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暴力现状调查及应对方式对其影响

2014-02-09 01:51陈永进张林林游雅玲秦万波
重庆与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际消极暴力

陈永进,夏 薇,张林林,游雅玲,秦万波

(重庆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重庆 400044)

心理暴力又可称为精神暴力,是指通过非身体接触的方式对他人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1]。精神暴力具有隐蔽性、延迟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使得长期受到精神暴力的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形成退缩型人格或攻击型人格[2]。研究表明,心理暴力与抑郁、焦虑、精神紊乱等存在着密切相关[3-5]。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面临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学业、自我发展和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的应激源,如果应对不当,可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2012年9月—2013年3月,我们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的关系,旨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思路。

一、方法

1.抽样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化工职业学院4所高校,随机抽取校内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在支愧云等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1]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调查大学生心理暴力状况。问卷包括4个因子:压力营造、言语侵犯、人际攻击、网络暴力。各因子Crombach系数为0.732~0.834,整体 Crombach 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 0.681 ~0.812。问卷采用4级评分(1~4分),1分代表从没有发生过,2分代表有时发生,3分代表经常发生,4分代表总是发生。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心理暴力程度越低,反之越高。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6]测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该问卷共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方式(12个)和消极应对方式(8个)两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方式维度Crombach系数为0.82,消极应对方式维度Crombach系数为 0.69。

3.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

1.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87%。其中男生207人,女生274人;文科205人,理工科276人;独生子女226人,非独生子女255人;来自农村300人,来自城市181人;就读重点大学165人,一般本科院校231人,专科院校85人;学习成绩优秀79人,良好236人,中等129人,差等37人;谈恋爱学生155人,未谈恋爱学生326人。

2.大学生心理暴力得分。被试大学生心理暴力的得分为20~53(23.88±4.46)分,各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网络暴力,为7~26(7.75±1.84)分;其次是言语侵犯 4~12(5.89±1.66)分和压力营造 5 ~14(5.43 ±1.12)分;人际攻击最低,为4~14(4.81±1.32)分。心理暴力得分在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类别、恋爱状况间得分差异(表1)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表1 大学生心理暴力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s)

表1 大学生心理暴力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s)

人口学特征 心理暴力FP性别 男 24.80±5.51女23.28 ±3.4615.17 <0.01 18 ~20 23.32 ±3.99年龄(岁)5.23 <0.01 21 ~22 24.32 ±4.81≥23 27.27 ±4.83学科 文科 23.57±4.53理工科23.86 ±4.491.91 >0.05独生子女是 24.17 ±4.31否23.38 ±3.941.47 <0.05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 25.35 ±6.18比较困难23.25 ±3.67一般1.94 >0.05 23.89 ±4.19比较富裕23.81 ±4.55非常富裕21.45 ±2.78生源地 农村 23.95±4.27城市23.70 ±4.200.01 >0.05学校类别重点本科 24.36 ±5.26一般本科7.88 <0.01 24.17 ±4.28专科22.18 ±2.37学习成绩优秀 23.56 ±4.46良好23.74 ±4.27中等2.20 >0.0523.95 ±4.17差等25.71 ±6.29恋爱状况恋爱中 24.78 ±5.83未恋爱23.45 ±3.5810.44 <0.05

3.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大学生心理暴力总分及言语侵犯、网络暴力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暴力总分及压力营造、人际攻击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14~0.12(表2)。

表2 心理暴力与应对方式的皮尔逊相关(r)

4.应对方式对心理暴力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应对方式两因子作为预测变量,以心理暴力总分和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各因子的回归效应均达到显著(β=-0.176~0.167,P<0.05 或 <0.01)。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通过复回归分析得出路径图(图1),应对方式对心理暴力及各维度的影响路径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积极应对方式对消极应对方式的直接影响途径也呈现显著性。

图1 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之间的路径图

三、讨论

心理暴力与身体暴力属于校园暴力的两个方面,心理暴力与身体暴力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现形式,身体暴力具有外显性,而心理暴力则具有隐蔽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暴力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网络暴力发生最频繁,它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Faye等[7]发现学生是网络暴力的高度参与者,Berson 等[8]和 Gasser等[9]都认为网络暴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危险,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平日学习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到网络,而且网络具有一定隐藏性,使得网络暴力变得容易而隐秘。

具体到人口特征上,心理暴力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年龄、学校类别、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状况差异,而学科、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生源地无显著差异。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均体现了常规性;心理暴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增多了,担负的责任加重了;本科生的心理暴力显著强于专科生,且重点本科的学生最强,原因可能是本科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重。有研究[10]发现,在大学生中,心理压力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采用非理性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以缓解焦虑、冲突和痛苦,而消极应对方式可能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暴力状况;恋爱中大学生的心理暴力行为显著高于未恋爱大学生则很可能与生活境遇有关,恋爱中大学生会遭遇情侣间的分歧、吵架、分手甚至性暴力等消极事件,致使他们产生更强的心理暴力,这与美国对亲密伴侣暴力(IPV)的研究有相似之处,IPV在美国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受暴者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物质滥用。

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有显著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总分及言语侵犯、网络暴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心理暴力发生频次较低,尤其是在言语侵犯和网络暴力方面。倾向于积极应对方式的人面对问题常抱以积极心态去找寻解决办法或积极参加健康的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持有这种积极健康心态的人心理暴力较低很易理解。这是由于他们遇到困难时,一般不会以言语攻击去发泄,也不会在网上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多是采用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

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暴力总分及压力营造、人际攻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越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心理暴力发生频率越高,尤其是在压力营造和人际攻击方面。可能由于倾向于消极应对方式的人面对问题时态度消极或一味回避、等待,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消极心态易催生心理暴力,并主要从营造压力环境和人际方面去攻击他人。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暴力有直接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对心理暴力各因子的回归效应均达到显著,且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均直接影响心理暴力,这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来减少其心理暴力。

[1] 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2):1 -4.

[2] 宋晔.校园精神暴力:一种隐性的虐待[J].思想理论教育,2007(2):8-14.

[3] Lawrence E,Yoon J,langer A.I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s detrimental as physical aggression?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J].Violence and Victims,2009,24(1):20-35.

[4] Pico-Alfonso M A.Psychologic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the major predictor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bused women[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5,29(1):181 -193.

[5] Avdibegovic E,Sinanovic O.Emotional profile of women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J].European psychiatry,2007,22(1):147.

[6]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 -115.

[7] Faye M,Mona K,Tahany G.Risk factors for involvement in cyber bullying:Victims,bullies and bully-victim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1):63-70.

[8] Berson M J,Berson J.Emerging risks of violence in the digital age:Lessons for educators from an online study adolescent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02,1(2):51 -72.

[9] Gasser C M,Maclay J G.Working toward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safety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developing nations[J].Harvard Public Law Working Paper,2010(1):10 -36.

[10]马磊,李雄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对[J].社科纵横,2008,23(1):147 -148.

(责任编辑 周江川)

猜你喜欢
人际消极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让自己发光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暴力和痛苦