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严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传统村落;评价标准;分布特征;原因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2012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013年8月26日,三部委又将第二批915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名单〔2〕。本文以目前批准的1 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考察村落评比的申报条件,并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概况、类型及密度展开定量分析,揭示其分布特点,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以便对这些村落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评定程序遵循着由上到下部署,再由下到上审核的方式。首先,由上述三部委与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工作,建立全国传统村落信息管理系统。然后由省级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的传统村落调查负总责,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部署到各县级。县级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入村调查,按“一村一表”要求填写《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提供有关图件,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意见,并将信息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再由县级机关汇总本地区登记表文本,成立调查质量检查小组进行审核和验收。最后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汇总全国调查结果。对上报村落,国家出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试行评分体系,内容如下。
(一)村落传统指标体系
村落传统指标体系中的定量评估分为建筑的“久远度”“稀缺度”“规模”“比例”和“丰富度”5项指标。“久远度”是指现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传统建筑群集中修建年代的久远;“稀缺度”以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为标准,等级从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依次递减;“规模”是指传统建筑的占地面积;“比例”是指传统建筑用地的面积占全村建设用地的面积;“丰富度”是指建筑的功能种类,种类越多样,丰富度越高。
村落传统指标体系的定性评估有“完整性”“工艺美学价值”和“传统营造工艺传承”3项指标。“完整性”旨在考察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保存情况是否完好,质量是否坚固;“工艺美学价值”是指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美学价值;“传统营造工艺传承”指的是大量的传统材料、传统工具和工艺至今仍在日常生活建筑中营造使用,现在依然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风格,流传着传统禁忌等地方习俗,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的技术工艺水平具有典型地域性。
(二)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
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中有“久远度”和“丰富度”2项指标。“久远度”是指村落现有选址形成年代;“丰富度”是指现存历史环境要素种类,如古河道、堡寨、城门、楼阁、古树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
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评估中有“格局完整性”“科学文化价值”和“协调性”3项指标。“格局完整性”是指对村落传统格局的保存程度;“科学文化价值”是指村落选址、规划、营造反映的科学、文化、历史及考古价值;“协调性”是以村落的生态文化为主的考察指标。
(三)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估中有“稀缺度”“丰富度”“连续性”“规模”和“传承人”5项指标。“稀缺度”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来划分的,按世界级、国家级、省际依次递减;“丰富度”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以国家级和省际来划分;“连续性”按至今连续传承时间来计算;“规模”是指传承活动所影响的规模大小,以全村参与为最佳;“传承人”则应该明确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并明确等级是否在省级或市级以上。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评估有“活态性”和“依存性”两个方面。“活态性”旨在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情况,有良好、一般和濒危3个等级;“依存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仪式、传承人、材料、工艺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与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
从以上三个体系的分值看,第一项村落传统指标体系侧重于对村落建筑数量上的考察,定量评估的分值所占比例较高,而第二项村落选址和格局、第三项的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则更倾向于对性质上的考察。需要特别注意村落选址、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相关度,也就是说最终的归结点都是是否与村民和谐共存。
(一)省(市)际分布特点
从村落数量分布看,各省(市)的分布状况很不平衡(详见表1。表1中各省的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总体上,除辽宁无村落入选外,其余各省都有数量不等的传统村落入选,31个省(市)平均拥有50.4个,其中云南、贵州占据前两位。从各省的村落密度看,虽然部分省(市)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是在密度分布上却较为不同,31个省(市)的平均密度为1.63个∕万km2,高于平均值的有17个。
(二)区域分布特点
如果将全国地理区域分为7个部分,可以看出区域不平衡状况也非常突出(详见表2)。表2中各区域的数量可划为四个阶梯。西南区拥有将近一半的传统村落,为第一阶梯;华东区次之,为第二阶梯;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的数量在一个等级上,为第三阶梯;东北区和西北区最少,为最后一个阶梯。就密度来看,华东区的密度最大,华南区次之,华中区和西南区的密度相近,密度最少的为华北、东北、西北区。
表1 中国传统村落的省际(不包括港、澳、台)分布
表2 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区域分布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将全国分南北两部分,则南北方的差异相当明显(详见表3)。从表3可看出,在数量上南方地区占绝对优势,而且密度上也远远大于北方地区。
表3 中国传统村落的南北区域分布
(三)空间分布特点
宏观上中国传统村落按点状分布,由此可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3〕。测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x,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r1,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4〕。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和实际最邻近距离可以测算最邻近点指数(R)。计算公式分别为:
在公式(1)中:rE为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在公式(2)中,当R= 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即有些地方较为密集,有些地方较为疏散;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并没有特别集中或者特别分散;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凝聚型的表现状态是聚集程度较高,分布相对不平衡〔5〕。由此可以推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状态(详见表4〔6〕)。通过对比分析表4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全国各省(市)的点状分布涉及了分布的三种类型,即随机型、均匀型和凝聚型。其中随机型仅有1个省(市)——上海,均匀型有13个,凝聚型有14个。指数的值越高说明古村落的分布越均匀,如云南、贵州两省的指数均在4.5~5.5。
第二,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大部分地区为均匀型。说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的村落分布较不平衡,基本上所有的村落都分布在1~2个市(区),所以造成传统村落呈块状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的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分散,几乎各市(区)都有分布,宏观上的分布就更为均衡。
第三,各个地域内的村落分布具有相似性。如华北地区的4个城市中,有3个城市的最邻近点指数(R)在0.85左右。这不仅与区域面积和村落分布的密度有很大的关系,也反映出各地区建设传统村落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表4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
上文对两批计1 561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造成这种区域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就同一地区而言,村落多分布在地理环境多样、复杂的地带。就不同地区来讲,拥有多样地貌类型如山地、盆地、丘陵地区比平原保存着更多的传统村落。以浙江为例,其地区经济差异较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传统村落多分布在浙南、浙西地区的丽水、衢州、金华、台州等山地,而浙东、浙北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平原地区就相对较少。此外,同在南方的云南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云南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省内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复杂多变,其传统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不仅数量上更有优势,而且村落风貌也更为原始。与南方相比,东北、华北则处于平原地区,交通便捷,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更加方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相对较难。而云贵川地区地形复杂多样,相对于华东、华南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古村落极具特色。如云南、贵州作为全国拥有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现存的古村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少数民族村落。在云南的294个村落中,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村落有127个。贵州则更为典型,所入选的292个村落中,有255个分布在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或自治乡。
(二)人为因素
传统村落分布较多、保存较好的地区,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一般比较深厚,当地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也较强。如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这五大古村落原来就是中国古村落的聚集地带,当地人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古村落保护意识。当地政府相较于别的地方也更为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生活在当地的人民亦然。如西南地区、华东地区的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详实的古村落保护条例。贵州省早在1990年11月15日就出台了《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7〕,而华东地区的江苏、福建、山西等省,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村落。相对而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淡漠,随着各地的不断开发,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很难保存下来。东北三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这种开放性的地理环境本身就不利于文化集聚,而大量农业村落又逐渐抛弃了原来的精耕细作,走上了城镇化的道路,一些县(市)更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型工业,使得东北三省的传统村落保留的少之又少。只有吉林、黑龙江等地靠近边界山林的偏远地区有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被列入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并存、不可再生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使我们再次提高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但是其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影响下,评比出来的村落并没有横向比较性,因此,在接下来的评选中,相关部门还是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力求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使评比出的传统村落既有量的保证又有质的提高。而如何能让那些已经入选的村落在保护的同时,挖掘其文化内涵,促使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均衡发展,对其他村落起到示范效果,是我们今后需要直面的问题。
〔1〕宗边.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名录:646个村落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N〕.中国建设报,2012-12-2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3-08-26)〔2014-03-20〕.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900.html.
〔3〕斯蒂芬·L·J·史密斯.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250-259.
〔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5〕冯雪,潘英华.最邻近平均距离计算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8):33-34.
〔6〕胡海胜,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3):109-112.
〔7〕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EB∕OL〕.(1990-11-15)〔2014-03-20〕.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251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Distribution
YAN Sa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historical,cultural,scientific,artistic,social and economical value,so from 2012,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inistry of Cultur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inistry of Financ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gether started to establish a lis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Up till now, there are 1 561 villages on the list according to two rounds'selection.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selection includes villages' traditional condition,villages'location with structure and villag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every provinces and every areas in China is unbalanced.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tribution is cohesive style in the north and balanced style in the south.There are two factors attributing to this condition:the natural factor is about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nd the amount of ethnic groups'villages;while the human factor is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people's protective awareness and progress of local moder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urbaniz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evaluation system;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causes
K928.5
A
1672-2345(2014)09-002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6
2014-05-29
2014-07-10
严赛,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