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彧
(1.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现今,“中国梦”已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语。那么它的提出是否反映了中国的国情,是否对未来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它与我们所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什么?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将“中国梦”变为现实?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是指人生奋斗的目标。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传统语境中,“梦”“梦想”与“理想”相对,往往将其与不切实际、虚无缥缈、海市蜃楼联系在一起。前后两者虽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一种梦想具备了实现的现实基础且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遵循了客观事实,那么这个梦想就是理想。而当梦想脱离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且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时,它便是幻想甚至空想。由此可知,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具有理想意蕴的,它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也绝非抽象空洞的乌托邦,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清晰的发展方向的,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超越性与激励性的有机统一,具备了理想的特征。
人们对未来的设计总是要受到自身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梦”也不例外。它历史性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理想,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并且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据有关学者测算,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和重大成就就占一百七十多项[3]。到18 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4]。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难,尊严难立,辉煌不再。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曾写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在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前行、守正不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了中华儿女奋斗历程中渴望与追求的全部概括,也是支撑中华儿女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最坚定的信念。
理想不是空想、妄想,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任何理想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并基于主体利益的要求而对未来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设想。党的十八大指出,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不到25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 432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5]。许多人抓住机会取得了成功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振奋了人心,也使得大家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坚定了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信心。因此,“中国梦”不是凭空设想、主观臆造,党的正确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成为“中国梦”实现的现实依据,同时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动力。
理想虽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它往往比现实更美、更好,是人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它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漫漫长夜里的灯光,能够促使人焕发无穷的斗志,驱使人们去不断克服困难、勇于开拓进取。所以,科学的理想具有超越性与激励性的双重作用。曾有一位外国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13亿中国人民,不能只靠‘人民币’来引领。”这句话幽默又深刻。“中国梦”与“人民币”是理想信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长远目标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是未来追求与现实处境的关系。这些年,中国在经济大发展、财富大增长的同时,一些人信念大缺失、道德大滑坡的问题严重暴露[6]。他们虽收获了经济利益,但也感到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空虚。而“中国梦”理想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人民群众找寻到了把自己每时每刻的、与未来期盼的事业能够凝聚为一体的目标,为民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振奋了人心,赋予了我们奋斗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与愿望,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然而也有人指出,既然有了“中国梦”,我们还要不要再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两者之间有无矛盾?回答肯定的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实质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同理想就是坚持“中国梦”,两者之间并无矛盾。
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也不同。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崇尚个人奋斗,强调个人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几百年海外殖民统治掠夺的大量资本。这些都与倡导文明、和谐,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华文化和其价值观有着巨大差异。历史证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会结束,更不会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只有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圆梦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中国梦”不再是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清晰可见,激奋人心。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为追梦而献身的无数仁人志士,才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年,邓小平曾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一白话式的话语来解释“现代化”的抽象概念。紧接着,他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等人时,用“小康社会”回答了“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这个问题。两种表述既形象又具体,既通俗又贴切。同样,“中国梦”事实上也是一种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方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出来,更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与认可。“中国梦”的概念不但便于与国际接轨,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话语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宗旨;用意识形态的话语进行了非意识形态的转化。这一创造性的话语转换使“中国梦”的理想真实反映为老百姓的所想、所盼与所梦,所以它一经提出便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让人倍感亲切、倍感鼓舞!
曾经,人们一度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国家富强了,人民自然就会幸福安康,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中的个体真正成为梦想的主角,保持活力,实现个人理想并全面发展,才能促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迎来国家的富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指向是人民幸福。目标理想应是实现国家强盛与追求百姓利益的结合体,两者不能割裂开来。没有国家富强,当然不会有人民的幸福,没有人民的支持,国家富强也就会失去动力。唯有“百姓梦”与“国家梦”的梦想一致,人民共享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才会得到百姓的认可与信任,才能把所有的中国人团结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理想才有价值,才有成真的可能。
“中国梦”是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美好的未来憧景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仅作为供人欣赏的风景画,而缺乏行之有效的行动,那么,再美好的民族梦、人民梦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中国梦”只有成为全国人民的具体行动,才能走上一条成功之路。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始终坚持的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与此相同,“中国梦”的实现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而是靠实干干出来的,而有些干部却喜欢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没有为人民“实干”的劲头。习近平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之所在。和平时期的共产党人虽没有危及生命的危险,但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仍应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把心思放在搞建设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做事情重成效、保质量,才对得起自己肩负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同时还要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干离不开群众的力量。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失业与转岗”,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被征地”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触动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让人民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才能在复兴之路中披荆斩棘、奋斗到底。
敢于创新是一种大胆探索、突破常规、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表现。“中国梦”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也不是他国梦的翻版,我们以前没有走过,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推进,不断创新。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对现有的一些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将不合理、不公正,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扫除。其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走资源型与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只有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放眼全球,谋划和推动创新,注重协同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当前,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渴望早日圆梦中国,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现实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阻碍着理想的顺利实现,这种冲突有时甚至很尖锐。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增长率名列全球前列,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7],但在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系列难题与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位列第101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百姓对政府的批评很多,甚至很尖锐。这些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给“中国梦”的实现造成了必须面对的种种曲折与阻力。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能因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要拿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毅力和信心,执着追求,勇往直前。唯有如此,13亿中国人才能梦想成真!
总之,“中国梦”是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时代发展,既实事求是又锐意进取的奋斗目标。它并非空洞的理想,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每个成员奋斗的最终归宿。“中国梦”的提出不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又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回首来时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1).
[2]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1).
[3] 刘昀献.“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J].决策与信息,2013(1):13-15.
[4] 辛 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2013(1):20-21.
[5]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9-11.
[6] 刘福明.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J].党建,2013(4):15.
[7]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