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慧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传统教学的鲜明特征,但是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随着最近几年课堂讨论、多媒体借助以及师生活动等方式的推行,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就初中数学如何去有效地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学活动是互动的、双向性的发展过程,教学活动的根本就是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获取怎样的互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是“真空”的弹指过程,只有有效地交流讨论与课堂互动才是教学得以开展、得以延续的关键。
一、课堂互动与简单游戏活动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融入到互动式的学习之中,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开展游戏。
比如,在概率的学习中,主要是从“不确定”的方面入手。先看案例,在一个口袋里面放置有黄色与红色两种小球,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合作,每一个人选取一种颜色,然后轮流从口袋里面摸出小球,等待摸出之后再将球放回口袋,没人摸球十次,最后谁摸的多,谁就获胜。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是摸的同样的次数,但是为什么就会出现一种颜色比另一种颜色多的情况呢?”对于这样的结果,学生也做出了推测和猜想,也可以再一次从口袋里面到处球来进行验证。这样的游戏开展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摸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让学生对于概率的具体含义有所了解。如此,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必要的互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二、增强自主性探究,为学生留下重组的探究时间
互动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要调动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克服原本“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就是要求了教师能够将原本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以及合作者,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尊重、平行、民主。只有创造出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活跃课堂氛围,将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灵活、开放以及主动的状态之下。也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才能够让学生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能够完全的放松,不会带有任何负担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强调协作互助,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目前,初中数学授课是典型的批量化教育,在大多数地方都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才能够成为有效的互动策略。小组活动满足了学生对自由表达、自由交往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另外,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辐射作用的延伸,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协作中得到启发、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经验,在活动中懂得去竞争、懂得去帮助、懂得去交往、懂得去合作,才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甚至是教师想象不到的地方。
比如,在“线段、射线、直线”等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主动去想象生活中哪一些东西可以看成线段、射线或者是直线。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就想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孙悟空是我们都非常熟人的神话人物,他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将其看成为线段;如果一端放在地上,另一端不断地朝着天上伸长,就可以看成射线;当向着两端变长时,就可以看成为直线。等待他说完后,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这样大家所熟知的故事,还能够充分地解释三个概念,这样的实例不仅形象,同时也满足了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的需求。
四、創设生活情景,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利用知识的机会。教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知识的运用,才能够在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达到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信心的目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来予以解决。
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举例,某一所学校的师生要出来参加夏令营活动,但是学校需要在两种车票价格方案中选择一种。第一,教师根据原价付款,学生只需要支付70%;第二,师生都按照原本的75%来付款,该校有5名教师和45名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提问:请根据夏令营的实际人数,来选择最合理的票价支付方案。如此,学生就可以成为一名小小的“会计师”,这样就可以快速地计算出哪一种方式才是最合算、最经济的。如此,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就能够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但是绝对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之上,只有给予学生充分地互动与思考空间,才可以将原本被动式、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摒弃,让学生参与到积极的交流之中去,如此,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初中数学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李向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77-78.
[2]王新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