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渗透“汉字”的树人功能

2014-02-10 00:39杨万华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字文字

杨万华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华夏各民族进行交流、融合的工具,是维护华夏一统的重要手段。汉字有哪些树人功能,如何才能发挥汉字的树人功能,如何把汉字的思想教育功能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受教者真正受教,真正得“道”。

关键词:文字;汉字;传道

历史课有一课为《汉字的演变》,第一遍由于没有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没有理解汉字的功能,于是我就从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变化、各种字体的历史意义、各种字体的书写来简单的进行了讲解,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很喜欢。但仔细一想,没有达到教化学生的功能,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学会做人的道理,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没有让学生达到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总之没有达到传“道”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什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呢?“道”是一个会意字,“首”代表头脑或首领之意,“辶”代表行走之意,合起来就是人在行走,所以“道”的本意就是道路的意思,传道就是教化人如何走正确的人生之路,它比“授业解惑”更重要。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更是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历史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的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呢?主陣地是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利用好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立德树人不能靠空喊口号,也不能靠死板说教,而是把德育放在教学当中,通过各种形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去接受。

于是我重新进行备课,对原来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过程进行了大的修改,从导入、过程和小结都渗透了汉字的立德教化功能。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各民族联系的纽带,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的有效手段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问了一个问题:文字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己来回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我先不给老师的答案,于是我放一段视频:即一位四川人到了北京以后通过四川方言用普通话的语音来看病。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

四川人:“医生呢,我担怕是凉到了。”

医生:“你娘到了,你去火车站接不就行了吗?”

四川人:“不是我娘到了,是我凉到了。”

医生一脸茫然……

然后让学生来解释,结果学生也弄不明白。于是我用标准的普通话文字写出来,学生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医生,我可能是感

冒了。

紧接着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字(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空间限制,是说交际的双方距离太远就听不见;所谓时间的限制,是指过去说的话现在听不见。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所以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去了解古代的历史,通过书写正确的文字就不会出现表意的错误,让学生在听课中不知不觉地认识到:学生必须学好语文,学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中国的文字(汉字)。让学生明白:不仅要会认汉字,会读汉字,更重要的还会写正确的汉字,表达正确的文意。

当讲到中国的汉字是怎样发明的时候,让学生弄明白: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

另一种方式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在生活的过程中经过人们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创造的,源于生活,即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用来表达意思。其他实物记事的方式还有用不同的事物代表不同的事情,这也是在现代无文字的许多民族中能见到的方式,比如,黔东南的苗族用黄豆的数量来记录劳动的工分数,一粒黄豆代表一个工分。黔东南苗族还在木条上栓辣椒表示“事情紧急”。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如今天我们还能看古代人们作的壁(岩壁)画。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而且图形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致,图画就成了真正的文字。通过对文字(汉字)产生的方法告诉学生:文字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能像古代的读书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在学认写汉字的时候能够多了解汉字的构造方法,会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理解能力。如“礻”和“衤”这两个偏旁,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弄清楚了,写字的时候就不容易写错字、别字了,就能写正确的汉字,表达正确的文意。“礻”: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许慎《说文解字》)与神有关,所以与神有关的字都是“礻”字偏旁,如祝福、祈祷、视察等。而“衤”旁,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讲的:“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属皆从衣”,与衣服有关,如被、衩、衫、褐(本义是粗布或粗布衣服)等。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中国人的祖先非常有才智,我们应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当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的时候,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文字到底有什么作用?于是学生都答到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学生答到了一些作用,其实秦始皇提出的“书同文”,“毕统一与简化于一役”,规定各国文字写法与秦国不同的一律废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规定全国使用小篆,达到简化汉字的作用。全国范围自此开始使用统一的汉字,这对中华文明维系与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方面作用更大。世界古代有几大文明中心,不管是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还是古印度文明,这些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些古老的文字如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但是,当这些古文字在演变中由于生命不强大而丧失了生命力,最后不被使用了。有的拼音文字,如欧洲文明中的拉丁文字也没有很好的留传下来,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一直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如古代的《史记》《三国志》,稍晚一点的四大名著等,今天的人们在读的时候也能大致读明白。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很多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方言,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尽管读音不一样,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汉语意思。不同方言之间的人经常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可以相互了解,统一的汉字为各民族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虽然大家的方言不同,但是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汉字进行交流。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与沟通,使得各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这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最大的作用,从此以后,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个角落。正是由于汉字的广泛使用,让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维护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没有汉字,各民族怎么沟通?如果没有汉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将何以传承?人们因为能够交流沟通才汇成了一个大家,因为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记载才能昂首挺胸地对世界说:“我们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记载,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出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二、汉字可以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讲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在黑板和本子上写一写自己最拿手的汉字,看谁写得最好。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放两段视频:一是《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介绍,让学生感受一下汉字书写的魅力,练习书法的益处,了解一些古代书法家的人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书写符号,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国家取仕有一项考点就是看读书的书法怎样,书法不行者一般不容易考中,原因就在于练习书法有利于人格塑造。唐朝皇帝曾經问当朝的书法家柳公权如何学习书法,柳公权答道:“心正则笔正。”“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高下,最终是书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练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和现代书法家的作品,必然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明白“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透过学生写的字就可看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为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现在有了手机、电脑之后,很多人不愿写信了,不愿意写字了,更多的是电话交流、网络交流,利用网络语言,结果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很多好东西给丢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新东西、新知识是好事情,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是要知道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不能丢了传统的、优秀的文化。

通过两篇教案的对比讲述,发现自己的第二篇讲课稿质量比第一篇好多了,既增加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又增加了趣味性,还增强了对学生的德育。

一堂历史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地读懂课程标准,吃透编者的目的,不断吸收学习新知识,要因材施教,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传道。把“道”融合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融合在自己的每节课堂中,融合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教师成为一位真正的传“道”者。

参考文献:

[1]程郁缀.汉字: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遗产[J].北京大学学报,2007(11).

[2]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8.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汉字文字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