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霍乱与帝国顽疾
——医学社会学视角看《德库拉》的疾病建构

2014-02-11 13:54:57王亭亭蒋天平
关键词:瘴气斯托克库拉

王亭亭,蒋天平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西方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有关吸血鬼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随着哥特小说的流行,这种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邪恶个体也成为哥特小说中极具代表的人物形象。爱尔兰小说家布拉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关于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德库拉》虽然并不是最早的有关吸血鬼的小说,但其影响却是最大最深远的,被公认为是吸血鬼文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以来学者和批评家们不再将哥特小说简单地看作是趣味低下的大众文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哥特小说的代表作《德库拉》。其中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者多以心理分析为视角,对这部作品中的性别、欲望和潜意识等进行各种解读;之后批评者们认识到这种批评视角的局限性,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们力图结合历史、道德和社会等因素来发掘吸血鬼更多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更富有创意和多样性,吸血鬼与爱尔兰文学,甚至现代技术的关系等都成了研究的新方向。当各种研究热衷于吸血鬼形象中的各种隐喻或转喻时,其中明显的疾病话语却鲜有人问津。小说中吸血鬼与疾病的联系十分紧密,吸血鬼就像是传染病的同义词:它不仅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疾病),还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多的伤害(传染源)。医学社会学认为疾病也是社会的构成部分,而医学与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紧密联系。医学社会学家谢尔登·沃茨就在其《流行病与历史:疾病、权力和帝国主义》里将疾病分为生理性的疾病和“疾病建构”(disease construct),其中后者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文化过滤”[1],是人对疾病的想象、认知和论述。本文将结合19世纪英国的霍乱疫情来挖掘小说《德库拉》中的疾病根源和社会认知,并揭示这一“疾病建构”中的多元社会隐喻。

一、《德库拉》中的霍乱想象

文学和医学一样,都不同程度的与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古老的主题相关。传染病的破坏力强且传染性广,每一次爆发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甚至比战争、革命更猛烈,所以文学作品中一直都不乏它的身影。对于19世纪英国文学创作产生最大影响的传染病莫过于霍乱。霍乱疫情不仅直接出现在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艰难时世》中,还藏身于其他各部文学作品里。小说《德库拉》虽然没有直接将吸血鬼等同于霍乱,但从斯托克对于吸血鬼的入侵途径、受害者的症状的种种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吸血鬼就是霍乱的邪恶化身。

“霍乱是从19世纪初开始传播的。1817-1818年,已知霍乱最早从印度外传,”[2]随后它成为“19世纪最令人害怕、最受人关注的世界病”[3]。 “英国政府为了防止霍乱渡海而来,在英吉利海峡严格把守,孰料霍乱已经从其他港口悄悄潜入英国。”[4]《德库拉》中吸血伯爵来到英国的路线和霍乱侵入英国的路线几乎吻合。伯爵的老巢位于喀尔巴阡山脉中部的特兰西瓦尼亚,是“欧洲最原始、最不为人知的地带”[5]2。虽然不是印度,但相对于英法德等西欧各国来说,这里是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神秘古老的“东方”。更巧的是伯爵入侵英国的交通工具都与霍乱相同,甚至他也同霍乱一样避开了封锁重重的英吉利海峡,渡过北海来到了约克郡的海滨小镇怀特白。

虽然霍乱的早期症状和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相似,但是它的突发性更强更快、死亡率极高。“刚感染霍乱时,患者会感到全身虚弱、盗汗和胃部颤动,随后是惊人的腹泻。腹泻持续几小时后,脱水带来了痉挛和四肢的剧痛,当身体排干了他的体液时,体重迅速下降,皮肤开始松弛地堆叠、起皱,肤色开始变蓝,最后几乎暗成了黑色。”[6]上述这些症状在感染后5-12小时内就会出现,之后患者就会昏迷和死亡,过程一般不超过24小时。现代医学发现呕吐和腹泻导致的体液急剧减少,进而身体中电解质严重的失调是霍乱致死的关键原因。小说中德库拉伯爵吸食的正是人体中另一种重要的液体——血液。当露西成为伯爵的猎物后,一次次的失血使她“几乎处于一种昏迷状态,脸色看起来比以前更加苍白、病态,她的嘴唇也是白色的,牙龈似乎都萎缩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具长期遭受病痛折磨而亡的尸体”[5]169。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们一定不难想象露西的样子,霍乱肆虐时他们能见到不少类似的病患。

实际上斯托克之所以可以如此精准地将霍乱拟人化为邪恶的吸血鬼,不仅因为他是这些灾难的见证者,还因为他能接触到更多的关于霍乱的第一手信息,而其中大多数都来自医学界的专业人士。早在斯托克幼年时他的母亲就向他描述过斯莱戈郡(Sligo)霍乱时的惨状[7]。斯托克的家族中更是不乏专业的医学人士。他的叔叔威廉·斯托克是当时爱尔兰著名的医生,与都柏林的热病医院合作密切,这所医院正是19世纪爱尔兰最有影响力的传染病医院之一。斯托克的两个兄弟也都是医生,特别是他的哥哥乔治还曾经在东欧做过军医,虽然斯托克从未踏足东欧,但他的作品中对当地人情风土的细致刻画能让我们看出乔治的这段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丰富的医学知识让斯托克成功地将霍乱化身成吸血鬼,这样不仅给读者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更可以让他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霍乱的认知和思考。

二、《德库拉》中建构于吸血鬼之上的霍乱认知

早期对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人们往往借助宗教神学来解释,认为这些瘟疫都是“上帝之怒”(the wrath of God),即上天对人类罪孽的惩罚。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病源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但到19世纪时,对于霍乱究竟为何物的问题,医学界仍无法给出定论。由于瘴气说、接触传染说和19世纪末期逐渐流行的细菌说等各种学说的并存,使得公众对霍乱的认知十分混乱。小说《德库拉》中的主人公们尝试了多种对抗吸血鬼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就如同现实世界人们对霍乱认知的有限和不确定。

接触传染说从17世纪成型伊始就被人所接受。虽然不清楚传染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发现它们会按照人际间交往的大致路径传播。因此接触传染说认为疾病是通过亲密的接触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的,所以要应对疾病的传播,检疫隔离(quarantine)就是最佳手段。19世纪初霍乱开始肆虐于欧洲大陆时,英国就对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船只实施了检疫隔离措施。然而霍乱还是于1831年到达了英国的桑德兰(Sunderland)港口,并迅速扩散开来,封门闭户的隔离措施还引发了各地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人们开始质疑检疫隔离的有效性,进而批评接触传染说对自由贸易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小说中吸血伯爵乘坐商船在暴风雨中安全入港并马上给当地带来了杀戮和恐慌,巨浪和浓雾都没能阻止吸血鬼的到来,就如同现实中的检疫隔离措施在阻止霍乱蔓延时的失败一样。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斯托克对接触传染说的质疑,至少是对其所采用的预防措施的不认同。对比斯托克早期的同样以防疫传染性疾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隐形的巨人》(TheInvisibleGiant),小说中他将城市周边看不见的巨人比做守护城市不受外来疾病侵入的保护神,可见当时斯托克对接触传染说和检疫隔离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在小说《德库拉》中已明显开始动摇,他试图以另一种霍乱认知为基础来创作出消灭吸血鬼的有效方法。

瘴气说试图从源头解释霍乱的传染。疾病专家索斯伍德·史密斯(Southwood Smith)于1830年发表了瘴气说的宣言之作《论热病》,他对热病(即传染病)的解释是:“热病的直接或激发原因是有机体在腐烂或分解时所形成的有毒物”[8]。这些有毒物聚集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瘴气,瘴气被人体吸入后就会毒害并最终破坏人体器官。不少医务人员都积极地从霍乱与周边空气、水和土壤的关系等各方面论证瘴气说的正确性,而它的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是英国的传奇英雄南丁格尔,她不断在其著作中强调护理病人时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清洁的重要。

瘴气说“弥漫”在斯托克对小说《德库拉》的创作中。小说一开始,德库拉伯爵的代理律师乔纳森·哈克就注意到了他嘴里让人恶心的腥臭气味,而伯爵的城堡中的“通道里弥漫着一种令人作呕的气味,就像陈年的泥土被翻挖出来的气味一样”[5]59。小说中恶臭与吸血鬼的联系就如同瘴气说中污秽的空气与霍乱的关系一样。当吸血鬼开始向人类发动进攻时,首先出现的都是异样的气体。露西遭受吸血鬼致命的攻击时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小点子从窗外飞了进来。它们在空中盘旋,就像探险者描绘的沙漠狂沙飞舞的场景”[5]190。米娜则更清楚地看见化身为白雾的伯爵从门缝中挤进房间。更直接的描述出现在小说的第19章,当乔纳森一行来到吸血鬼在英国藏身地卡尔法克斯古宅后,他们发现这里的“空气显得异常污浊,泥土中夹杂着像发酵后的沼气味”[5]330。(小说原文中所用的词正是瘴气miasma,中文译本中译为沼气,故注明。)直接使用“瘴气”一词体现了瘴气说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当吸血鬼成为霍乱的化身时,他藏身于瘴气中,利用毒气接近猎物。这些都可见斯托克对瘴气说的认可。

对于如何治疗被吸血鬼迫害的受害者并消灭吸血鬼的问题,小说中的专家范·黑尔辛医生采用的方法却有悖于瘴气说。他在治疗露西时,先把用大蒜花编织的花环挂在了露西的脖子上,之后“他先关紧窗户,并严实地插上插销”并嘱咐露西“就算觉得房子很闷,今晚,也不要开窗或开门”[5]174。但是范·黑尔辛的精心治疗却因露西母亲一个开窗透气的举动而前功尽弃,因此他感叹道:“那位可怜的母亲因为无知,她本来出于善良,但却扼杀了她女儿的性命”[5]178。瘴气说在此时不仅显得无用,更助长了疾病的攻击性,由此可见瘴气说地位的动摇。小说中本可以救露西一命的大蒜花正是能撼动瘴气说地位的新理论的代表,因为具有抗菌功效的大蒜花正是细菌理论中的治病良药。

1832年约翰·斯诺(John Snow)就开始怀疑霍乱的发病与传播和不洁净的空气并无关系,1848年霍乱再次流行时,他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认识并指出霍乱的传播是因为霍乱病人粪便中的致病体污染了饮用水。虽然当时的医学知识还不足以确定这种流行病的致病体,但是细菌理论已开始怀疑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是疾病及传染的罪魁祸首。之后细菌理论的假设逐渐得到证实,如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都一一确定了病原体霍乱弧菌就是引发霍乱的病因。对于医学有着灵敏触觉的斯托克也注意到了逐渐成形并成熟的细菌理论。因此小说中范·黑尔辛教授果断地使用了大蒜花来救治露西,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全面对抗吸血鬼的行动方案,其中不仅要消灭吸血鬼(传染源),还要将其藏身的泥土进行净化(灭菌)。他的这套方法完全就是细菌理论在现实中对抗霍乱的再现。

小说再现了霍乱流行时期主流医学理论。各种理论的混杂使用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霍乱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法等缺少准确的认知。然而“人体疾病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病理生理现象。它作为社会的符合表征,隐喻着人们对于疾病的不同文化理解及其疗病的文化实践”[9]。因此小说《德库拉》对霍乱复杂认知的建构也承载了有关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问题的多元隐喻。

三、《德库拉》中建构于吸血鬼之上的霍乱隐喻

虽然哥特小说会让人联想到迷信落后等字眼,但《德库拉》却是一本现代感十足的哥特小说。不同于之前的多发生在神秘异国的哥特小说,《德库拉》中的吸血鬼不仅来到了英国,甚至到达了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伦敦,这一独特的设计让吸血鬼与维多利亚社会的现实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霍乱——“他者”的疾病隐喻

即使没有霍乱疾病的打扰,维多利亚社会也是变化而躁动的。工业革命使城市迅猛发展、宗教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种社会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社会中各种差异和对立凸显。由于病因不详,霍乱成了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的代名词,当它与财富、阶级、种族、宗教、道德等各种因素所牵扯后,它就不再是单纯的疾病,它叠加在已有的社会差异上,成了穷人的疾病、犹太人的疾病、天主教徒的罪孽和对堕落者的惩戒,成了用以区别和指责“他者”的隐喻。

小说《德库拉》中作为霍乱化身的吸血鬼伯爵也是异族、异教徒、道德败坏之徒,不折不扣的“他者”,但是先后被他“感染”的露西和米娜却都是地道的英国人、英国国教徒、是“灵魂深处非常纯洁正直”的好姑娘[5]75,心理分析批评家们曾用潜意识里的逾越来分析露西成为吸血鬼的原因,认为她是一个潜在的堕落者并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吸血鬼。但是其他的受害者就很难用欲望和堕落说解释,比如米娜这个完美的维多利亚女性为何也会成为伯爵的猎物呢?小说中人人都可能成为吸血鬼的受害者,而作者却无意为他们受害的原因作出解答。这种关于吸血鬼,以及其猎物的各种模糊表述正是霍乱被征用为社会话语时复杂内涵的表现。面对各种医学与社会话语,作者也无法断言哪个“他者”该为霍乱背负罪名。但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现实里,有一点是绝对确定的:吸血鬼顺利地来到了英国并成功地在这里猎食,霍乱也频频光顾英国并在这里肆虐,那么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必有让吸血鬼(霍乱)“钟情”之处。

(二)霍乱——帝国的疾病隐喻

因为吸血鬼的魔力会受到时间、地点、潮汐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他来英国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小说中的专家范·黑尔辛教授曾分析道“只要它在自己的活动范围之内,它就会胡作非为,比如它睡觉用的泥土、棺材、地狱还有其他的不洁的地方”[5]316,因此伯爵委托乔纳森·哈克在英国购买的卡尔法克斯古宅就成了他在异国安居的关键,这座布满灰尘、蜘蛛网,长期废置充满腐臭和血腥味的古宅完全就是伯爵城堡在英国的翻版。惊人的相似不仅让哈克在古宅中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看见德库拉伯爵的幻觉,也让读者看到了英国也有适宜吸血鬼(霍乱)孳生的“不洁之地”。这种相似性揭示出霍乱的诱因实际上在英国国内国外都是存在的。如果说卡尔法克斯古宅是吸血鬼在英国肆虐的“天时地利”,那么一手操办了这笔跨国地产交易的乔纳森·哈克就是吸血鬼的“内应”。

乔纳森·哈克作为伯爵在英国的代理律师,不仅为他在英国购置房产还亲自来到特兰西瓦尼亚帮助其准备行程。小说以哈克前往特兰西瓦尼亚的旅行日记开始,他高人一等的姿态在日记中展露无遗:哈克在日记中虽饶有兴趣地记录了沿途特有的食物、服饰等,但更详细地记录了一路上火车晚点的情况,并得出结论“越往东走,火车就越容易晚点”[5]3。来到城堡后哈克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还给他招来杀身之祸。起初伯爵将哈克骗至城堡时并没想取其性命,只想通过他更好地了解英国,为自己的出行做准备。但哈克在察觉到各种蹊跷后不但不警觉,反而无视德库拉的警告擅自闯入城堡中的禁地,不仅大胆地留宿于此还天真地给这个本是特兰西瓦尼亚风格的房间编造出西方骑士和少女的故事。他的冒失行为唤醒了沉睡于此的三个女吸血鬼并差点害死自己。哈克的行为不由让人联想到英帝国的殖民者“开拓”世界的情境,他们自负、大胆、到处强加自己的意识形态却不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禁忌,他们会惹“霍”上身也不足为奇。

遥远东方的吸血伯爵能顺利来到当时西方文明的中心,哈克周到的服务功不可没,他不仅为伯爵解释法律事宜,还帮助他练习英语的语音语调,讲解英国社会各种举止礼仪。对于哈克尽心的服务仅从职业操守来解释显然不够充分,他的辛勤工作更是任务中巨大的利益使然。哈克在临出发时知道了自己资格考试合格并已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律师,这种资格和地位的提升让他吃惊,而且他的上司霍金斯先生在介绍信中称他为“优秀的人选”,在他的事务所成长很快。地位的提升和可能获得的利益才是哈克最大的动力。由于出色的工作,哈克如愿以偿的被霍金斯先生邀请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在霍金斯先生死后继承了其事务所和所有财产,成了“一位非常富有的主管”[5]226。利益在这场灾难中的关键意义在小说第23章中有一处象征性的展现。当哈克终于意识到是自己亲手招来了灾害,决定联手范·黑尔辛教授等追剿吸血鬼,当他们伏击伯爵时,哈克最先出击,“他手持那把大反曲刀朝伯爵猛砍去…这一刀直刺伯爵的心脏,但是刀子只在他的大衣上划出一道大口子,一大把钞票和一些金币从里面掉了出来”[5]400。哈克这一刀从伯爵大衣中划出的钱币就是他与吸血鬼之间关系本质的象征。

当斯托克向我们揭示不洁的英国古宅和醉心利益的英国律师在伦敦变为吸血鬼屠场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时,他已将批评的矛头指向“自我”而不是“他者”。正如霍乱肆虐的维多利亚帝国中,当一些人利用疾病来相互攻击时,也有不少人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帝国的殖民扩展和海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间接促成了疾病的传播;工业革命发展使城市人口激增,而治安管理、卫生、教育等公共事务却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成为拥挤、混乱、肮脏之地;金钱利益驱使人们忽视了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如对环境,特别是对水的污染。各地的河流俨然就是散发着恶臭的吸血鬼城堡:“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10]就如同小说中吸血鬼作恶的背后有众多“帮凶”一样,霍乱大肆传播的原因也不只是小小的霍乱弧菌而已。霍乱的爆发不可简单地看成是穷人的疾病或持异议者的疾病,它更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体事件、一种“社会病”,是维多利亚社会“所有事物的隐喻,是现代问题的同义语”[11]。

小说《德库拉》中众人联手追踪伯爵至其老巢,刺穿其心脏,永远结束了吸血鬼带来的噩梦,但是现实中英帝国的噩梦才刚刚开始。虽然随着对霍乱认知的逐渐深入,英国人明确了对这种传染病的应对之策,积极推行以城市改造为主的大规模公共卫生运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霍乱弧菌的威胁消失了,但是其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治,帝国的“乔纳森·哈克 ”仍随时准备着去“东方”攫取更大的利益,为日后帝国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吸血伯爵曾骄傲地介绍他的民族,说其“狂热的善战精神在横扫欧洲、亚洲以及非洲沿海的时候被表现得淋漓尽致”[6]35,但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也只剩一座断壁残垣的吸血鬼城堡。那么英国那座与吸血鬼城堡极为相似的卡尔法克斯古宅也预示着这个建立在殖民地财富上的“日不落帝国”正走向由盛而衰的结局。

四、结论

小说《德库拉》中的疾病话语虽然显而易见但并不浅显,作者借助吸血鬼这个传统的哥特角色,建构出对霍乱的想象和认知,并讨论了由霍乱疫情暴露出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帝国的殖民、贸易、城市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各种问题。小说中的帝国英雄们消灭了吸血鬼,现实中的大英帝国也成功地应对了霍乱疫情,但不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中隐喻的帝国之疾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医治”,小说中暗示的帝国衰落也终将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 Watts Sheldon J.Epidemics and history:Disease,power and imperialism[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122.

[2] [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疾病改变历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14.

[3] Howe George Melvyn.People,environment,disease an-d death:A medical geography of britain throughout the age [M].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97:155

[4] 毛利霞.浅论1831-1849年间英国人对霍乱的反应和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4):120-124.

[5]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德库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6] [美]霍华德·马凯尔.瘟疫的故事——瘟疫改变人类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悲惨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6.

[7] McNally Raymond T,Radu Florescu.In search of dr-acula:The history of dracula and vampires [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4:137.

[8] Southwood Smith.The common nature of epidemics,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e and civilization:Also,remarks on contagion and quarantine[M].London:J.B.Lippincott& Company,1866:19.

[9] 王曙光,张胜康.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 [J].医学与哲学,2002(9):22-25.

[10]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4.

[11] Erin O’Connor.Raw material:Producing pathology in victorian culture [M].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27.

猜你喜欢
瘴气斯托克库拉
中医湿、瘴、疠邪源流合考❋
追问“性别”的法律真意——博斯托克诉佐治亚州克莱顿郡
反歧视评论(2022年0期)2022-10-21 06:15:06
Who is your favorite Halloween character?谁是你最爱的万圣节角色?
古代广西瘴气与谪官对广西的开发
大城市里的小象
马库拉:他解救乔布斯于危难时
北广人物(2017年38期)2018-02-08 19:38:07
《成仙儿》
家用汽车(2017年9期)2017-10-30 14:57:40
站在高空看球场
足球周刊(2014年33期)2014-11-14 17:14:16
乐观的信念
幸福·悦读(2012年10期)2012-11-12 01:23:36
“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视域中的西南边疆及土司研究
民族学刊(2012年5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