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84例临床研究

2014-02-09 00:5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睑下垂瞳孔通络

张 薇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眼科,天津 300141)

动眼神经麻痹是病变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综合症,其病因较为复杂。从脑干到眶内的任何部位病变都可以导致动眼神经不全或者完全性麻痹[1]。2011 年6月至 2013 年5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8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 2013 年5月我院确诊的84例动眼神经麻痹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治疗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8岁, 平均年龄48.8岁;病程最短者5 d,最长者150 d,平均病程31 d;既往病史有糖尿病18例,高血压病或动脉硬化14例,脑外伤8例,原因不详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者6 d,最长者180 d,平均病程34 d;既往病史有糖尿病20例,高血压病或动脉硬化12例,脑外伤6例,原因不详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单侧“上胞下垂”病诊断标准:(1)上胞下垂,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超过2 mm,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觉,紧压眉弓部,上睑抬举困难;(2)患者视物时,呈仰头、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等特殊姿势;(3)单侧上胞下垂者,可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目偏视,视一为二,瞳神散大。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吴江《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动眼神经麻痹可致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及瞳孔括约肌瘫痪。动眼神经完全损伤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由于外直肌和上斜肌之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眼球运动与正常人一致,活动自如,眼位恢复到正常位置,上睑下垂、复视等关键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眼位大致回到正常位置,眼球基本能够运动,复视、上睑下垂等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眼球与眼位没有恢复正常,症状依旧明显存在。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原发病基础治疗照常进行。

1.4.1 对照组 肌肉注射甲钴胺,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正容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用针刺睛明等穴位来疏通局部经脉。药物:羌活、白附子、胆南星、白僵蚕、秦艽、防风、法半夏、木瓜、甘草各10 g,生姜6 g[4]。脾虚湿盛症者以陈皮、白术、党参、云苓健脾利湿化痰;痰湿偏重者以薏苡仁、石菖蒲、佩兰除湿祛痰[5];恶心呕吐者以竹茹涤痰止呕;病久气虚血瘀者以黄芪、当归、丹参、红花益气化瘀;脉弦滑、苔黄厚质胖者以赤芍、山茱萸、桑寄生养阴润燥、活血通络;外伤者以藁本、防己、桑寄生、三七粉疗伤兼利湿通络[6]。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服药期间忌辛辣、烟酒及重味。针刺主穴:阳白、上明、睛明穴、攒竹、鱼腰、丝竹空;辅助穴: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外关、合谷、太冲[7]。 每日针灸1次,每次针灸留针时间 30 min。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8例,治愈率71.43%,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0例,治愈率38.10%,总有效率61.90%。2组治愈率比较χ2=4.71,P=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73,P=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情况比较

3 典型验案

患者李某,男,58岁,2012年10月25日因右眼视物复视半月、伴上睑下垂来我院就诊。有糖尿病病史10年。自发病以来,视物重影,伴头晕、恶心、纳可、眠可。查体右眼睑下垂,上睑遮盖瞳孔2/3,右眼瞳孔略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眼球处于外斜位,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受限,脉弦滑、苔黄厚。全身情况:血压136/82 mmHg,心率78次/min,律齐,两肺(-),肝脾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头颅MRI未见异常,排除颅内疾患。血糖8.2 mmol/L,诊断右眼动眼神经麻痹。根据患者情况,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正容汤及针刺穴位疏通局部穴位。以赤芍、山茱萸、桑寄生养阴润燥、活血通络;主穴配以足三里、太溪针刺。患者治疗3个疗程(10 d为1个疗程)后病情痊愈,复视消失,头晕、恶心消失;眼位正,上睑位置正常,上睑遮盖瞳孔1/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随访3个月,病情未复发。

4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与脾虚生痰、肝风内动、血瘀气滞有关。风邪入侵或外风引动内风或肝风内动、脾虚生痰、风痰阻络等导致眼部受邪,故中医认为此病多因风邪直中肝经,上冲于目或脾气虚弱而使筋脉迟缓所致[8]。若要祛除此疾,则应祛邪息风、化痰化瘀、健脾通络益气,气血重归于正[9]。正容汤中各药皆是对症下药,以化痰化瘀、补脾益气、散寒除湿、宁心安神等解除痹证。我们还证实在用药时随症加减,效果更好。

针刺眼周穴可调节气血、疏通局部经气、缩短病程、改善视觉质量,达到治疗的目的。眼周穴的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10]。针刺能提高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收缩加强,使损坏部分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中医学认为,全身腧穴的主治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可以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但十二经的一些腧穴,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远隔部位组织和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71.43%,总有效率90.48%,而对照组治愈38.10%,总有效率61.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比单用西药效果要好。因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最好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更快治愈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患者带来福音。

[1] 谭海波.麻痹性斜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2,12(01):4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

[3] 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4] 廖素华,于海波,庄晋峰. 正容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41例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0(02):45.

[5] 周立娜. 针药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50例临床观察及研究[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

[6] 苏昌明,刘波,陈红涛. 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08,23(01):16.

[7] 郑士立. 针刺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3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12,47(04):43.

[8] 张自茹, 杜晨, 文欣如.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1,10(6):33-34.

[9] 高云华.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7例患者的临床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9(13):36.

[10] 谷忠悦, 罗方.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络辨证的研究[J]. 中国针灸, 2010,8(2):27-30.

猜你喜欢
睑下垂瞳孔通络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瞳孔检查及常见瞳孔异常
瞳孔里的太阳
瞳孔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