坡节是苗族人民纪念民族英雄孟子佑而举行的活动,然而,火把节上打磨秋、抱腰、顶牛,跳坡节上爬坡杆、跳芦笙、跳雷等民俗体育活动无一不成为节日的“主角”。民俗节日成为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广西隆林县是一个居住多个民族的自治县。千百年来,隆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这些优秀的体育文化对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隆林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隆林民俗体育在历史的流变中发生嬗变。隆林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冲击,部分传统体育濒临失传。因此,隆林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千百年来,民俗体育已与民俗节日唇齿相依。民俗体育虽然不是节日的主题,但是民俗体育却成了节日绝对的“主角”。不管是跳坡节还是火把节,民俗体育节是装扮得熠熠生辉,炫丽多姿。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方面,民俗节日为体育活动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发挥着载体的作用,民俗体育因此世代相传;另一方面,因为融入了民俗体育元素,节日文化变得丰富多彩、炫丽多姿。因此,在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把握好民俗节日与体育之间的联系,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使节日文化和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隆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共同构筑了隆林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后,在隆林县挖掘整理出数十项少数民俗体育项目,如踩风车、爬坡杆、打磨秋等颇具隆林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颇具影响力。如爬坡杆、打磨秋代表队曾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俗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并获得表演一等奖。要进一步加强隆林民俗体育发展,就要充分挖掘隆林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整合民俗体育资源,将落流于民间的民俗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使之公之于世。结合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开发隆林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蕴含文化内涵、影响力大的体育文化精品,促进隆林民俗体育的发展,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要让老百姓知道,老祖宗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体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新跨越。
苗族跳坡节和彝族火把节是隆林地方苗族和彝族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已延续数百年,是苗族和彝族传统体育展示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隆林县政府出资每年定期举办“隆林跳坡节”和“隆林火把节”等民俗节日,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区内、国内的观众、学者甚至海外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慕名而来。2009年火把节,商品交易达150万。[6]通过举办跳坡节和火把节促进了隆林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7]不管是“隆林跳坡节”还是“隆林火把节”主会场的活动,民族体育都是活动的“主角”,实现了“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民族体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发挥了民族体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隆林县这些民俗活动与武呜“三月三”相比经济活动比较单一,局限于商品交易、住宿餐饮业等。与武呜的“三月三”歌圩相比,2010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当场就签约项目九个,合同投资签约达37亿元。[8]隆林县应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这一平台,扩大各种经贸活动,特别是各类招投资项目的引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民族体育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
隆林民俗体育是隆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它的发生、发展与隆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水乳交融。它从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又回馈到社会中来,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基因”。隆林民俗体育发端于农耕文化,是数千年来隆林各族人民的意志、心理的积淀,经过历史的洗礼,带有乡土的气息和质朴的诉求,从民俗体育文化中也折射出传统的优秀品质。
因此,要发挥隆林民俗体育在建设“文化隆林”、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积极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民俗体育既不丢失传统文化内涵,也具有现代体育的激烈性、对抗性等特性,满足现代人对体育的诉求,促进隆林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如苗族的“跳雷”,如果将该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或全民健身工程中,可通过修改或删除部分仪式,并对动作、场地、器材等作适当改造,使之既蕴藏苗族文化,又具现代体育的特性;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特色,为更多人所接受。
隆林是一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誉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彝族“火把节”、苗族“跳坡节”、仡佬族“尝新节”等蕴含民族独特韵味的民俗风情节日,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民俗节日中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也“名声在外”。苗族的芦笙舞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名录;彝族打磨秋、苗族爬坡杆、壮族踩风车等少数民俗体育项目深受喜爱,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将民族风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民俗风情游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可以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具有“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之称的隆林,仍没有开发出风情游和民族体育游项目,应考虑增加民俗旅游、融入少数民俗体育,使民俗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旅游的品位,实现旅游业和民族体育发展的共赢。
隆林县丰富的体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隆林县各民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历史的年轮驰入以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根植于农耕文化“土壤”的民俗体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体育的挤压。民俗体育与民俗节日密切相关,民俗节日成了民俗体育展示的重要平台,民俗体育也成为人们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隆林被誉称为“活的民族博物馆”,“跳坡节”、“火把节”、“偿新节”等民俗节日的兴盛促进了当地民族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也丰富了当地民俗节日的内涵。因此,隆林县在民俗节日兴办与民俗体育传承方面应进行更多地有益探索。在建设隆林精品文化、促进隆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1]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M].柳州: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龙杰.火的民族——隆林彝族火把节[EB/OL].gx.greenchian.tv/nes.php?id=3637(绿色中国广西图文频道).2009-08-17.
[3]苗族隆林跳坡节[EB/OL].http://travel.VeryEast.Cn 2007-05-17.
[4]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产业领导小组.五彩隆林·风土卷[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7.
[5]广西隆林跳坡节——民族文化活化石[EB/OL].www.lancd.com/bencandy.php?fid-33-id-659-page-1.htm(隆 林 网)2010-02-22.
[6]隆林火把节打响民族旅游牌[EB/OL].http://gx.house.sina.com.cn.(广西日报),2009-08-17.
[7]隆林“火把节”“火”了隆林旅游和餐饮业[EB/OL].百色旅游 www.bsly.com.cn 2009-8-25.
[8]民歌搭台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签约37亿元[EB/OL].http://www.nnnews.net/News.2010-4-18 12:28:25.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