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的习得

2014-02-10 01:02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花子人称太郎

单 澄

(南通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的习得

单 澄

(南通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授受动词 内外意识 ウチ人称 ソト人称

授受动词的用法在基础日语学习过程中是一件较为重要的语法项目。由于它表达的语义、语感较中文“给”的概念要丰富,中文对其表达的内涵没有能够提供与之对应的表达,因此授受动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特别是刚刚接触日语的人来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想要表达花子送给太郎巧克力,就面临着选择“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あげた”还是“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くれた”的问题。这两句都表示巧克力从花子移到了太郎那边,学习者多会在此提出该如何选择动词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去日文关于“给”的动词不对等这一现象之外,综观基础日语阶段的教材,可以发现日语教材中对于授受动词的提出与讲解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准确理解与掌握授受动词造成障碍。因此学习者接触该语法项目时,如果能够从文化概念入手,从日本人思维角度理解授受动词,习得过程会更清晰。井上优(2002)认为,语言教育中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発想”与“文化”、“それぞれの言語を支える基本的な発想を理解し、それぞれの言語似見られる種種のことがらをそれと関連付けて有機的に理解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ある”[1],换言之,只依靠句型的学习,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的。

具体到授受动词的习得过程,学习者有必要先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观念与意识,弄清何谓“内”、何谓“外”。所谓“内外有别”,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切入点。

一、日本人的“内”与“外”的观念

关于“内外有别”这一文化特征,最初出现在人称称谓及对亲属的称呼方式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発想”其实涉及基础日语阶段很多语言现象的学习,如授受动词、コソアド系列词、人称代词、敬语、语体的区别使用等许多语言现象。可以说,这种内外有别的内外观念是帮助我们学习日语、理解日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生活中是极为普遍作用于日常语言行为中的。如字面所示,“ウチ”意即“内”,可以引申为家,用于表示自己所属的集体、组织等。日语在提到自己家、公司或学校等场合时,有时会用“ウチ”,如“うちの子は算数ができないのよ”,“ウチの大学は八日から始まるよ”。与此相对的概念是“ソト”,在关西话中,也有把“ソト”当做第一人称使用的方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与空间相关联的概念,一个表示空间或时间或者抽象概念上的范围的词,“ウチ”与“ソト”有一线之隔。森田良行(1984)把它定义为“ある範囲、領域を超えない部分”[2]。超越了这个界线,就可以由“ウチ”变为“ソト”。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地理上有着明显的内与外的区别,同时农耕社会形成了日本人集团合作的意识。从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方式来看,日本人习惯将自己从属于某一集团,采取与集团相一致的行动,服从集团利益。从生活方式来看,传统典型的日本式住宅,不管房子大小,外面都有一道围墙将家与外边相隔开来;进入日本人的家中,玄关又成为另一个进一步划分内与外的分界线。当日本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与外界交往时,家庭成员就成为内,非家庭成员即为外;当日本人作为一个公司成员与外界交往时,公司所有成员就成为内,另一公司的成员即为外。以此类推,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总是在这样的内与外的相互关系中做出与内外相符的行为与思考。

同样,日本人在进行语言行为时,会潜意识地对自己及话题中的人物的所属范围做出选择,即属于内或外的范围选择,做出亲疏远近的判断,采取恰当的待遇表现。这一点表现在对家属成员的称谓上,有了用敬语与不用敬语的区别;而表现在授受动词上,就会出现同为“给”,物体由一方交到另一方,所涉及的动词由于说话者选择的立场不同,出现“あげる”与“くれる”的区别。

二、授受动词与内外观念

授受动词,包括授与受两个方面,一般说来有 “あげる”、“差し上げる”、“や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三组七个动词。笔者这里只就“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三个基本授与受动词进行探讨。

森田良行(2002)在《日语语法的思维》(「日本語文法の発想」)中提到,在日语中不会把“己(うち)”作为“外”的一员,因此对方人物所处的立场始终为“外”,与授受动词结合起来时,“己”是作为“内”的一方参与动作的,属于“己側”的熟悉人物也被当做“内”来对待。对于“他者”,是属于“内”,还是属于“外”,这与“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相联系[3]。也就是说,对于第三人称来说,在授受动词的选择与运用上,就涉及说话人是如何处理自己与话题中人物的“内”与“外”的关系的。

与这样的“発想”相似,牧野成一(1996)在《内与外的语言文化学》(「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中采用了一种新的人称定义方式,“ウチ人称”和“ソト人称”。把发语者在发语时心理上认同为自己一方(“内”)的人物称为“ウチ人称”;把发语者在发语时心理上认同为自己之“外”的人物称为“ソト人称”[4]。笔者认为这样的人称分类方法,在帮助学习者理清接受方与给予方的关系时非常清晰、有效。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上文提到的“ウチ人称”和“ソト人称”人称分类方式,重新整理关于授受动词选择运用时的对人称的限制[5],使其更宜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给予者 接受者あげる ウチ人称(己侧) ソト人称くれる ソト人称 ウチ人称(己侧)もらう ソト人称 ウチ人称(己侧)

关于“ウチ人称”,是属于发语者心理上认同为自己一方的,是“内”,可以是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称;而“ソト人称”则是发语者心理上认为是“外”的一方,所以可以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但不可能是第一人称。

“あげる”表达由自己一方给予非自己一方的动作,“くれる”表达由非自己一方给予自己的动作,而“もらう”表达自己一方从非自己一方得到的动作。

这样我们可以将原来看似较混乱的人称限制以非此即彼的方式重新整合,以这样的视角,我们再来看最初的例句:

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あげた。

这是一个第三人称(花子)给另一个第三人称(太郎)物品时的表达。在中文中,如果说花子送给太郎巧克力,我们只能从句中得到巧克力从花子处转移到了太郎处这一信息,并不能从句中得出说话者在说话时心理上与花子和太郎两者之间距离的远近。但是日语充分表达了这样的内涵。由于“あげる”的表达中,给予者是属于“ウチ人称”的,也就是说,给予者“花子”是被说话者视为“内”而存在的,而接受者“太郎”则被视为“外”的一方,这就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动作。也就是说,从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分析出说话时,说话者与给予者、接受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这显然是与花子站在同一立场的。

所以,在“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くれた”一句中,清楚地表明了说话者在心理上将“太郎”视为自己的一方,而给予者“花子”则成为“外”的存在。

如果用“もらう”来表达,句子则变成“太郎が花子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もらった”,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此句话在发语时已把接受者“太郎”视为自己一方的人物,而给予者“花子”是“外”的存在。从发语者的心理来说,这一句只能与“花子が太郎にチョコレートをくれた”相对应。

由此可以推测,当花子的朋友描述这个事实时,与太郎的朋友描述同样事实时,也许用中文的表达都是“花子送给太郎巧克力”,但日语的表达会因为说话人的身份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日语表达人物情感细腻的一个很好代表。

三、习得过程中的留意点

在学习授受动词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没有充分理解内与外的观念,就进入“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的学习,有可能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在学习顺序上,建议先从如何理解语言背后的相关文化背景着手,明白日本人在此种表达之前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中“発想”,以达到追本溯源的目的。理解好了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明白了说话时说话者心理上对话题中人物进行远近亲疏的选择策略,再进行相应授受动词的学习,可以避免对一、二、三人称纷繁的种种限制,以“内”与“外”的二元视角处理,就显得轻松多了,为后续的“差し上げる、下さる、いただく”、授受动词作补助动词,以及使役动词+授受动词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实关于内外观念,应该说贯穿基础日语阶段许多语言现象的学习过程,大到整个敬语体系,小到接尾词さん、代名词、コソアド系列词的正确使用,无不关系到内外观念的理解。大多数教材或参考书中,在解释语法现象时,多从用法、句型表明入手,这就需要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得深入,才能学得明白。

在授受动词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涉及内与外的观念,还关系到恩惠赋予的概念,这也是授受动词背后一个重要的 “発想”点,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是学习重点。

另外,由于授受动词背后存在着日本式的内外观念的“発想”与恩惠赋予“発想”的背景,这在中文中较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关于授受动词的语法项目,在后续高级日语学习中,特别是翻译学习中,如何处理授受动词的翻译技巧,使中文译文不但能够表达出授受动词的表面之形,更要反映出授受动词的深层之意,是一个需要特别留意的语言点。

[1]井上优.「言語の対照研究」の役割意義[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2:7~10.op

[2]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3[M].東京:角川書店.

[3]森田良行.日本語文法の発想[M].東京:ひつじ書房、2002:221~222.

[4]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M].東京:アルク,1996:72~73.

[5]许罗莎.标准日语初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77.

猜你喜欢
花子人称太郎
母牛“花子”
拼图
再说“花子”
猪太郎
猪太郎
猪太郎
猪太郎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花子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