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曦军
(兰溪市文化馆,浙江 金华 321100)
群众戏剧观众日趋减少,一方面大众传媒发达,不一定非得看戏;另一方面,文化馆站、剧团写剧本的人不多。加上传播经营又乏善可阵,演出时往往编导、演员、评委自娱自乐,群众根本不喜欢看。基于此,我们的戏剧创作和传播要深入群众,走出这种自娱自乐的怪圈。
戏剧创作要深入生活,为群众着想,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事。对于脱离群众,故作高深,不食人间烟火的戏,是不会受喜欢的。
戏剧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同样一个作品需要表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一个敬业的剧作者,无论写怎样题材的作品,都会全身心投入。遗憾的是,目前很多戏剧离群众生活越来越远,英雄化、贵族化、严重脱离生活的作品屡见不鲜。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当代本土戏剧有三大病症:缺血、缺钙和缺想象力。”①很多时候,戏剧创作与现实生活隔离得相当远,在剧本中,看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不到前进中的社会问题,看不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柴米油盐问题。当戏剧拒绝群众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时,必然会减弱其艺术品位。
还有一些戏剧作品,剧作家毫无主见,随波逐流,观点不鲜明,艺术成了毫无思想、个性缺乏的东西。比如有些小剧场话剧,取材于所谓的白领题材,情节粗制滥造,也没有思想方面的思考。这种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戏,从开始就注定为群众所唾弃。
近几年的群众戏剧,常见的应该是传统小戏和小品了。戏剧小品篇幅较短、形式灵活,不需要承载太厚重的思想主题,写作相对简单轻松。但换一个角度说,小品写作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形象要独特、性格要突出、行动要清晰。要想在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约束下创作一个优秀的小品,需要编导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笔者参加过几次比较大的改稿会,也认真拜读了大量同仁们的作品,可在那么一大堆作品中,内容陈旧不堪者有之;情节虚假生硬者有之;思想贫乏缺乏个性者有之;对别人的作品稍作修改变为己有者有之。很多作品只要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从中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思想浮躁,急功近利,鲜有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写出真正为群众所喜欢,又富有个性的作品。
戏剧小品是想象力的艺术,小品写作的想象力涵盖各个方面,包括选材、情节结构方式、人物行动等,也包括其舞台表现形式。要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情节的起承转合是小品创作的难点。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进展方式、引人入胜的包袱必不可少,但是这些都必须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编导者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提炼生活,构思出精妙的故事,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利用假定性来丰富舞台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戏剧小品。
多年来,戏剧创作与传播实际上一直在打架,市场经营者抱怨说没有好戏,编剧、导演则责怪经营者推广不力。喋喋不休的争议中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刘平在《戏剧文学》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戏剧界人士要么关在象牙塔里研究所谓的高雅艺术;要么一门心思研究经营管理之道、奢谈市场。”②一边是编导们一门心事钻牛角尖;一边是经营者不知艺术为何物。这样固步自封而互掐,这样的戏只好让他们自己去自娱自乐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演戏,演给谁看,市场定位要准确。戏剧既不是收藏类产品,也不是服务类产品,它是一种传播产品。任何戏剧产品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一些戏剧作品思想内容考虑得较多,对于其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思考不够,这种充满政治功利的作品是进不了市场的。
面对戏剧的不景气,基本上有两种态度:一是坐等观众上门;一是走到观众中去。在戏剧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专业剧团陷入生存的困境,而一些业余小剧团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他们演出的谈不上精品,也没有所谓的专家给他们打分颁奖,可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懂得群众需要什么,所以深受群众的欢迎。如浙江兰溪几个业余剧团,演遍全省县市,足迹踏遍数省,每到一处都受到欢迎,越办越红火。这样的小剧团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传播途径,明白了为谁演出。
面对现状,戏剧只能带着脚镣跳舞,这是考验一个剧作者的创造力的时候,同时也是考验经营者的谋略胆识的时候。不知是谁说的,是勇士,就要在命运给你安排的战场上拼搏。今天的戏剧创作和经营,也需要有这样谋略和胆气,只有使群众戏剧需走出自娱自乐的怪圈,群众戏剧才能迎来春天。
注:
①《时代、艺术和我们》,毛时安,文化艺术世界网,2012年3月15日。
②《关于新时期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刘平,《戏剧文学》,200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