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宇晖
(琼州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虬髯客传》是唐代豪侠传奇中最有争议的一篇。其创作时代及作者迄今未有定论,最早鲁迅、汪辟疆之杜光庭说已被众多研究推翻,当代学者关于作者之争主要在张说、裴硎之间。折中众议,本文取晚唐裴硎说。
《虬髯客传》一般定位为豪侠传奇,实际上其同时也是一篇历史小说。小说的主要背景地在河东道,它的创作与唐王朝李氏父子岁末在太原的历史活动有着种种的关联,其中小说角色的选择、相关情节的设计、主人公形象的内涵,都与唐代河东道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可以揭示出这篇名作的创作机制。
《虬髯客传》全篇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开头至“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为第一部分,写李靖在长安谒见杨素,与红拂夜奔之事,故事发生地在长安;由“将归太原”至“公策马而归”为第二部分,写李靖、红拂与虬髯客相遇及在太原暗会李世民之事,故事发生地在河东道;“既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小说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虬髯客赠金而别、海外创业之事,故事发生地在长安。此篇小说的创作机制与唐初太原创业史密切相关,共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李靖为小说主人公;二是李靖、红拂与虬髯客相遇地点选择在灵石;三是道士相面的情节设计;四是李世民之虬须转嫁于虬髯客之问题。由以上四点对有关人物、地点、情节方面的精心设置,可以看出作者小说创作构思非随意而为,其主题寄托深远。
(一)选择李靖为小说主人公
小说主人公共有三位,有历史原型的是李靖。唐初随李渊父子太原起义的谋臣猛将如云,为什么作者单单选取了李靖为小说主人公,值得进一步研究。刘志伟在《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中即提出了这一疑问,小说“为什么不选择杜甫《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中所提及的王珪之类的人物,而非要以李靖作为贯穿全传的人物”[1]?刘志伟在文中没有对此进行解答。笔者认为作者选择李靖作小说的主人公,是因为李靖之生平与河东道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第一,李靖在隋末即任职于河东道。《旧唐书·李靖传》云,“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2]2475-2476。按《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三朔州》条载:“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罢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郡,皇朝改为朔州。”李靖因在河东道任职发觉李渊之异图而上告,终为李世民所救,入其幕府,此为小说中李靖先忠于隋朝谒见杨素,最终投靠李世民的历史影像。第二,李靖之军事征战功业亦有在河东道实现者。唐初,唐朝与北部突厥的主要战事集中在河东道北部至阴山之间的广大地区。贞观三年,以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驱逐突厥,“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颉利可汗不虞于靖,……一日数惊”[2]2479。至贞观四年,与东突厥之战为决定性战役,此役唐朝获决定性胜利,主帅即李靖,本年二月,李靖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轻骑远遁。三月生擒颉利,献于京师[2]39-40。唐太宗建立不世功业,河东此役至为关键。就时、地、事合观,小说选李靖为主人公最为贴切。第三,由于李靖在河东生活并作过战,在其去世后,河东道即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这对裴硎的创作不无影响。传说在《虬髯客传》一书之前,李复言《续玄怪录》载李靖于河东行雨事,作者李复言在开成五年以此作行卷于有司[3]693。故事讲述李靖早年射猎于霍山之中,代龙神行雨事,其中主要强调李靖的超人异禀和功名前定的宿命论。行雨事毕,龙母感谢李靖遂赠二奴婢,“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怡怡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靖曰:‘我猎徒,以斗猛士。今但取一奴,而取悦者,人以为我怯也。’因曰:‘两人皆取则不敢。夫人既赐,欲取怒者’”。小说最后将李靖取奴与其后来之功业相联系,“其后竟以兵权靖寇难,功盖天下,而终不及于相。岂非取奴之不得乎?……向使二人皆取,即极将相矣”[4]。按霍山,据《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载:“绵上县,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5]382。民间如此流传,裴硎作《虬髯客传》自顺理成章于开国功臣中选取李靖为小说的主人公。
另外,小说中设计虬髯客至海外创立扶余国之事,亦非作者随意而为,与李靖生平事业有间接关联。小说云,“贞观十年,……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李靖归告红拂,“沥酒东南祝拜之”。按扶余国,为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族入侵,扶余王逃往高句丽,扶余国灭亡,扶余之后代又建立高句丽国家[6]。《旧唐书·东夷传》云,“高丽者,出自扶余之别种也”[2]5319。小说中的扶余国实指唐代之高丽,而代之以古称,本在东北而小说将其设置在东南,为作者故作狡狯之笔。小说选东北之高丽为虬髯客海外创业之国,而非唐朝周围其他异域,实与李靖、唐太宗开疆拓土的功业相关。李靖一生南征北战,为唐王朝东征西讨,功勋卓越,然只有东部之高丽未能平定。史载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若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许”[2]2481。《隋唐嘉话》卷上亦载贞观十九年征辽,李靖曾随军,“至相州,病笃不能进”[7]11。此时李靖年已七十五岁高龄,未能从行。此次东征高丽,无功而返,终太宗之世,亦未能平定高丽。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二月,李世勩率大军占领扶余城,九月破平壤,高丽国灭亡[8]。作者设计让小说中的英雄豪侠完成李靖和唐太宗未竟之业,此为虬髯客创立扶余国的创作动机。巧合的是,平定高丽的元帅李世勩与虬髯客一样,也曾经是一位纵横江湖的少年侠客。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载李世勩自述其侠客经历“英公尝言:‘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时为好贼,上阵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7]。有意无意之间,虬髯客的形象之中又揉进了李世勩的影子,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
(二)灵石作为背景地的地理意义
小说中三侠相会于灵石旅舍一幕是整个故事中最见人物神采的部分,艺术描写张弛有度,尤其是虬髯客洒落、粗犷、神异的豪侠气概,成为唐传奇中的典型。先是虬髯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与红拂、李靖相识而共饮酒,此场面集中表现出虬髯客的气质性格,简洁有力。其中切下负心者的心肝下酒,侠者风度中见血腥诡异。在相会的场面描写中,并无外在环境的烘托,而选择灵石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则是作者对于小说背景环境的不写之写。按灵石,据《元和郡县志》属太原府汾州,北距汾州一百二十里,汾州东北至太原一百七十里,灵石距太原二百九十里。灵石为由河东道南部河中府辖区进入太原府辖区的第一站,其境内有雀鼠谷险隘异常,北有冷泉关,南有阴地关,唐代行人至此二关多中途歇驾,流连题句[9]。李靖、红拂由长安至太原,选灵石为中途休息之地,在唐人而言,正是合情合理。另一面更重要的是灵石为唐初开国战争中两场著名战役的发生地。第一次战役为李渊太原起兵南下时的霍邑之战,时在大业十三年七月至八月间,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于霍邑,拒李渊之师。李渊屯兵贾胡堡,两军相持,久攻不下,又值久雨粮尽,李渊与裴寂谋返太原,李世民谏止不听。“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李渊乃继续进兵,攻打霍邑。八月初雨停,李世民激宋老生出城对阵,李渊与李世民南北夹击。“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2]22按李渊军队屯兵之贾胡堡,位于灵石县南三十五里[5]379。第二次战役发生在武德三年初,李世民与宋金刚在雀鼠谷之战。先是李世民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相持于柏壁(绛州),后金刚粮尽,败退而走。李世民乘胜追击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斩俘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小说中一个主题是以虬髯客衬托唐太宗的人君之质,将三侠相会之处设置在唐太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小说人物有内在关系。在唐代,灵石作为唐王朝创业之初重大战役的发生地为人所熟知,灵石作为烘托侠义气氛的潜在背景,为唐初血腥厮杀之地,曾经有刀光剑影,伏尸遍野,与虬髯客食人心肝下酒的侠者异行之间有某种暗合。唐人闻此故事,读此小说,自然会了悟人物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协调,于现代读者则失去了其暗示性的潜在意义。
(三)道士为李世民相面情节之设计
小说中,虬髯客在太原邀请道士暗中为李世民相面,“道士一见惨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哉!救无路矣!复奚言’”。暗示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前此虬髯客已经会过李世民,“见之心死”,而又复请道士观相以确证其事。此情节之设计,与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道教徒为李渊夺取天下造舆论相助有关。道士王远知曾预言李渊受命于天,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载:“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授朝散大夫,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李渊起兵之初,道教徒大量为之编造谶语以收人心。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数例谣谚谶语。如《桃李子歌》文云,“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自尔已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10]11。又有道士卫元嵩作诗谶云,“戌亥君臣乱,子丑破城隍,寅卯如欲定,龙蛇伏四方。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市朝义归政,人宁俱不荒。人言有恒性,也复道非常。为君好思量,何□□禹汤。桃源花□□,李树起堂堂。只看寅卯岁,深水没黄杨”[10]57。李渊部队与宋老生相持霍邑,道教徒制造神话以鼓舞士气[2]3。可见唐初之道教徒极力协助李氏父子夺取天下,在舆论上证明其享有天下是顺应天意。武德三年,唐太宗讨伐宋金刚,激战于河东道,晋州道教徒吉善行再造太上老君庇佑唐王朝的神话,后唐玄宗《庆唐观纪圣铭并序》详记其事[11]。作者在小说中两次确认李世民为真命天子有唐初的历史影像。另外,虬髯客会见李世民之中介人物为刘文静,人物的选择也有历史因缘。李渊为太原留守时,谋臣特多,而属意太宗者唯刘文静。刘文静隋末为晋阳令,“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后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文静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于是部署宾客,潜图起义”[2]2290。此段记载表现了二人的相知相得之情。小说中云,“文静素奇其人(李世民)”,又云,“(虬髯客)招靖曰:‘真天子也!’公以告刘(文静),刘益喜,自负”。这些细微的情节都与李世民早期在太原时的经历相关。
(四)李世民之虬须转嫁于虬髯客之问题
虬髯客,又名虬须客。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和类书《锦绣万花谷》均载《太平广记》亦作虬须客。唐人多以“虬须”形容唐太宗。杜甫形容太宗“虬须十八九”,《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又云,汝阳王李琎“虬须似太宗”。《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忠志》载,“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12]1。《南部新书》癸卷载,“太宗文皇帝,虬须上可挂一弓”[13]386。本篇小说中将虬须转嫁于主人公身上,而以“神气扬扬”“精彩惊人”等虚语形容太宗。如此颠倒设置,引起众多研究者的疑惑。程大昌《考古编》卷九即云,“虬须授靖以资,使佐太宗,可见其为戏语也”[14]。汪辟疆《唐人小说》认为此举为“文人狡狯,或以太宗解救卫公之故,卒赖以襄助之烈,成不世之勋。以颠倒眩惑之辞,叙述异传奇之体”。李剑国先生以为汪说“终嫌未洽”,“裴硎何以移太宗之虬须于张姓豪士,实不解”[3]586-587。卞孝萱则以为虬须、虬髯在古人那里并无严格区分,虬须在唐代亦非专指太宗。诸人之猜想不一定准确。笔者认为,太宗虬须转移于虬髯客,是作者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借用历史中的现实人物,并反之对历史人物进行隐喻性表达的结果。
小说中创造的虬髯客形象,具有豪侠与帝王的双重身份。虬髯客微时为一位嫉恶如仇的盖世奇侠,后远渡海外为扶余国主,成就非凡帝业,又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君。主人公的双重身份,与唐太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帝王身份不必多言,就豪侠身份而言,唐太宗在太原时亦倜傥不羁的少年豪侠。隋末唐初的太原“人性劲悍,习于戎马”[15],勇侠与幽州齐名,李世民浸染其中,必受其影响。他于贞观十五年回忆说:“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戏,暑往寒逝,将三十年矣。”[2]52小说中虬髯客作为帝王的形象是侧面虚写的,重点表现的是其豪侠本色和平天下的志略,顺便还衍生出延揽豪侠之士以为己助的小主题。随即有一疑问产生,虬髯客作为江湖侠客何以能成就一代帝业?寻诸历史,唐初的李世民正是笼络了一大批江湖英豪而建立了大唐基业,此即虬须转接的内在涵义。
《旧唐书·太宗纪上》云,“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2]22。《资治通鉴》卷183云太宗在太原时“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大唐创业起居注》亦云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10]4-5。李世民之举与小说中杨素倨见豪侠之士形成鲜明对比,虬髯客识李靖正是李世民识英雄之暗喻。此处略举随李渊、李世民起义太原的乱世豪侠,以见一斑。柴绍,晋州临汾人,“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2]2314。柴绍弟某,武艺高超,轻趫迅捷,踊身而上,挺然若飞,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时人号为“壁龙”[16]。唐俭弟唐宪,“不治细行,好驰猎,藏亡命,所交皆博徒轻侠。高祖领太原,颇亲遇之,参与大议”[17]3760。段志玄“姿质伟岸,少无赖,数犯法。大业末,从父客太原,以剽果,诸恶少年畏之,为秦王所识”[17]3761。刘弘基,少落拓,交通轻侠,不事家产。后亡命至太原,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忠心辅佐。出则连骑,入同卧起。义兵将举,弘基招募得两千人[2]2309。
以上所举皆为唐开国功臣,尽为太原时亡命豪侠。《虬髯客传》作为唐代豪侠传奇的代表作,其故事发生地选择于河东道,乃河东作家裴硎受到本土豪侠之风的强烈影响。河东道的豪侠在《虬髯客传》作者裴硎的胸中,自熟悉唐初与太宗开创基业的风云人物,在塑造虬髯客形象时,自觉以太宗为原型。在后世读者眼中江湖侠客开疆拓土为不可思议之事,而在熟悉唐代史实的作者和当代读者看来,则合乎情理。作者借太宗之原型幻化出另一艺术真实的侠士兼帝王虬髯客,其主旨正如小说结尾所云,是为了警告将觊觎皇位的乱臣贼子,即使与太宗雄才气度相媲美的一代豪侠尚且甘心退出问鼎中原的事业,何况远逊于唐太宗的藩镇豪帅呢!
《虬髯客传》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人物、故事背景地的选择,都与唐初河东道的军事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此为裴硎精心结撰之作,面对晚唐政局分崩离析的现实,作者以寓言之笔回顾唐王朝的创业史,既有对创业英雄的无限向往,亦表达对藩镇乱臣的警告。
参考文献:
[1] 刘志伟.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8-23.
[2] (五代)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4]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189.
[5]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 (唐)刘 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
[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6355.
[9]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冷泉关河东节度王宰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 (清)董 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1-452.
[12]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1.
[13]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 (宋)程大昌.考古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7.
[15] (唐)魏 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0.
[16] (唐)张 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8.
[17]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