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语文知识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让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思考同步,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捷径。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小学语文语文知识语文思维转化路径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以学生的学习为例,思维主体(学生)在接触外界客观事物(语文知识)时,其思维结构作用于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上,并对客观事物作出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将思维活动与语文学习方法相融合,即语文思维。语文思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语文思维,才懂得用语文的眼光进行解读文本、解释词义等语文活动,进而,也才能了解、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师视角,重点探讨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表象的过程。表象记忆是探索一切未知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媒介,因此,表象记忆的养成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变革存在着重要联系。进而,思维活动变革是受思考方法制约的,学习时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首要前提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贯采用“倒叙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即或选取课文中的一段,或采用整篇课文,首先。给出学生课文中的一个结果;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略读、精读课文,让学生思考“结果”的成因;最后,实施教学,验证学生的思考是否正确。如“但愿人长久”一课,笔者首先提取课文最后一段:“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随即提出问题:苏轼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词?动机是什么?是什么给了他灵感?当学生思考后,将学生的思考结果记录下来,并实施教学,最后进行验证。
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使学生在课前产生疑问:我的思路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准确?并在课后进行解答:(1)是正确的;(2)不正确,并找出思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二、将知识产生过程与学生思考同步
每当提取一个知识点,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已掌握正确思考方法的前提下,其思考的过程即是语文思维形成的过程。
以“秋天”一课为例。
在这一课中,笔者采用了数个“为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秋天的太阳为什么“更红更娇”?为什么“更甜更好”?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诗歌第二段使用了“打滚”“奔跑”“抓一把”和“涂掉”4个动词,为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
3.“稻穗”“蝉”“向日葵”“野菊花”和“牛羊”跟秋风有什么关联?为什么?
4.为什么苹果要穿红袄,葡萄要披紫袍?是什么让它们感到寒冷?
5.為什么说“秋风是一把柔韧的梳子”?
如此,通过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运用记忆表象来想象秋天的场景,想象秋风的样子,并通过问题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秋风的特点,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其中,“思”并非仅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更是有形有质的评价过程。每当学习一课,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运用语文思维回顾学习过程,有利于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评价方法也有很多种,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乐于进行评价,有兴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评价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相互评价,让每一名学生为小组内的另一名学生提出2~4个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再如,引导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问题必须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如此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此外,教师还可采用让学生写自我评价书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评价。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将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效果、建议和意见等写在纸上交给老师,由教师在课后进行审阅并出题,在第二堂课上公布结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测试。
严格来说,语文知识仅是一种信息,它存在于学生的记忆里,面对问题时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但缺乏变通。只有掌握语文思维,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因此,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当前所面临着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金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6):68.
[2]王继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J].青少年日记,2014,(03):44.
[3]董占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都市家教,2014,(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