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李明
1.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资阳 641300;2.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1300
65例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文英1李明2
1.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资阳 641300;2.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1300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65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以代谢、营养障碍、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其中,19(29.23%)例患者出现了代谢障碍,15(23.08%)例的患者出现营养障碍,7(10.08%)例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损,24(36.92%)例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8%。结论降糖药物的使用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为改善这一现象,临床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用药监管力度,合理控制好用药剂量,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降糖药物;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给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就我国现阶段医疗水平来看,对于糖尿病患者,多采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然而,有研究发现,降糖药物的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类不良反应[2]。在该文中,笔者通过回顾分析,将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接诊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检查,均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65例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患者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5.5±3.6)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病程(8.0±6.3)年。排除心、肺、肝功能障碍者以及存在血液性疾病的患者,全体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究详情,正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与该次研究。
1.2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住院资料进行采集与整合。分析总结患者住院期间使用降糖药后的不良反应,并根据国家卫生部不良反应对入选资料进行筛选。入选资料需满足以下标准:①ADR(Adverse Drug Reaction)明显自开始服药后才发生的。②符合ADR的类型。③停止用药后该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的ADR类型,主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监测合作中心的ADR分类法进行分类。
65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以代谢、营养障碍、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其中19(29.23%)例患者出现了代谢障碍,15(23.08%)例的患者出现营养障碍,7(10.08%)例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损,24(36.92%)例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8%。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3]。目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人类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越来越不健康,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内糖尿病发病率与日俱增,成为医疗资源的主要消耗着,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社会负担。考虑到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因此,降糖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研究资料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现如低血糖一类的不良反应。经分析,该现象的发生,或许与2型糖尿病的年龄分布有一定联系。此外,有研究发现,与糖尿病有关的致命性低血糖,患病风险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因此多伴有一定的自主神经紊乱[4]。同时,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多种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甚至会发生精神失常,所以容易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类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对症干预,进而导致病情加重。由此看来,临床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医护人员有必要充分了解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高防范意识,当患者出现异常,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尽早采取正确措施进行处理。
从药物的类型上来看,多数不良反应都与磺脲类药物的使用有关[5]。磺脲类药物极易引起低血糖一类的不良反应,以磺脲类药物为主的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等产品,药效周期长,降糖速度快,疗效十分显著,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降低代谢降解速度与肾小球排除率,非常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另外,老年患者多数自身带有肾功能不全者,因此很容易致使降糖药物在体内大量积累,进而引发低血糖。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属于氨甲酰苯甲酸的衍生物,是目前出现的新型降糖药,能有效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药效与磺脲类药物比较类似,不过该药物并不能独立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也不会促进胰岛素生物的合成。也就是说,该药物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主要结合血浆葡萄糖含量产生变化,所以并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降糖药物的胃肠系统紊乱,多由α-糖苷酶抑制剂所致。该类药物会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而致使肠腔内积累大量未消化的糖类,进而加剧肠内细菌的发酵,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这类不良反应并不严重,多数患者可自行适应。
双胍类降糖药物容易引起大量严重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耐受性低,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该药物现在已逐渐被其他药物给取代。相较之下,同类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率明显更低,不过药效并不显著,已逐步被临床弃用。
综上所述,降糖药物的大量使用,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耐受性低,机体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临床用药务必格外谨慎。部分不良反应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防护意识,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一经出现任何异常,则及时做出准确诊断,并采取一定措施多加干预。另外,2型糖尿病死亡率与医疗支出逐年递增,医护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降糖药物的认识,提高用药安全性,最大化降低不良反应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李喜艳,马升霄.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74-75.
[2]卞加明.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创新,2012,9(21):94-95.
[3]傅晓莹,邓海鸥,杨华章.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3(15):451-453.
[4]王心怡.影响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21):527-528.
[5]张艳红.降糖药物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161.
R587
A
1672-4062(2014)12(b)-0011-01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